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读电视新闻、广告节目文稿的人,比观看电视节目本身的人更能记住和回想起更多信息;你鄙视某杂志的价值原则,仍可津津有味地读它,如果电视节目出现这种情况,你就看不下去,赶紧换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愿把时间花在不同意的观点上,就不太可能进行反思,实际上对一切东西的质疑都将更为稀少。把两个书面记录摆在一起看,很容易发现不一致处,甚至能辨别出信息之间权威程度的差别;比较两个视频报道就比较麻烦,在被要求从两个相互冲突的电视报道中加以选择时,观众要么依靠直觉,要么依靠观看之前所相信的东西。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阅读文本比看电视更助于思考 。 信息接受途径影响人的行为习惯 。 电视有可能使人形成错误的价值观 。 喜欢阅读的人比爱看电视的人更冷静 。
过去的20年间,金砖国家与欧美发达国家的相对位置不约而同地发生了迅速而巨大的变化。需要强调的不仅是“迅速”和“巨大”,还应注意“不约而同”,因为金砖国家的崛起各自遵循了相去甚远的发展战略,增长模式各不相同。除了时间的同步性之外,金砖国家的经济奇迹并无多少共同之处。如果说“金砖”奇迹的确能说明什么,恐怕最准确的结论应该是,这几个国家以自己的成功检验了“条条大路通罗马”这样一个古已有之的道理,证明新兴经济体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实现崛起,赶超西方世界。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金砖国家之间应建立固定的磋商机制 。 每个国家都有权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 新兴经济体显示出令世界刮目相看的实力 。 金砖国家之间在发展模式上差异很大。
全球变暖是老天爷对人类开出的罚单。便宜且容易利用的矿石燃料,是推动近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之一,但科学证明这可能带来灾难性的气候变化。目前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人类必须为自己的排放埋单。如果世界上只有一个国家,此事就相对简单,不管成本多大,最终都由这个国家承担。但问题是,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国情历史大不相同,这张巨额罚单究竟在各国间如何分配,就成了关于全球变暖问题谈判最核心的问题。所有的国家,他们做出的所有的减排承诺,最后都会有一张价格标签,承诺越多,价码越高。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减排成本份额应按各国的排放量合理分配 。 沉重的减排成本有可能拖累全球经济增长 。 遏制全球变暖需要支付巨额经济成本 。 利益是应对全球变暖问题的最大症结。
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通货膨胀一般是用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衡量的物价涨幅,这主要因为CPI是根据一国消费者最终消费支出的商品种类和权重编制的价格指数,该指数最直接地影响居民收入的真实购买力。政府从维护居民福利的角度看,没有哪个价格指数比CPI更合适、更体贴民意了。而食品价格波动主导了中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波动,这不仅因为食品价格在商品篮子中占超过三成以上的比重,更重要的是食品价格本身波动剧烈,故而关注食品价格波动成为研究中国通货膨胀的重中之重。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 说明在中国食品价格为何成为研究通胀问题的焦点 。 分析控制食品价格波动对中国国计民生的重要意义 。 解释食品价格波动如何对消费者价格指数产生影响 。 强调提高居民的真实购买力应从控制食品价格入手。
德国人卡尔•奔驰研制的第一台以汽油为动力的汽车于1886年获得专利,从此汽油汽车_____,燃烧汽油作为动力也似乎成为______的事,然而世界经济论坛评出的“2008年科技先驱”,却赫然将细菌“开动”小汽车列入其中,我们是否正在____汽油汽车时代?真正环保的汽车是否正向我们走来?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风靡全球 天经地义 告别 。 大行其道 水到渠成 抛弃 。 势不可挡 约定俗成 终结 。 唯我独尊 理所当然 变革。
有“画学”而没有“雕塑学”。历史上的这种不重视,造成19世纪末20实际初,大量具有极高史料研究价值的石雕作品流失海外。而今天,新兴收藏家们的目光也只停留在艺术品的财富表象上,因此使得元、明、清、三代的铜鎏金佛像价格一路飞涨,而面对那些真正体现中国雕塑文化及历史风貌的高古石雕时,他们表现得却有些畏畏缩缩、举棋不定,这难免让人觉得遗憾。这段文字主要谈论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