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827传播学理论之全球新闻传播史(公元1500—2000年)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概念题

1. 《真理报》

【答案】《真理报》是1912年5月5日布尔什维克在彼得堡创办的大型的群众性政治日报。在列宁的领导下,该报成为布尔什维克全俄性的政治讲坛和真正的工人报纸。它依靠工人们的捐款得以出版,大量刊登工人通讯,介绍工人生活、工作情况以及各个企业罢工的消息,读者范围之广、影响面之大,当时俄国的其他报纸无法比拟。正因如此,沙皇政府通过罚款、没收和查封报纸、逮捕审讯编辑人员等手段多次对它进行迫害,直至1914年7月《真理报》被迫停刊。虽然只存在了两年多的时间(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沙皇政府后复刊),《真理报》为布尔什维克党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造就了新的一代工人革命者一一真理报派,为十月革命的胜利做了充分的准备。

2. 图式传播

【答案】图式传播是指用简单的书写符号或图形来表达意思、传递音讯、记载事实的传播方式。图式优于标记和声光之处在于它不仅能表达数量,而且能反映事物特点和性质。图式传播是原始音讯传播的高级形态。图式传播在考古活动中常有发现。

3. 《晨报》

【答案】《晨报》是19世纪下半叶巴黎最有影响的四大廉价日报之一,1883年由美国人创办,几度易主,但仍保持着美国廉价报纸的风格。文字通俗、标题字体较大,常用多栏大标题,版面活泼。还经常仿效普利策和赫斯特发起某项社会运动。在创刊号上宣称自己是一家没有政治背景和经济后台的独立报纸。对各届政府的政策都作过批判,但实际上却不断接受本国政党、政府,甚至外国政府的贿赂。

4. 贝内特和《先驱报》

【答案】1835年5月6日,詹姆士·戈登·贝内特在纽约创办的《先驱报》获得了成功。为战胜《太阳报》,贝内特提出“人道主义”、“改革社会”、“自由民主主义”等口号,19世纪60年代该报发行量超过《太阳报》而居全国各报之首。这份报纸在欧洲也被广为订阅,成为最受欢迎的一家美国报纸。《先驱报》首次确立了报纸要以新闻报道为主体的原则,新闻报道的面广、速度快、文字通俗、议论辛辣。警署新闻经常引起社会轰动,首创的华尔街新闻引起纽约商界的重视。创办人贝内特因为使报纸闯入并干预了社会生活,被看作是美国第一个真正的记者。

5. 科蒂报团

【答案】科蒂报团是一战后法国著名报团之一。报团所有者弗朗索瓦. 斯波蒂诺是著名的科蒂香水及化妆品公司老板,20世纪20年代进入报界,购买和创办了一系列报刊,故而这一报团名为“科蒂报团”。斯波蒂诺1922年买下《费加罗报》,1928年吞并《高卢人报》。同年创办了极右派报纸《人民之友报》。30年代经济危机中,科蒂报团破产,下属报纸先后被出售或关闭。

6. 微内容

【答案】微内容(microcontent )是相对于我们在传统媒介中所熟悉的大制作、重要内容即“巨内容”(macrocontent )而言的。CMSWiki 对微内容的最新定义是这样:“最小的独立的内容数据,如一个简单的链接,一篇网志,一张图片,音频,视频,一个关于作者、标题的元数据,email 的主题,RSS 的内容列表等等。”换言之,互联网用户所生产的任何数据,都可以被称为微内容。微内容一直存在,但互联网时代之前一直作为私内容存在,互联网的互联互通使它进入公共话题空间。

7. 门户网站

【答案】门户网站是指通向某类综合性互联网信息资源并提供有关信息服务的应用系统。门户网站最初提供搜索发动机和网络接入服务,后来由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门户网站不得不快速地拓展各种新的业务类型,通过门类众多的业务来吸弓}和留驻互联网用户,使得目前门户网站的业务包罗万象,成为网络世界的“百货商场”或“网络超市”。

二、简答题

8. 苏联社会主义报业是怎样逐步瓦解的? 这一过程留给我们什么深刻的教训?

