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郑州大学联合培养单位洛阳师范学院810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联系

【答案】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存在的、多种多样的。

2. 人民群众

【答案】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着推动作用的人们。在阶级社会中,它包括一切对历史发展起着促进作用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人民群众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但不论在任何情况下和任何历史时期,人民群众的主体,都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和劳动知识分子。

3. 谬误

【答案】谬误是指对客观事物的实际情况相背离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歪曲反映。坚持和发展真理,就必须同谬误作斗争。

4. 系统

【答案】系统是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按一定方式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事物以及事物之间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系统论就是具体揭示对象的系统联系及其规律性的观点和方法,它进一步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普遍联系思想的正确性。在系统论中,系统具有相关性、整体性、有序性三个基本特征。

5. 感性认识

【答案】感性认识是指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形象性,其反映的内容是事物的现象。

6.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答案】经济基础是一个社会的上层建筑赖以竖立的现实基础。上层建筑由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两部分组成。政治上层建筑是人们的政治交往关系制度化所形成的政治、法律制度与设施。思想上层建筑是人们的精神交往关系规范化和意识形态化所形成的社会意识形态。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在:①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体现在经济基础决定

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发展。不仅经济基础根本性质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根本性质的变化,而且经济基础发生部分质变时,上层建筑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及其特点。体现在上层建筑通过“保护自己”与“排斥异己”的方式为经济基础服务; 通过对社会生活控制的方式来为经济基础服务; ③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其含义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同自己的经济基础相适应,对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起促进作用; 当上层建筑同自己的经济基础不相适应,对经济基础起阻碍作用。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社会基本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观察和研究社会历史问题的基本依据,是制定自己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本依据。

7. 知觉

【答案】知觉是指在大脑中把有关事物的感觉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整体感性形象,是比感觉高一级的认识形式。

8. 生产方式

【答案】生产方式又称“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们谋得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是它的内容,生产关系是它的形式。其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关系则相对稳定。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要求变革与之不相适合的生产关系,就会爆发社会革命,改变旧的生产方式以及建立其上的全部上层建筑。生产力一式内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矛盾。在这个矛盾的推动下,人类社会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等五种社会经济形态,是生产方式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9. 世界观

【答案】世界观是指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形成的对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和观点。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这两者关系的不同回答,划分为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基本类型,即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世界观。

10.交往形式

【答案】交往形式是指交往的内容和交往的方式。人们根据交往内容和交往方式的不同,把交往划分为各种不同的形式。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是两种最基本的交往形式。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特有的科学概念,它的产生过程是和马克思创立新的哲学体系的过程相适应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虽然也使用了生产关系概念,但更多的是用交往形式这一概念。1847年,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就完全用生产关系概念代替了交往形式概念。

11.精神交往

【答案】精神交往包括思想交往和心理交往。精神交往是较为远离生产劳动过程的交往形式。

它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直接的生产过程和经济利益关系,往往把目标放置于那些较为普遍的、恒久的事物之上。其形式主要有宗教、道德、科学、哲学、艺术等等。

12.量变

【答案】量变是指事物量的规定性的变化,即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它是事物在原有质的基础上、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在量变过程中,事物处于相对静止、相对稳定状态。量变是一种连续的、不显著的、逐渐的、连续性的变化,因而也叫渐变、渐进或进化。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是事物运动的基本状态之一,它由事物内部矛盾着的各个方面又统一又斗争而引起,是事物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连续不断的变化,因此,它具有客观普遍性。

二、简答题

13.简述物质生产对科学的作用。

【答案】科学的发展受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其中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科学发展的基础。物质生产对科学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力一面:

(1)物质生产发展的需要是自然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

(2)物质生产为科学研究提供的实验设备和观测手段的水平,决定科学研究的水平。

(3)物质生产为发展科学所提供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科学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4)物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在物质生产中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利用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决定着科学技术物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的可能和速度。

14.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的政治立场

【答案】马克思主义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1)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特征决定的。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历史,社会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归根到底都是劳动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进步的根本力量。人民群众的利益、意志、愿望和要求,从根本上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方向。

马克思的这个观点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无产阶级不仅是社会中最受压迫的阶级,而且是具有彻底革命性的革命的阶级。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本主义旧世界,创建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

(3)总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