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历史学系914历史学基础[专业硕士]之中国近代史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国民会议运动

【答案】国民会议运动是孙中山晚年接纳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从事和平救国而唤起民众的一次全国性的政治运动。1924年10月北京政变后,孙中山应邀北上主持大计,并发表《北上

,提出应先召集国民会议,以谋中国统一与建设。国民会议运动是国共合作的产物,是国共宣言》

两党共同领导人民群众,向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夺取解决国事权利的斗争,广泛进行了反帝反封建的宣传,中国共产党支持孙中山北上,并于11月发表宣言,指出在全国正式政府未成立前,国民会议预备会议应该是号令全国的总机关。这个主张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于是国民会议运动汇合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在全国范围开展起来。

2. 百团大战

【答案】百团大战是指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对华北日军发动的一次反扫荡战役。1939年以来,日军在华北地区大力推行“治安肃正计划”,实施“囚笼政策”。尤其在横贯太行山、连接太原至石家庄的正太铁路线上,日军在沿线的大小城镇、车站、桥梁、隧道附近密布据点,阻断了八路军总部和129师活动的太行抗日根据地间的联系。1939年8月至次年1月,彭德怀率领八路军104个团在正太路打击日军,摧毁正太路等华北主要铁路、公路交通线,发动来源、灵丘战役,榆社、辽县战役,占领了榆社,反击日军对根据地的扫荡。百团大战打破了敌人对根据地的分割、封锁,对巩固和扩大根据地起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振奋了全国的抗日士气。

3. 《中国之命运》

【答案】《中国之命运》是蒋介石在抗日战争时期所著,并于1943年3月发表,是蒋介石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的理论依据。《中国之命运》公开提出反对共产主义和自由主义,暗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和敌后抗日根据地是“新式封建与变相军阀”,该书比较完整地表述了蒋介石集团的立场、观点及内外政策。《中国之命运》也是蒋介石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动新一轮反共的舆论准备。蒋在《中国之命运》中提出心理、伦理、社会、政治、经济五项建设,并在书中重复了对力行哲学的叙述,认为此哲学为革命建国的根本问题。《中国之命运》是是蒋介石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的宣言书,也是中国法西斯主义的代表作。

4. 萍浏醴起义

【答案】萍浏醴起义是清末同盟会策动的武装起义。1906年夏,黄兴派刘道一、蔡绍南等返回湖南整顿会党,宣传革命,得到会党首领龚春台的响应。龚春台密谋起义,创立洪江会,设宗籍贯于麻石,势力发展到萍乡、浏阳和醴陵等县。1906年12月3日,龚春台率二三千人在麻石

起义,各地会党首领先后响应,起义群众总数达3万人以上。清政府急调湖南、湖北、江西、江苏等省4万军队四面围攻义军。起义军浴血奋战,坚持了一个多月,最终失败。

5. 金圆券

【答案】金圆券是解放战争后期南京国民政府为支撑其崩溃局面在中国大陆发行的一种本位货币。由1948年8月19日开始发行,至1949年7月3日停止流通,只使用了十个月左右,贬值

,却超过二万倍。1948年8月19日,为遏制通货膨胀,国民党政府颁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

宣布停止使用法币,改为金圆券,限期收兑人民所有黄金、白银、银币及外国币券,限期登记管理国民存放国外之外汇资产,整理财政并加强管制经济。金圆券发行的初期,政府以行政手段强迫民间以黄金、外币兑换。由于没有严守发行限额,造成的恶性通货膨胀令民间经济陷入混乱,城市的中产阶级受损利益最大,使得国民党失去了最重要的支持者,这也是加速国民党在内战中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6. 黄炎培

【答案】黄炎培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实业家、政治家,中国民主同盟主要发起人之一。他以毕生精力奉献于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为改革脱离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传统教育,建设中国的职业教育,作出过重要贡献。1965年12月21日逝世于北京。

7. 盛宣怀

【答案】盛宣怀是中国晚清官僚,企业家。1870成为李鸿章的入幕之宾。1872年,参加创办轮船招商局,1885年升任该局督办。中日甲午战争后,许多近代化大企业受盛宣怀控制。1896年,接办张之洞创办的官办汉阳铁厂和大冶铁矿、萍乡煤矿,并改之为官督商办。同年,受清政府委任督办中国铁路总公司,创办中国通商银行。在督办铁路总公司任期内,与英、美等国签订铁路借款合同,致使几项铁路权落入外国列强之手。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时,盛宣怀于1900年与各国驻沪领事商订《东南互保章程》。1911年初授邮传部尚书,旋改称邮传部大臣。1900年5月,清政府宣布由他策划“铁路国有”命令。他即以此与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签订湖广铁路借款合同,把原来已允许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权交与外国资本作抵,激起全国性人民保路运动。辛亥武昌起义后,被革职,在政治上已无地位,但仍有经济实力。1915年策划筹组中日合办钢铁公司,未果,遗有《愚斋存稿》。

8. 《中日修好条规》

【答案】《中日修好条规》是1871年中日订立的第一个条约。主要内容有:①两国各以礼相待,互不侵犯;②两国政事自主,“彼此均不得代谋干预”;③两国可互派使臣驻京;④议定通商港口可在指定的对方各口设理事官,行使对等职权;⑤两国兵船为保护各自商民可往来指定的对方口岸,禁止驶人他口及内地河湖支港。《中日修好条规》的签订标志着朝贡体系开始破裂。

9. 江南制造局

【答案】江南制造局是晚清政府经营的新式军用工业,由曾国藩和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全称“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简称“上海机器局”或“上海制造局”。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和同外国的接触中,洋务派决心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和军事。1865年9月,江南制造局成立,丁日昌任总办。江南制造局由南北洋大臣共管,经费来自上海海关厘金。江南制造局下设机器厂、铸铁厂、轮船厂、枪炮厂、火药厂、广方会馆等,其产品有枪炮、水雷、弹药、机器等。所制军火和军用物资,大都以调拨方式供各军械所、军营等使用。其机器设备和主要原材料以及技术基本依赖外国。1905年,造船部分独立,称“江南船坞”,后改称“江南造船所”。江南制造局于1917年改称“上海兵工厂”,抗战爆发前停办。江南制造局是洋务运动中诞生的一个集军事、科技和造船为一体的大型民族企业,它的建立为中国近代军事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标志着中国现代工业的开端。

10.洋务运动

【答案】洋务运动是指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技术,兴办近代企业,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和近代工业化运动。主要代表人物有奕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运动分为两个阶段:70年代以前,以官办为主,兴办了马尾船政局、天津机器制造局、江南机器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制造局等军事工业,并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方科学技术。70年代起,为维持军事企业,洋务派开始创办民用企业,采取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方式,开办了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轮船招商局等民用企业。1885年后,洋务派控制海军衙门,建立北洋海军,并创办了一些工矿企业。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洋务运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二、论述题

11.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其基本经验是什么?

【答案】(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主要体现在:

①从实力对比来看,抗日战争是弱国对强国的战争。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综合实力都很落后,是弱国。而日本是世界上一等强国,军事、经济实力和政治组织力量都很强大;

②从战略对比来看,抗日战争是大国对小国的战争;

③从战争性质上来看,抗日战争是中国抵御日本侵略的正义战争。中国是正义的、进步的反侵略战争,是得道的;日本是非正义、野蛮的、侵略战争,是失道的;

④从战争结果上看,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了近代以来的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中国人民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使中华民族避免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2)基本经验:

①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没有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就没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