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721考古学与中国古代史基础之中国古代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卫所制

【答案】卫所制度是指明朝军队的基层组织,分为卫、所两级。大致五千六百人为一卫,长官为指挥使。一卫有五个千户所,每千户设千户一人。每千户有十个百户所,每百户所设百户一人。卫、所遍布全国,镇守四方。卫所隶属于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司隶属于五军都督府,并听命兵部。

2. 议政王大臣会议

【答案】议政王大臣会议又称“国议”,是指清代前期满族上层贵族参与处理国政的制度。清初,除内阁,设有此会议,皆由满族大臣组成,凡军国机要重务都不用经过内阁票拟,而需经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自军机处成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于乾隆五十六年废止,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政均归军机处办理。这是中央皇权进一步集中的具体体现。

3. 猛安谋克

【答案】猛安谋克是女真部落和军事组织的称谓。金朝建国前,猛安谋克原为女真氏族社会的狩猎军事组织。猛安为女真部落统军首长,谋克为氏族长。建国后,阿骨打将各军由猛安、谋克逐级统领,猛安意为千夫长,谋克意为百夫长。初制三百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成为金基本的军政合一的组织。灭北宋后,金廷将女真猛安谋克人户以“屯田军”之称大量迁入中原,计口授田,保聚土地,无事耕田,有事战斗。在农耕生产中,猛安谋克人户越来越深地受到汉族的影响。猛安谋克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这种兵农合一的制度,对金的经济发展和军事胜利起了重大作用。

4. 百家争鸣

【答案】百家争鸣是指战国时期各学派创立学说、聚徒讲学、议论时政的局面。当时中国历史处于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政治经济领域发生深刻变化,针对社会的大变革,涌现出持不同见解的思想派别。在这些派别中,最著名的有儒、墨、道、法、名、兵、阴阳等家,其中又以、儒墨两家最为突出。其中儒家讲仁,墨家讲兼爱、非攻,道家讲道,法家重法,名家论名,兵家谈兵,阴阳家讲阴阳变化。各家虽然学说各有侧重,但都指向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应对当时的社会变革。

【答案】大运河是指隋代开凿的水利工程,也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古代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分三段。中段包括通济渠与邢沟。通济渠北起洛阳,东南入淮水。邢沟北起淮水南岸之山阳,南达江都入长江。南段名江南河,北起长南岸之京口,南通余杭。北段名永济渠,南起洛阳,北通琢郡。它分段开凿,历时五年,全长两千余公里。其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对东方和南方的统治,同时也是为了从南方槽运粮食和便利对东北用兵。大运河对中国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巩固国家的统一都起了巨大的作用。2014年6月22日,“大运河”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6. 昭宣中兴

【答案】昭宣中兴是指西汉昭帝、宣帝统治时期出现的中兴局面。昭帝前期,霍光辅政,继续奉行武帝晚年的政策,多次减少徭役和赋税; 放弃酒榷政策,改归民营; 又在首都长安和各郡县广置常平仓,控制物价; 还“假民公田”,就是将国有土地出借给贫苦农民耕种,不收租税。宣帝刘询即位后,更着力整顿吏治,推行一系列政治经济的措施如招抚流亡、安定民生等,使社会生产重新得到恢复和发展。这些办法都促进了汉中社会的安定。史称“昭宣中兴”。

7. 九品中正

【答案】九品中正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又称九品官人法,魏文帝曹巫为了拉拢士族,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于延康元年(220年)命其制定,至西晋渐趋完各,南北朝时有所变化。它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的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从曹魏始至隋唐科举的确立,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这种选官制度,实际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建立之初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同时它的推行也剥夺了州郡长官自辟僚属的权力,将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的权力。

8. 田氏代齐

【答案】田氏代齐是指战国初年齐国田氏取代姜氏成为齐侯的事件。公元前391年,田成子曾孙田和废除齐康公。; 公元前386年,放逐齐康公于海滨,自立为国君,同年,周天子(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公元前379年,齐康公死,姜氏齐国的历史就此结束,田氏完全取代姜氏的政权,但仍保留“齐”作为国号,史称“田齐”。田氏代齐表明奴隶社会及其统治思想己荡然无存,中国的封建社会已经形成。

9. 仰韶文化

【答案】仰韶文化是1921年首次在河南绳池仰韶村发现的,距今7000~5000年之间的古人类遗址。仰韶文化属于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文化。其农业、畜牧业、制陶业都己有相当程度的发展。农业以种粟为主,畜牧业主要饲养猪、狗,制陶业则以表面有彩绘的彩陶最著名。著名的仰韶文化遗址有陕西西安的半坡村遗址和临潼的姜寨遗址。

【答案】李悝是战国初期的政治家和法家代表人物。他曾被魏文侯任用为相,主持变法。经济上主张“尽地力之教”和“平突法”,鼓励农民精耕细作,增加产量,在丰收之年国家要以平价购买余粮,在灾荒之年国家则以平价售出粮食,强调要播种多种粮食作物,以防灾荒之年。政治上实行法治,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度,奖励有功十国家的人,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之一。他汇集当时各国法律编成的《法经》一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内容包括盗、贼、囚、捕、杂、具六法,现已失传。其言论见于《汉书·食货志》、《晋书·刑法志》等,《汉书·艺文志》著录有《李子》三十二篇,已佚。

二、简答题

11.简述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

【答案】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有:

(1)继续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①推恩令

汉武帝于公元前127年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在王国范围再行分封为侯国。

②左官律

汉武帝推行“左官律”,规定凡在诸侯王国任官者,地位低于中央任命的官吏,并不得进入中央任职。

③“附益法”

严禁封国的官吏与诸侯王结党营私。

④打击地方豪强

迁徙豪强; 任用酷吏诛杀豪强; 分全国为十三部(州),设刺史按“六条问事”。

⑤作用

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基本上结束了汉初以来诸侯王割据的局面,地方豪强势力受到了一定的打击,中央政权加强了地方的控制。

(2)加强中央集权

①限制相权。设“中朝”(或称内朝),由尚书、中书、侍中等组成,成为实际的决策机关,以丞相为首的“外朝”逐渐成为执行政务机关。

②颁行新的选用官吏制度。除按军功爵位选拔官吏和“任子”、“赀选”郎官之外,汉武帝推行察举制、征召制,并选用博士子弟。

③加强军队和法律建设。中央增设八校尉、期门军、羽林军、水军; 法律更为严密烦苛。 (3)新财经政策

①改革币制,铸币权收归中央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钱,销毁私铸钱币,把钱币大全收归中央,成立了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