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温州大学人文学院815传播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叫知沟假说? 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检验该假说?
【答案】(1)知沟假说
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将比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得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这个假设叫做知沟假说。知沟假说主要适用于有广泛吸引力的公共事务和科技新闻,它不一定适用于股市行情、社会新闻、体育及园艺等面向特定受众的话题。这里所说的知识并不是指专业性的或高深的知识,而是对大众传播中报道的普通信息的知晓。
(2)知沟假说的检验
知沟假说操作性的定义至少可以表达为以下两种方式:
①经过一段时间后,文化程度较高的人从媒介大量报道的话题里获取知识的速度快,而文化程度较低的人获得知识的速度慢。
②在某一个时间点,媒体大量报道的话题,知识的获取与教育程度的相关性高,而报道量较少的话题,知识的获取与教育程度的相关性低。
这样可以通过两种思路来证明知沟假说:一是纵贯研究,对比社会经济地位高低两个群体在一段时间里知识的增长速度; 二是横剖研究,研究某一点上报道量多少对不同群体的知识增长量的影响。
2. 试比较大众(maser 、公众(thepublic 、人群(crowd )和群体(group )几个概念。
【答案】(1)大众是伴随着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而出现的一个特定概念。这种理论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人类进入大众社会的一个分界点。在这个时代,作为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以及大众传播发展的结果,过去的那种传统社会结构、等级秩序和统一的价值体系己被打破,社会成员失去了统一的行为参照系,变成了孤立的、分散的、均质的、原子式的存在,即所谓“大众”(mass )。大众是一种新的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与既有的群体形态相比,有着明显不同的特点。
(2)公众(public )主要是一个政治概念。公众虽然规模很大而且分布范围广,但这个概念一般是指社会上围绕共同关心的公共事务或问题,通过公开、合理的讨论而形成的能动的社会群体,他们是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其行为是有理性的。因此,卢梭曾把公众称为民主政治的基础,认为公众的意志一一“公意”代表了共同体的最高意志,它是“不可摧毁的”。
(3)人群通常指无组织和无秩序的个人的集合。人群在数量上一般多于群体。
(4)群体的含义是十分广泛的。日本社会学家岩原勉认为,群体是指“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在这个定义下,群体是个广义的概念,它
不仅包括家庭、朋友、近邻街坊、娱乐伙伴等初级群体,也包括具有某种共同社会属性的间接社会集合体,如性别、年龄层、职业、阶层等; 既包括联系松散、自发形成的社会群体,也包括存在着制度化的严密分工和严格纪律的职能群体(组织),如政党、军队、团体、企业等。
3. 当我们进入一个由用户控制的新的多媒体传播环境时,“大众传播”这个概念发生了什么变化,它是否己经失去原有的意义和用处了?
【答案】(1)当我们进入一个由用户控制的新的多媒体传播环境时,“大众传播”这个概念发生的变化,具体表现如下:
①大众传播是一种信息传播方式,是特定社会集团利用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向社会大多数成员传送消息、知识的过程。这一定义仅指传播的单向过程,没有包括反馈。随着大众媒介的发展,大众传播将成为双向过程。
②过去,“大众传播”的定义一直相当明确。可以用以下三项特征来确定:
a. 它针对较大数量的、异质的和匿名的受众。
b. 消息是公开传播的,在时间安排上通常可以同时到达大多数受众,在特征上是稍纵即逝的。 c. 传播者一般是某个复合组织,或者在某个复杂的组织之下运作,这通常需要庞大的开支。
(2)新环境下的“大众传播”概念没有失去原有的意义和用处。
①当一个由用户控制的新的多媒体传播环境真正形成时,受众的反馈成为主导因素。“大众传播”这个概念的内涵也得到丰富和发展,它不再是没有反馈的单向传播。但并不能说大众传播已经失去的原有的意义和用处。
②无论大众传播采取何种形式,它都将继续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大众传播是社会的耳目。它为社会提供做出决策的途径; 提供认识自身的集体声音。它是传达社会价值观的主要方式。
4. 为什么说“人是符号的动物”?
【答案】在人类生命演化的进程中,符号的发明与变革曾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符号,特别是语言符号,既是一种沟通工具,也是一种进一步优化生命品质、磨砺人类精神的手段,还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显著特征。(1)作为一个个体,我们依靠符号在世界上生存和发展,我们无法想象一个没有符号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作为一个物种,符号帮助我们冲破了直接经验或意识的牢笼,使我们获得了无限的空间和自由的时间,改变了人类相互作用的方式。
(2)符号为人类所独创和独有。符号是传递信息、指示和称谓事物及其关系的代码,也是人生命演化漫长进程中创造的可以优化生命品质、磨砺人类精神的特殊“武器”,并为人类所独有独享。
(3)人类可以将自己的思想、意识和事物的性质及关系转化为符号,并可以通过对符号的读解还原; 而符号又可以在传播过程中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使人类从中受益或者受害。
因此可以说,“人是符号的动物”。
5. 评估传播效果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案】传播效果的评估应遵循的原则主要有:
(1)目的性原则
不论是传播活动还是评估活动,都应有具体明确的目的。在评估中,评估目的应服从和服务于传播目的。如果传播的目的是推出一项新产品,那么效果评估应针对传播活动所产生的具体成果(销售额、市场占有率)和效应(受欢迎的程度); 如果传播的目的在于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则评定的着力点应放在公众对企业的认识和了解上; 假如传播的目的是推行某种新观念(如计划生育、勤劳致富),那么评估的重点应是公众的认识、态度和行为的转变。总之,评估必须目的明确,不可无的放矢。
(2)方向性原则
一定要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政治方向,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为社会服务和端正媒介产业的经营方向放在评估工作的首位,促使媒介产业和传播者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不可只着眼于业务技术、经济指标和经济效益。
(3)针对性原则
传播效果评估的内容、规范、标准、办法等,要从实际出发,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媒介、不同公众的特点区别对待,活用多种测评方法,广泛搜集意见,多方面综合考察,不照搬西方的模式,也不囿于一个模式。这样测评出来的结论,才可能是比较客观和公正的,因而用来指导实践也才可能是有效的和可靠的。
(4)可测性原则
信息传播的过程是各种主客体因素和内外在因素复杂互动的过程。因此,在综合侧评时,就既要考虑影响效果形成的各方面因素,又要考虑这些因素是否具有可测性; 既要注意选择那些主要的、简便易测的、可定量记分的内容和项目进行定量测评,也要注意适当运用传统的定性评估方法,不可完全被现代定量方法束缚住手脚。但无论怎样,评估者所设置的因素项目都必须是可测的可行的。
(5)科学性原则
传播效果的评估要能科学地客观地反映传播活动的实际状态,其评估结论不应当建立在歪曲的、失真的或不可靠的信息反馈基础上。这就要求评估的结果要以多数印证为准,评估的条件要大体一致。如果在相同条件下,多次评估的结果均相同无异,那么这种结果的可靠程度就高,基本符合客观实际。
(6)引导性原则
传播效果评估不是目的,而是引导媒介产业和传播者坚持正确方向和优化传播机制的手段。效果评估是一根无形的指挥棒。它虽没有强迫你要怎样和不要怎样,但它似乎也在建议你应该怎样和不应该怎样。因此,传播效果的评估过程,实质上也是对传播活动的引导过程。大众传播的领导者在进行决策时,一定要把评估的建议和结论充分地考虑进去,否则就会重蹈覆辙或犯新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