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771马克思主义理论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目录

2018年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771马克思主义理论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一).... 2

2018年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771马克思主义理论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二).. 17

2018年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771马克思主义理论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三).. 32

2018年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771马克思主义理论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四).. 45

2018年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771马克思主义理论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五).. 60

一、简答题

1. 简述苏联模式及其特点。

【答案】(1)苏联模式

苏联模式是指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一整套路线、方针和政治、经济、文化管理体制的总称。苏联模式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①它是社会主义的模式,就是说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②它是苏联的,就是说它在具体体制方面体现与反映了苏联的具体国情与当代时代的特点。 斯大林是苏联模式的主要创造者,因此苏联模式又被称之为斯大林模式。

(2)苏联模式的特点

苏联在具体体制和运行机制上的基本特点是高度集中,分别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①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社会主义的有计划的经济体制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a. 在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上,国家机关是经济管理的主体,而企业只是国家机关的附属物; b. 在计划和市场的关系上,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转以及各个企业的经营活动,都是靠国家下达指令性计划来指挥,即“国家计划就是法律”;

c. 经济管理的方法上,国家管理经济的方法以行政方法为主,即主要按照行政隶属关系,通过行政命令、行政干预来实现对经济的管理,忽视经济杠杆的作用。

②政治体制上集权

苏联政治体制在运行中存在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

a. 党政不分,以党代政;

b. 是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地方权力向中央集中,行政区划批准权、经济管理权进一步向联盟中央集中,社会各层次的重要决策都由中央集中做出;

c. 在权力运行上,党内最高权力集中于一人,逐渐形成了个人集权、个人专断的状况;

d. 在民主建设上,疏于民主制度建设,民主监督机制不健全,在重大事务和重大决策中较多地运用行政强制手段;

e. 在法律建设方面,不仅法律体系不完善,而且法律也缺乏权威性,安全机关有法不依、不依法办事,甚至破坏法律的事情屡屡发生;

f. 在组织机构上,监察委员会成了中央委员会的下设机构,其任务也由监察党中央决策机构变

成监督党的决议的执行。

③文化建设和文化管理体制

斯大林时期在文化体制上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a. 十分重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教育;

b. 注重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和发展科学技术,强化对文化事业的领导和管理。

2. 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的特点。

【答案】马克思主义认为商品是用以交换的劳动产品,劳动力作为一种商品当然具备一般商品的特点,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但是,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具有特殊的特点。

(1)像任何商品一样,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是,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

(2)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3)正是由于这个特点,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之后,在消费它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收回他在购买这种商品时支付的价值,还能得到一个增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3. 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有什么影响?

【答案】资本是在运动中增殖的,资本必须不断地、周而复始地循环,才能不断地带来剩余价值。这种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着的资本循环,就叫做资本的周转。如果每次资本周转带来的剩余价值一定,则资本周转越快,在一定时期内带来的剩余价值就越多。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因素有许多,关键的因素有两个,一是资本周转的时间,二是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要加快资本周转速度,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就要缩短资本周转时间,加快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

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具有以下影响:

(1)影响年剩余价值量。预付资本周转速度的加快,一般来说其中的预付可变资本周转速度也加快,也就是一年中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越多,而剩余价值是由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产生的,这样,以年来计算的剩余价值的数量即年剩余价值量就会增加。

(2)影响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率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预付资本周转速度的加快,则一年中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越多,从而年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

4. 阐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答案】(1)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①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否则,就不成其为真理,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客观真理也

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

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

(2)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

①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任何真理由于都会受到人类实践水平和范围以及认识能力的限制,它只能是对无限的物质世界发展的某一阶段、某一方面、某一层次的认识,因而是有限的。这是真理在广度上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任何特定的真理不仅所反映的对象在范围上是有限的,而且其正确程度也是有限的。由于条件的限制,任何真理对认识对象的反映只能是相对正确的,即在认识的深刻程度上、精确度上都是有限的,或者是近似性的。这是真理在深度上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在:

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①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第一,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 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也包含着绝对性的颗粒。 第二,绝对之中有相对,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无数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总和构成具有绝对性的真理。

第三,从真理的两重性来看,任何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两者的统一。就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对有限事物的认识来说,它是相对的; 就真理在这种条件下,反映客观世界、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真实情况来说,是绝对的。

②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第一,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人类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是从相对性真理走向绝对性真理、接近绝对性真理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第二,人类己经取得的任何一项真理,都是绝对性真理长河中的一个成分,都是以往实践和认识的终点,又是进一步迈向绝对真理的起点,人们向绝对真理的接近,是无止境的,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

5. 简述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答案】(1)矛后发展不平衡性是指事物都是由矛盾群构成的,事物矛盾群中的多个矛盾以及矛盾的各个方面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力一面和非主要力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