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621艺术学概论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准艺术”

【答案】“准艺术”是指艺术发生的第二个阶段。从工具的产生,到艺术的发生,大约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纯粹的实用品; 第二阶段:既是实用品,又是艺术品,这就是艺术发生的开始,称作“准艺术”、“史前艺术”或“艺术前的艺术”; 第三阶段:纯粹的艺术品,就是文明社会的艺术。“准艺术”发生在狩猎经济为基础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四万年至三万年以前,发生的标志是人体装饰、雕刻和岩画的出现。“准艺术”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的过渡性与发展性。

2. 狄德罗

【答案】狄德罗是法国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的哲学思想虽未超出机械唯物论的局限但含有丰富的辩证法的因素。在文艺理论上,他的主要贡献在于:打破古典主义的悲剧和喜剧的框子,建立符合资产阶级需要的严肃剧或市民剧; 扭转法国绘画中以布歇为代表的“罗可可”风尚,提出了一整套启蒙主义理想的现实主义艺术理论。主要著作《画论》、《关于<私生子>的谈话》。

3. 巫术说

【答案】巫术说是20世纪以来西方影响最大的艺术发生理论。这种理论是在直接研究原始艺术作品与原始宗教巫术活动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最早见于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的《原始文化》一书。巫术说的核心观点是:原始艺术起源于原始巫术,原始巫术根植于万物有灵的世界观,原始人通过偶像、图画等造型艺术手段,以达到巫术的目的,而原始艺术也就成为原始世界观的一种曲折反映。这种观点用实用性来了解艺术的起源,认为在原始人心目中,最初的艺术有着极人的实用功利价值。巫术说把精神动机视为原始艺术发生的唯一动机,忽略了隐藏在精神动机后面的动因,即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因而也不能完全地了解原始艺术的真正起源。

4. 通感

【答案】通感又称“移觉”,是人类共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它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例如说“光亮”,也说“响亮”,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又如“热闹”和“冷静”,感觉和听觉相通。

5. 大屏幕

【答案】大屏幕是指直观式彩电或背投式投影电视中的屏幕。通常,屏幕的对角线尺寸在40英寸以上。随着科技发展以及显示的要求,大屏幕系统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大屏幕显示技术主要包括CRT 显示技术、LCD 显示技术、DLP 纯数字化显示技术、LCOS 显示技术、GLV

显示技术。大屏幕无缝投影显示的应用来源于指挥监控、视景仿真、立体影院系统,它是适应人们追求亮丽的超大画面、纯真的色彩、高分辨率的显示效果的这一需求而产生的,其在增大画面、提高亮度、分辨率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6. 审美态度

【答案】审美态度是指对艺术作品采取的一种无功利、超利害的观赏态度。审美态度不仅是一种接受方式,而且是一种审美能力。在艺术鉴赏过程的准备阶段,审美态度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它是接受者能否在具体的接受过程中从艺术的、审美的角度与艺术作品交流和对话的心理基础。审美态度必然带有个人的思想、人生态度,不是绝对超然的。

7. 主体性

【答案】主体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必然具有主体性的特征。艺术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但这种反映绝不是单纯的“模仿”或“再现”,而是融入了创作主体甚至欣赏主体的思想情感,体现出十分鲜明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因此,作为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主体性体现在艺术生产活动的全过程: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欣赏均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8. 品位

【答案】品位是指作品文化含量和美学含量的高低层次。不同品位的形成是艺术家从不同的艺术观念出发把握生活的结果,艺术家对待世界的小同态度、对艺术的不同追求、对审美趣味的特定偏好,由此也就形成了小同品位的艺术作品。如中国古代画论中分出的神、妙、能、逸等品评级别。

9. 艺术发展的自律性

【答案】艺术发展的自律性就是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从艺术的纵向发展来看,艺术发展的昨天、今天、明天之间的必然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这就是艺术发展的继承与革新; 第二,从艺术的横向联系来看,不同民族艺术之间以及民族艺术与世界艺术之间必然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这就是多民族艺术的借鉴与创造,民族艺术与世界艺术的相互影响与融合。

10.《格尔尼卡》

【答案】油画《格尔尼卡》是毕伽索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此画是毕伽索受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委托,为1937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西班牙馆而创作。画面结合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风格,表现了1937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时民众的痛苦、受难和法西斯的兽性:画中右边有一个妇女举手从着火的屋上掉下来,另一个妇女拖着畸形的腿冲向画中心; 左边是一个母亲与她己死的孩子,地上有一个战士的尸体,他那只断了的手上握着断剑,剑旁是一朵正在生长着的鲜花。这幅画中给人印象深刻的“点

灯眼”和“比目牛”成为日后毕伽索的代表形象。

二、简答题

11.简述艺术概论的研究方法。

【答案】艺术概论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三个层面,表现为:

(1)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吸纳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论,如逻辑的方法、系统论的方法等,多角度地研究艺术活动的实践与发展。

(3)运用艺术学科特有的研究方法,研究艺术领域的各种问题。

12.为什么说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具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答案】之所以说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具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原因在于:

(1)艺术意蕴是艺术作品蕴藏的文化含义和人文精神

中外古今优秀的艺术作品,正是因为具有深刻的艺术意蕴和独特的艺术创造,从而体现出较高的文化品格和艺术价值,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显然,艺术意蕴作为民族文化审美心理的积淀,凝聚着具有民族特色与时代特色的文化内涵。

(2)艺术意蕴是指艺术作品应当在有限中体现出无限,在偶然中蕴藏着必然,在个别中包含着普遍。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来传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或思想内涵。

(3)艺术作品中的这种深层意蕴,有时由于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不但欣赏者意见纷纷、各说不一,甚至有时连艺术家自己也说不明白。

(4)艺术作品中的这种意蕴,并不完全是由艺术形象体现出来的主题思想。比起艺术作品的主题思想来,艺术意蕴是一种更加形而上的东西。它是一种哲理或诗情,常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它是这样一种艺术境界,即“此中有真意,欲辩己忘言”,只有通过对整个作品的领悟和体味才能把握内在的意蕴。许多情况下,对作品的艺术意蕴的阐释,都只能接近它,而无法穷尽它。

(5)在艺术作品的层次构成中,任何一个作品都必须具有前两个层次,即艺术语言和艺术形象。作为第三个层次的艺术意蕴,并不是每一个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的,某些偏重于娱乐性、功利性或纪实性的作品,常常就不存在这一层次。但从总体上讲,正是这三个层次的完美结合,才形成了流传后世的优秀艺术作品。艺术作品的这三个层次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其中每一个层次都有着自身的审美价值,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都会感受到。

13.简述艺术与技术的关系。

【答案】艺术需要技术的支持,又在技术的基础上表现着思维与情感。而技术则是功能与理性的良好表述,它的不断更新又为艺术的表现形式提供了多样性。以电影这种艺术形式为例,艺术与技术的关系主要表现为:

(1)技术与艺术是相辅相成的

在影视中,技术的基础性支持使得艺术的表现成为可能; 艺术的指导性为技术提出新的要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