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河南古为豫州,地处黄河流域,位于天下之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又是历史悠久的农耕区,在中国农业开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明清两代,是河南农业大发展和大变革时代,一方面,由于人口的大量增加,土地开发的深度和广度都随之增加,超过以前的任何朝代;另一方面,域外作物的传入,又是全省的作物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后来的作物布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遗憾的事,对于河南明清农业地理的研究目前还限于比较分散的张太,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至今未有一部专著出现。于是,在导师史念海先生的启发和指导下,我选择了《明清河南农业地理》这一题目,进行博士学位论文的撰写和研究,但愿能够填补这一空白。 全文共分七章,约18万字。第一章对明清两代本省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进行简略叙述,并根据自然条件和行政区划相结合的原则,把全省分为五个农业区,为后面的论述打下基础。明清时期,本省地貌水文条件基本与今天一样,但气候、土壤等却很不相同,了解当时的气候和土壤状况,是研究农业变迁的首要任务。第二、三章分别对明清两代土地开垦情况进行论述,找出其得失成败的原因,并对个别不合乎实际的数字进行考证,劳动力是土地开发的主要作用者,人口的增减对土地开发和农业发展有着直接影响。所以,人口问题作为土地开发利用的一个方面,也放在其中一兵论述。第四章是明清河南水利事业,对各农业区的水利兴衰和灌溉效益进行论述,从中可见水利对农业的重要作用。第五章是明清河南的自然灾害,主要对水旱灾害的发生原因,危害情况和防御措施等进行了论述和分析研究。同时,对水旱灾害的派生物盐碱风沙和蝗虫灾害也进行了较为细致地分析论述。其它风、雹、霜、冻、震等也危及农业,但发生频次和危害情况不如上述剧烈,故只略述之。第六、七章是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地理分布,对粮食作物结构的变化如小麦种植量的增长,水稻和粟类杂粮的渐趋下降,玉米、红薯的传入和推广,经济作物的大宗产品棉花等进行详细论述,其它则适当从简。金良能在恢复历史原貌的基础上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供后人参照和借鉴。最后又从政治上对农业的影星、过度开垦破坏生态平衡,引起水土流失,人口失控导致农业生产的恶性循环、黄河安澜是豫东平原农业发展的基本保证、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增强防御和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和安排作物布局,贯彻"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等6个方面进行总结,以期对今后河南农业的发展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这也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在从事这一题目的研究之前,我曾师从黄永年先生从事历史文献学的学习和探讨,所以说到历史,还略略知道一些,但对于农业地理却是一无所知,河南在我心目中也只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次;说他熟悉,是耳渲目染,经常听到看到这个名词;说他陌生,是我对他的具体情况毫无了解,所以要进行明清河南农业地理的研究,对我来说是相当困难的。好在我的导师史念海先生早已身体力行,开始进行中国农业历史地理的研究,在我之前已先后有十多位博士生、硕士生也追随先生投入到这一具有开拓性意义的研究工作,并且取得了很多成果,这些,对我进行这一题目的探讨和研究起到了想到和开路的作用,今天我的研读能告一段落,这篇论文的初步完成,和他们的启迪、帮助十分不开的,在此特向他们和所有对我进行此项研究和撰写的论文给与帮助的同志们表示感谢。 由于水平有限,文中错误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各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使这篇论文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修改和订正,以求渐趋完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