【答案】(1)苏联社会主义报业的瓦解过程

①公开性原则带来的变化和争论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拉开了全面改革的序幕。在1986年2月举行的苏共第二十七次代表大会上,戈尔巴乔夫提出了加速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认为形势迫使苏联“不能局限于局部的改进,必须进行根本的改革”,并且提出了经济改革的方针。“二十七大”以后,他又将政治体制改革提上了议事日程,强调要“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提倡“公开性原则”,认为“没有公开性,就没有也不可能有民主”。他尤其要求新闻界做出努力,“报纸应当支持公开性原则”,“应当将更多的事实公诸于众”,因为新闻媒介是“实行公开性的最有代表性和群众性的讲坛”。按照戈尔巴乔夫的要求,“二十七大”后苏联报界在宣传方针和内容上进行了重大调整,随之出现过一番活跃景象。

②从“革命性改造”到放弃党的领导

苏联报刊的变化后来逐渐走向了自己的反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公开性的旗帜下,特别是在“历史无空白”、“批评无禁区”等口号的庇护下,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纷纷涌现,报刊舆论日趋混乱。报刊在揭露社会阴暗面的过程中,往往互相攀比,追求轰动效应,比谁揭露得最多,

谁的消息最惊人,谁的用语最尖刻。报刊在刊登议论文章的过程中,往往越来越危言耸听,越来越背离社会主义的基本方向。

如果前一时期对斯大林的功过、对苏联的发展历史还保持全面分析的态度,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报刊上就更多地抨击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而否定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甚至有人认为社会主义是一种倒退,只有离开社会主义才是“向全人类进步方向的迈进”。还有的文章由批判斯大林而攻击列宁,否定他领导的十月革命。总体来看,由于苏共领导积弊过深而又不能正确地把握改革的方向,导致国内政局日益混乱。政治上的混乱带来了报刊舆论的混乱,报刊舆论的混乱又助长了政治上的混乱。这就为苏共瓦解、苏联解体埋下了伏笔。

③从新闻法颁布到“8·19”事件

1988年以后,苏联报业已经从报道方针、内容到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而1990年出台的新闻法又进一步助长了这种变化。经过一番讨论和酝酿,苏联第一部新闻法《全苏新闻法》于1990年6月正式通过,同年8月开始生效。

面对国内越来越混乱的政治局面,苏共党内意见不一、矛盾尖锐、派别对立。有一部分人力图通过中止改革进程来扭转危机,重新恢复政治秩序。这就有了著名的“8"19”事件。

"8·19”事件加速了苏联的瓦解进程,同时也给苏联新闻业带来致命的一击。政变流产的第二天,叶利钦便下令由俄罗斯联邦政府接管全苏国家电视和广播公司,免去原总经理的职务。原有的以党的机关报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报业系统,随着苏共被停止活动而迅速陷于瓦解。

④走向全面解体

阳·19”事件后,除了波罗的海沿岸三国外,又有一些加盟共和国宣布脱离苏联而独立。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三国首脑撇开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和苏联立法机构,签署了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宣布用独立国家联合体来取代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12月21日,原苏联11个加盟共和国(除了波罗的海沿岸三国和格鲁吉亚,格鲁吉亚是第二年加入独联体的)的领导人聚首阿拉木图,正式签署了关于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协定。面对这一分崩离析的现实,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召开了最后一次会议,宣告结束苏联的存在。于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翻过了历史的最后一页,苏联的报业体系也随之全面解体。

(2)深刻教训

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的新闻路线,政策的制定要符合国情,否则只能带来动荡和巨变。

9. 简要叙述廉价报刊的基本特征。

【答案】廉价报刊有以下基本特征:(1)政治上标榜独立,不依附于任何政党。(2)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读者对象,面向中下层普通群众。(3)报道内容上强调趣味性,可读性,提升对读者的吸引力,以轻松的社会新闻为主。(4)售价低廉,发行量大,深受读者欢迎。(5)注重发行和广告,以广告来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