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在翻译研究的发展中,有三个阶段影响深远:语文学、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鉴于其在指导翻译研究中的不足,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众多学者认为其可作为翻译研究的哲学基础。其理论不仅开创翻译研究的新局面,更为文学翻译研究标准的确立提供了理论指导。尽管翻译面临着外部因素多元化的影响,很多翻译家依然将“忠实于文本”作为其翻译标准的中心思想。事实上,“忠实”不仅在形式上无法体现,在翻译实践中也经常得不到有效实现。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作为翻译研究的指导思想,同样也可成为文学翻译新标准的构建的理论基础。翻译是一种交往行为,各个主体在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三个世界中通过语言来达到互相理解。根据交往行为理论,南京师范大学的吕俊先生提出一套文学翻译的最低标准,既符合多元化的要求,同时也为翻译提供了最基本的要求。本文选择美国作家霍桑的著名小说《红字》为文本,根据吕俊的翻译标准对其进行了举例分析。小说中与翻译息息相关的方面如象征手法的运用和对人物心理的描写。分析表明吕俊先生提出的翻译标准可作为文学翻译的最基本标准,但缺乏可供译者操作的可操作性。根据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参考吕俊,本文提出文学翻译的新标准,在实践中可供翻译者借鉴并对其翻译活动提供指导:(1)符合知识的客观性和原文文本的目标意义;(2)符合当时社会情况和读者的具体要求;(3)平衡原作者、译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此套新标准将客观世界、社会和原作者、译者和读者的主体性融为一体,在允许“多元化”的同时为译者提供了严格的翻译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