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之社会工作概论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机构照顾
【答案】机构照顾是指在专门为老人提供护理、食宿、照料的各种福利院和敬老院,对老人实施的照顾。在我国,提供机构照料的院舍,分公办(由政府提供资金)、民办(私人自己筹资兴建)和民办公助(私人出资,政府扶持)二种类型。公办的福利院主要是面向那些曾为社会做出过贡献的孤寡老人,免费或只收取少量的费用。
2. 资产建设理论
【答案】资产建设的概念源自美国社会福利学者迈克尔·谢若登20世纪90年代初的著作《资产与穷人》。该书指出贫困者之所以难以打破贫穷的恶性循环,根源在于其难以积累起资产。传统上贫困的界定是以收入为标准的,但同样收入的人由于拥有不同的资产可能会拥有完全不同的命运。收入不平等固然重要,但资产不平等的影响更加深刻。资产建设指政府有组织地引导和帮助穷人进行资产积累与投资,而非简单地直接增加其收入与消费。该书提出了一个资产建设的政策方案一个人发展账户。个人发展账户实质是“资产(资本)账户”,个人名下非强制性的、有增值收入和税收优惠的账户,政府对穷人的存款提供配给款或补贴。
3. 社会环境的含义、特点
【答案】(1)社会环境是指与人的生存相关的社会因素,及其与人的生物遗传、心理状态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社会系统。社会环境是一个极其复杂庞大的系统,社会环境包括人造物质环境和纯社会环境。
(2)社会环境的特点有:①多样性:②复杂性:③层次性; ④稳定性:⑤变动性。
4. 人格结构
【答案】根据心理分析理论的看法,人格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组成,三者互相制约。
(1)本我是生物的我,根据享乐原则行事,属潜意识层面。
(2)超我则是社会化了的我,对本我的破坏性冲动起制约作用,根据道德原则行事。
(3)自我则在本我和超我之间起平衡作用,根据现实原则行事。
弗洛伊德指出,一个健康的人格应是这三部分的平衡。本我太弱,会没有了生存愿望; 超我太强大,也会出现精神疾病。
5. 社会排斥
【答案】社会排斥概念承继了剥夺概念的多元内涵,指某些个人、家庭或社会群体因缺乏机
会参与一些社会普遍认同的社会活动,被边缘化或隔离的系统性过程,它是一个由劣势地位导致某些排斥,这些排斥又导致更多的劣势和更大的社会排斥,最终形成持久的多重劣势的动态过程。
6. 助人自助
【答案】助人自助是指社会工作者有意识、有目的地在帮助他人的活动过程中贯穿的一种核心价值理念。在这个助人活动中,社会工作者作为行动者,依自己的助人价值观去设计和实施助人活动,并积极吸引受助者主动参与这一行动过程,通过相互配合与协调,从而达到助人目的。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是行动的主体,他设计并引导助人过程的进行。但是由于社会工作者要考虑到受助者的需要和接受服务的能力来开展服务,所以不能把受助人视为纯粹被动的、只是行为的对象或客体。同时,受助者也是行动的主体,他也将自己的意识、日的以及对社会工作者行动的理解带入接受服务的过程,并直接影响这一过程。
二、简答题
7. 简述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一般方法。
【答案】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一般方法主要有:
(1)个案辅导
个案辅导,即以青少年个人为对象,根据其基本资料和活动记录,予以有计划和系统的辅导的方法,目的是使其由协助而自觉、由自觉而达到自动自发的自我辅导的境界。
个别辅导的方法很多,因人而异,主要有:
①商谈与观察
用诚恳的态度协助青少年发展潜能,自觉地选择好的方法处理目前困扰的各种问题。
②访问
访问的对象有青少年周围的人,如家长、教师、朋友、邻居等,以深入了解青少年个体的问题,争取更好的下作效果。
③共同活动
与青少年个体一同参与实践活动,如参观、旅游、阅读,在实践中指导青少年个体,增加他们的经验和能力等。
(2)团体活动
青少年团体活动是青少年成长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活动进行辅导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如下儿种:
①榜样示范
在青少年中树立层次不同、远近各异的榜样和典范,发挥榜样的形象性、示范性和感染性的作用,促使青少年产生赞赏、敬慕、仿效等情感和行为动机,达到学习榜样的效果。
②行为锻炼
在实践过程中对行为进行不断反复,在反复行动过程中,使其认识、情感、需要、动机、态度、价值观等得到转变以支持这种行为方式,以达到养成习惯、磨炼自己的目的。
③情景感染
活动中情景对参与者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可以使参与者受到美的熏陶、思想的影响和情绪的调动,好的活动需要注意营造适宜的情景。
④竞赛激励
运用评比、竞赛、奖励等手段,可以促进参与者奋发向上,亦符合青少年争强好胜、积极向上的心理特点,使其感情隆动机和获得自尊、自我求成的需要更加强烈。
⑤角色模拟
将青少年置身于一种人为的角色情景之中,使他们学习理解认识角色的规范,增进其角色体验,以其增强社会性。青少年除了参与自我教育成长的内部活动之外,还可参与一些社会的活动,在范围上亦有全社会性的和社区内的活动之分。这些对青少年成长的作用很大,是青少年社会工作者不可忽视的重要领域。
8. 社会工作专业中的教育与训练。
【答案】教育主要是指知识的传授、信念的确立和个性的养成。训练则是指在教育者指导下,学生通过练习而达到熟练运用实践技能和技巧的过程。
(1)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取向社会工作专业要求社会工作者不仅要有深厚的知识基础,还要有熟练的实践技能。这就注定了社会工作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和训练两种取向。
(2)不同教育层次对教育和训练的不同要求
一般来说,教育层次高的,其教育目标就更偏重于培养学生创新、发展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体系的基础和能力; 教育层次相对较低的则偏重于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但是,一个专业社会工作者的成长过程必然要经过教育与训练两个过程。单纯的教育或训练都不可能培养出成功的专业社会工作者。
9. 怎样理解社会工作教育是社会工作专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答案】社会工作教育是社会工作专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1)社会工作教育具有自己的特性: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是职业训练; 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是一种价值观的训练; 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过程是对实践经验和方法总结的过程; 以实践为目标的社会工作专业理论的设释; 专业教育与学生的个人成长。
(2)社会工作教育是社会工作专业制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早期,社会工作教育开始在大学里取得立足之地。这一方面标志着社会工作走向专业化发展阶段,另一方面,社会工作教育又成为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化的重要机制。社会工作专业与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3)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每一步都反映了社会对社会工作专业的需求,反映了社会工作专业对专业教育的需求。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