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古代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百家争鸣
【答案】百家争鸣是指战国时期各学派创立学说、聚徒讲学、议论时政的局面。当时中国历史处于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政治经济领域发生深刻变化,针对社会的大变革,涌现出持不同见解的思想派别。在这些派别中,最著名的有儒、墨、道、法、名、兵、阴阳等家,其中又以、儒墨两家最为突出。其中儒家讲仁,墨家讲兼爱、非攻,道家讲道,法家重法,名家论名,兵家谈兵,阴阳家讲阴阳变化。各家虽然学说各有侧重,但都指向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应对当时的社会变革。
2. 青铜时代
【答案】青铜时代又称青铜器时代、青铜文明,是以青铜制造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武器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青铜是红铜与锡或铅的合金,因为颜色青灰,故名青铜。青铜文化最早出现在伊朗南部、土耳其和美索不达米亚一带,欧洲、埃及、印度等稍后,美洲较晚。中国的青铜时代则从公元前21世纪起到前5世纪结束。青铜器的普遍使用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物质生活条件逐渐丰富,对提高社会生产力起了划时代的作用。
3. 《大明律》
【答案】《大明律》是指明代官修的综合性法典。它是中国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法典。
洪武六年,朱元璋诏刑部尚书刘维谦等制定《大明律》,次年2月完成,颁行天下。洪武二十二年,他又命翰林院同刑部修订《大明律》,以名例冠于篇首,下按六部官制,分吏、户、礼、兵、刑、工六律,一改隋唐以来沿袭的法律体系结构。洪武三十年又将二十二年律中畸重者加以修订;同时,将《钦定律浩》附于律文之后,同年5月正式颁行。明万历十三年,又将《问刑条例》附后,形成《大明律附例》。它不仅继承了明代以前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的历史优点,是中国古代法律编纂的历史总结,而且下启清代乃至近代中国立法活动的发展,为中国近现代的法制建设提供了一些宝贵的借鉴。
4. 一条鞭法
【答案】一条鞭法是指明后期改革赋役制度的措施,即总括省府州县之赋役,并为一条,量地计丁,一条审编,一条科征,一条解运,一归于田。明朝中期,大量田地迅速向地主手中集中,商品经济在迅速发展。万历年间,张居正主持改革,将一条鞭法推行全国。清初承明制,继续推
行一条鞭法。雍正年间在此基础上正式改行摊丁入亩。一条鞭法将力役部分推入田赋,加强了力役由户丁转向土地的趋势,同时,折银制度和雇役制度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依附关系有所松弛。此外,由于赋税折银征收对货币地租的产生和部分农产品的商品化起了促进作用,从而更加繁荣了城乡经济。一条鞭法改变了历代赋和役平行的征收形式,统一了役法,简化了赋役制度,标志着赋税由实物位主向货币为主、征收种类又繁杂向简单的转变。
5. 庆历新政
【答案】庆历新政是在宋仁宗庆历年间进行的一次变革,称之为“庆历新政”。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任参知政事,欧阳修知谏院,富弼、韩琦相继进,范仲淹在宰相杜衍的支持下,推行新政,变法主张就是“陈十事”书:①明黜涉,按官员的政绩进行升迁。②抑侥幸,限制恩荫。③精贡举,改变科举的内容和办法,选择“经济之才”。④择长官,选好地方官。⑤均公田,这主要是均地方官员的收入。⑥厚农桑,采取措施发展农业生产。⑦修武备。⑧减徭役。⑨覃恩信,主要是免去积欠的赋税和大赦方面的内容。⑩重命令,重视法令的制定和执行。其中除一项外,其余均被宋仁宗采纳,颁行全国,称为“庆历新政”。但变法主张触犯了一部分官僚的利益,引起保守派的激烈反对,一年多时间,就宣告失败,说明北宋统治的弊端已经积重难返。
6. 道家
【答案】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它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四大派。
7. 票拟
【答案】票拟又称票旨、条旨、票本、拟票、拟旨是指明朝内阁处理奏章的一种办法。内阁成立后,一切内外章奏由阁臣代替皇帝先看,并提出处理意见,墨书在一张小票(纸条)上,附贴在章奏上,呈进皇帝。即把批阅建议写在纸上并贴在各奏疏的对面上以进呈。这实际上就是代拟好“御批”的稿本,供皇帝采纳。皇帝看过之后,便把小票撕了,亲自用红笔写批在章奏上,叫批红。内阁票拟经皇帝批红之后,就变成正式谕旨发下。不过大臣的票拟只有经皇帝朱批之后方能生效,故天下事务权力仍旧归于皇帝。
8. 怯薛制度
【答案】怯薛制度是指蒙古和元朝的禁卫军制度。怯薛原意是轮流值宿守卫,是从草原贵族们豢养亲兵(那可儿)制度发展而来的,在完成蒙古统一事业的过程中,成吉思汗称汗后,下令挑选各部贵族子弟及自由民中有技能、身体健全者,组成一支一万人的怯薛,即禁卫军。这支军队由他直接指挥,驻扎在他的殿帐周围。分为四班,由四个亲信的那司儿任怯薛长,每三日轮流
值班。怯薛军是蒙古军的精锐,也是对地方加强控制的主要武装力量。
9. 南书房
【答案】南书房是指清朝的内廷机构。原为康熙帝书房,俗称南斋。命侍讲学士张英、内阁学士衔高士奇入值。此为选翰林文人入值南书房之始,即内廷词臣直庐,称为南书房行走,人数不固定。除陪皇帝写字作诗外,也秉承皇帝意旨拟写谕旨,发布政令,实际上是皇帝处理政务机要的秘书班子。南书房的设立,削弱了议政大臣会议的权力。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后,不再参与国家政务。但由于入值者常能觐见皇帝,因此仍具有一定地位。南书房亦被长期保留,直至光绪二十四年撤销。
10.均输法
【答案】均输法是汉武帝推行的一种官营商业政策。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武帝以孔仅为大农令、桑弘羊为大农垂,开始在全国推行这项政策,在各郡国设均输官,令郡国将应缴纳的贡品,连同运输费用折价交给当地的均输官,由均输官在价低的地方采购,将其中一部分运往京师作为官需或交平准出售,其余的转运到价贵的地方出卖,有时还在价贵的地方将出卖贡品所得款项,用以采购当地价廉的土特产,易地辗转贩运贸易。运输所用的人工,名义上由国家支付工资,实际上是征发的民夫,成为农民的一种徭役。
二、简答题
11.简述两税法产生的背景、内容及其评价。
【答案】唐德宗建中元年在宰相杨炎的主持下实行两税法。
(1)背景
①安史之乱后,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大批流失,军阀割据局面逐渐形成,山东、河北、河南不再为朝廷所有,政府的经济实力大幅削弱,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②国家控制的土地微乎其微,指望依靠名存实亡的均田制以解决财政危机,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③为了应付浩大的财政支出,政府增加了许多新的税目,这种方式不仅不能从根本上扭转财政困境,反而造成赋役制度的进一步混乱。
④方镇州县各自为政,巧立名目,贪官污吏中饱私囊。豪强富户百般规避,转嫁负担,贫弱百姓则旬输月送,不得休息。
以上情况表明不改变旧的赋役征收原则,仅靠加重对现存课丁的压榨来维持财政收入的办法已经走上了绝路。
(2)内容
基本原则是“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 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主要内容包括:
①统一税目,以户税与地税为核心,将租庸调、杂摇以及其他一切赋敛纳入两税。
②依据土地财产划分户等,不论主客、丁中一律按户等高下征税,行商由所在地征收三十分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