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902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联系教学实际,谈谈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
【答案】(1)文化性原则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
①语言文字学习是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语言文字作为传递信息的基础工具。作为一种形式、一种符号,是重要的文化载体,它担负着民族以及人类文化传承、活化、更新的重任。
②语言作为一种符号无法与它承载的信息截然分开,任何一种语言文字都具有文化的豁着性,汉语言、汉字本身就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生动再现,它积淀着民族精神、民族心理、民族智慧,蕴涵着中华民族的情感与思想,同时也是人类文化的一分子。
(2)审美性原则
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当“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并认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要通过审美教育促进学生知、情、意的全面发展。
②这要求进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时,注意资源的审美教育价值,选择那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感知力、创造力的资源。
(3)地域性原则
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都是语文课程的资源,这些资源往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开发学生身边的本土课程资源,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课程的适切性。
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心态,学会尊重、理解多元文化。地域性原则不仅仅指充分利用本域的课程资源,理解与尊重本土文化、本民族文化,也应当开发利用他域的课程资源,适当引入其他地域、其他民族的文化。
(4)多功能原则
①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决定了语文课程资源至少应当具备双层的功能,既能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言语能力,又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既要有课程与教学的功能,也要有教育的功能。
②单从学生的能力培养上看,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与探究能力,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也应当重视资源在这些能力培养上的多重功能。
2. 简述世界课程评价的历史发展,并概括不同历史时期课程评价的特点。
【答案】(1)第一代评价时期:测验和测量时期
①主要内容
盛行于19世纪末至20纪30年代,该阶段的评价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以测验或测量的方式,测定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状况或某项特质。
②主要特点
该阶段评价认为评价就是测量,评价者的工作就是测量技术员的工作——选择测量工具、组织测量、提供测量数据。
(2)第二代评价时期:描述时期
①主要内容
这代评价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描述”——描述教育结果与教育目标相一致的程度,从而发现问题,改进课程教材和教育教学方案方法。这一时期美英等国出现了诸多针对评价而设计的教育目标体系,其中以泰勒亲自参与并指导的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影响最为深广。
②主要特点
a. 这代认为评价过程是将教育结果与预定教育目标相对照的过程,是根据预定教育目标对教育结果进行客观描述的过程; 评价的关键是确定清晰的、可操作的行为目标;
b. 评价不等于“考试”和“测验”,尽管“考试”“测验”可以成为评价的一部分。第二代评价和第一代评价相比,使评价走上了科学化的历程。
(3)第三代评价时期:判断时期
①主要内容
萌生于1957年以后美国因苏联卫星上天而发动的教育改革,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这代评价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判断”。
②主要特点
a. 这代把评价视为价值判断的过程,评价不只是根据预定目标对结果的描述,预定目标本身也需要进行价值判断;
b. 既然目标并非评价的固定不变的铁的标准,那么评价就应当走出预定目标的限制,过程本身的价值也应当是评价的有机构成。
(4)第四代评价时期:建构时期
①主要内容
这代评价认为,评价不是对预期的教育结果进行测量与模式,而是要对整个方案,包括前提假设、理论推演、实施效果以及困难问题等等,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质性研究范式由此推广开来,并开创了一代新的评价理念。
②主要特点
a. 把评价视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协商”进行的共同心理建构过程;
b. 评价是受“多元主义”价值观所支配的;
c. 评价是一种民主协商、主体参与的过程,而非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控制过程,学生(被评价者)也是评价的参与者、评价的主体;
d. 评价的基本方法是质性研究方法。
3. 语文教材有哪些内容要素? 试分别加以说明。
【答案】现代语文教材由四种基本要素构成:范文系统、知识系统、作业系统和助学系统。
(1)范文系统
范文系统是根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规定的选文标准所选取的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它是语文教材的主体,是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和培养审美情操的主要凭借。
(2)知识系统
知识系统是指语文教材所提供的语文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听说读写知识、汉语知识、文体知识、文学知识等。
(3)作业系统
作业系统是语文教材为帮助学生复习巩固语文知识、培养和提高语文能力而有计划提供的思考与练习,分为口头与书面两种形式。
(4)助学系统
助学系统指的是教材编者提供的学习目标、学习要求、学习重点难点、课文提示、注释和作者介绍等一系列材料,以帮助学生阅读课文,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4. 什么是语文教育现代性?
【答案】(1)现代性的含义
①现代性涉及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社会结构和文化变迁的结构概念的现代性。现代性意味着一种历史意识,一种历史连续性的意识。
②现代性是作为社会历史范畴的现代性,它与科学和人类进步的启蒙规划密切相关。在这个规划中,不断增长的知识和文化的自律性构成了变化的基础。
③现代性是作为文学一审美概念的现代性。它是一种与“新颖、变动、不断变化”相联系在一起的价值与概念。
(2)语文教育的现代性
语文教育作为课程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现代性至少表现在两个层面:在教育层面,启蒙的现代性和学生主体性的发现构成了两个最核心的现代性价值; 在学科层面,审美的现代性和科学是主导一个多世纪语文学科变革与发展最主要价值力量。
①启蒙的现代性
在中国,启蒙的现代性主要表现为对封建主义的“彻底解决”。它积极肯定现实生活,强调人格的独立、平等,崇尚个性的自由发展。在课程的内容取向上,从崇尚封建经典教育转向现实生活的关怀就是这一现代价值的具体体现。
②学生主体性的现代性
我国真正确立这一核心理念是新文化运动之后,特别是杜威教育哲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及影响。新学制中,语文课程纲要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