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河北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729教育专业综合之心理学基础考研题库

  摘要

目录

2017年河北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729教育专业综合之心理学基础考研题库(一) ... 2 2017年河北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729教育专业综合之心理学基础考研题库(二) . 17 2017年河北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729教育专业综合之心理学基础考研题库(三) . 30 2017年河北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729教育专业综合之心理学基础考研题库(四) . 44 2017年河北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729教育专业综合之心理学基础考研题库(五) . 59

一、名词解释

1. 教学监控能力

【答案】教学监控能力是教师教学能力结构中的高级形式,指教师为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是可以提高的,它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三个特点:从他控到自控:敏感性逐渐增强:迁移性逐渐提高。

2. 智力

【答案】智力(intelligence )是心理学的基本概念,至今心理学界尚无公认的定义,韦克斯勒认为,是指使个人有目的地行动、合理地思考、有效地应付环境的一种综合能力。中国多数心理学家认为,智力是个体顺利从事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 是一种综合的心理能力,是进行学习、处理抽象概念、应对新情境和解决问题以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对智力内涵的不同定义反映心理学家对智力的三种基本研究取向:因素结构取向、信息加工取向和原型取向。个体的智力水平通过智力测验来评定,最常用的测验有斯坦福一比内量表、韦克斯勒成人和儿童智力量表等。

3. 心理理论

【答案】心理理论指心理学家用来命名幼儿如何理解自己和他人内心世界的能力的一个概念,即幼儿对心理或精神世界的理解。他们是如何理解世界的? 幼儿是否接受不同的心理状态等。皮亚杰最早开展了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但全面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并成为儿童认知发展的非常活跃的研究课题。这个领域中研究最多的是幼儿如何理解“错误信念”。另外,探察幼儿是否理解人的观念是从何而来也是重要内容。对心理理论发展的相关因素也逐渐成为研究焦点。

4. 知觉恒常性

【答案】知觉恒常性是指当知觉对象的刺激输入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的时候,知觉形象并不因此发生相应的变化,而是维持恒定的一种知觉特性。知觉恒常性现象在视知觉中表现得很明显、很普遍,主要表现为下列几种:①大小恒常性。在一定的范围内不论观看距离如何,人们仍倾向于把物体看成特定的大小; ②形状恒常性,尽管观察物体的角度发生变化,但人们仍倾向于把它感知为一个标准形状; ③明度恒常性,或称亮度恒常性,指尽管照明的亮度改变,但人们仍倾向于把物体的表面亮度知觉为不变; ④颜色恒常性。尽管物体照明的颜色改变了,人们仍把它感知为原先的颜色。除视知觉外,知觉恒常性还表现在其他知觉领域中。知觉的恒常性在人的生活实践中具有重大意义,它使人能在不同的情况下按照事物的实际面貌作出反映。

5. 思维

【答案】思维指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来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井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思维与感觉、知觉和记忆不同,但思维又离不开这些活动提高的信息。在记忆的作用下,才能进行推理,作出种种假设,并检验这些假设,进而揭不感觉、知觉、记忆所不能揭不的事物的内部联系和规律。思维一般具有几个特征:概括性、间接性,是对经验的重组。

6. 诱因理论

【答案】诱因理论是动机理论中的一种。由于驱力理论强调个体的活动来自内在的动力,忽略了外在环境在引发行为上的作用,人们针对这种缺陷提出了诱因理论。诱因是指能激起有机体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可分为正诱因和负诱因。诱因具有唤醒有机体并指导行为朝向的作用。诱因是个体行为的一种能源,是由外在目标所激发的,只有当它变成个体内在的需要时,才能推动个体的行为,并有持久的推动力。

7. 神经回路

【答案】神经回路指神经元与神经元通过突触建立的联系而构成的极端复杂的信息传递与加工,是一种脑的信息处理单位。最简单的神经回路是反射弧。反射弧一般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系统的中枢部位、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基本部分组成。神经元的连接方式除一对一以外,还有发散式、聚合式和环式等。这种形式使神经元活动能引起更多的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8. 最小可觉差(jnd )

【答案】最小可觉差也称为差别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感觉出的两个同类刺激的最小差别量。差别感受性用差别感觉阈限度量。对于中等强度的刺激,韦伯发表了对举起重量的最小可觉差的研究成果:即刺激的增加量除以最初刺激的强度是一个常数。不同的刺激该常数(也被称为韦伯比例)也不同。费希纳在韦伯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假设:每个最小可觉差代表一个感觉单位,大的感觉可以作为许多感觉单位的总和; 每个最小可觉差的主观量都是相等的,当刺激强度按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强度只按算术级数上升。

9. 隐蔽观察者

【答案】隐蔽观察者是由希尔加德(1992)提出,是指受试者在催眠状态下存在着的较为真实的意识。希尔加德将催眠时被掩盖的真实的意识叫做隐蔽的观察者,指在催眠状态下,受试者并不因催眠师的暗示而完全失去自己。

他认为,催眠后人的意识分离为两个层面:第一个意识层面是,受试者接受暗示之后所意识到的一切新经验,其性质可能是失实的,扭曲的; 第二个意识层面是,催眠当时隐藏在第一个层面之后,小为受试者所意识到的经验。但它是受试者根据自己的感觉产生的,是比较真实的。由于催眠时受到暗示的影响,第二层意识被第一层所掩盖,致使受试者不能经由口语陈述出来。

10.社会助长

【答案】社会助长是一种社会心理效应,与“社会抑制”相对,是指个体因他人在场而提高活动效果的现象。特里普利特1898年发现,多人同时参赛自行车竞赛,比单个运动员分别计时参赛速度要快。后来的许多实验,如F.H. 奥尔波特的五种工作方式、特拉维斯的追视盘工作等均证实了这一点。同期研究中,亦发现社会抑制现象。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扎琼克(扎荣克)通过现场实验提出优势反应强化说。他指出,有他人在场可提高个体的动机水平,而动机水平的提高,可增强优势反应(己经学习和掌握得很熟练的动作),抑制较弱的反应(不熟练或复杂的智力活动),因此既可能对个体活动产生促进作用,亦可能产生促退作用。以后的许多研究者深化和发展了这一假说。有学者认为,社会促进效应是透过活动者的竞争动机和对他人评价的认识实现的。

二、简答题

11.简述智力三元结构理论。

【答案】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论,试图说明更为广泛的智力行为。斯腾伯格认为,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说明智力的三个方面,即智力的内在成分,这些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以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这三个方面构成了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经验亚理论和智力情境亚理论。

(1)智力成分亚理论认为,智力包括三种成分及相应的三种过程,即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

①元成分是用于计划、控制和决策的高级执行过程,如确定问题的性质,选择解题步骤,调整解题思路,分配心理资源等;

②操作成分表现在任务的执行过程,是指接收刺激,将信息保持在短时记忆中,并进行比较,它负责执行元成分的决策;

③知识获得成分是指获取和保存新信息的过程,负责接收新刺激,做出判断与反应,以及对新信息的编码与存储。在智力成分中,元成分起着核心作用,它决定人们解决问题时所使用的策略。

(2)智力情境亚理论认为,智力是指获得与情境拟合的心理活动。在日常生活中,智力表现为有目的地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新环境的能力,这些能力统称作情境智力。

一般来说,个体总是努力适应他所处的环境,力图在个体及其环境之间达到一种和谐。当和谐的程度低于个体的满意度时,就是不适应。当个体在一种情境中感到不能适应或不愿意适应时,他会选择能够达到的另一种和谐环境。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重新塑造环境以提高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程度,而不只是适应现存的环境。

(3)智力的经验亚理论认为,智力包括两种能力,一种是处理新任务和新环境时所要求的能力,另一种是信息加工过程自动化的能力。

新任务是个体以前从未遇到过的问题,新情境是一种新异的、富于挑战性的环境。当遇到新问题时,有的人就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它,有的人则束手无策; 在面临新的情境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