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北京工商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需要在哪些方面作出努力?

【答案】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需要在以下方面作出努力:

(1)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①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就要承担对国家应尽的义务。每一个中国公民都要把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

②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就要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③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就要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促进民族团结

①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基础,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是各个民族每一个成员的神圣职贡和光荣义务。

②要深化对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认识,认真学习国家关于民族事务的法律法规,深入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历史,牢固树立民族团结意识,坚定“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观念,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

③要立足生活实际,坚持从自身做起,在与其他民族同胞接触交往的日常生活中,尊重兄弟民族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④要坚持原则、明辨是非,旗帜鲜明地与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作斗争。

(3)维护祖国统一

①热爱祖国,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也是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实现和平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

②大学生要自觉做维护祖国统一的模范,努力学习掌握党和国家实现祖国统一的方针、政策及相关法律,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祖国统一做出自己的贡献。

(4)增强国防观念

①国防是国家为抵御外来侵略与颠覆,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发展而进行的军事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建设和斗争。国防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安全保障。国防观念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对国防建设的目的、内容、途径和重要性等问题的认识。在我国,国防观念鲜明她反映了全国人民对防御外来侵略、捍卫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和国家根本利益的自觉关注。

②增强国防观念,是大学生报效祖国、弘扬爱国卞义精神的重要体现; 增强国防观念,是大学生履行国防义务、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必然要求; 增强国防观念,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

(5)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①新的国家安全观不仅包括传统的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还包括经济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公共安全等。其中,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支柱与核心。

②自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自觉维护国家安全是每一个公民的神圣义务。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了公民维护国家安全的基本义务,国家安全法、保守国家秘密法、国防法、兵役法等法律明确规定了公民维护国家安全的各项具体的法律义务。

2. 道德的本质、功能和作用是什么?

【答案】(1)道德的本质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以能动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引导、规范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

(2)道德的功能

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道德的功能集中表现为,它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及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在道德的功能系统中,主要的功能是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

①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②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③此外,道德还具有其他方面的功能,如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辩护功能、沟通功能等,这些功能都是道德的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在某些方面的具体体现,都建立在这两种功能的基础上。

(3)道德的作用

道德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实际效果,就是道德的社会作用。道德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②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③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④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⑤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⑥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3. 法治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案】(1)法治思维方式的基本含义

法治思维方式是指人们按照法治的理念、原则和标准判断、分析和处理问题的理性思维方式。由于法律、权力、权利、程序是所有治国理政实践所不可或缺的四个基本要素,法治思维的含义和基本特征就体现为对待和处理这些基本要素的态度和方式。

(2)法治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

①法律至上

法律的至上性,具体表现为法律的普遍适用性、优先适用性和不可违抗性。

a. 法律的普遍适用性,是指法律在本国主权范围内对所有人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b. 法律的优先适用性,是指当同一项社会关系同时受到多类社会规范的调整时,法律规范的适用要优先于其他社会规范;

c. 法律的不可违抗性是指任何人都不允许违反法律,违反法律就要受到法律的惩罚。

②权力制约权力制约原则可以概括为职权由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四项要求。a. 职权由法定,是指国家机关的职权必须来自法律明确的授予; b. 有权必有责,是指国家机关在获得权力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职责和责任; c. 用权受监督,是指国家权力的运行和行使必须接受各种形式的监督; d. 违法受追究,是指国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权力必须受到法律的追究和制裁。 ③人权保障人权的法律保障包括宪法保障、立法保障、行政保护和司法救济。a. 宪法保障是人权保障的前提和基础; b. 立法保障是人权保障的重要条件;

c. 行政保护是人权保障的关键环节;

d. 司法救济是人权保障的最后防线。

④正当程序

正当程序具有中立性、参与性、公开性、时限性等基本特征。

a. 程序的中立性,是指程序的制度设计和运行应平等地对待双方当事人,不得偏向于或有利于任何一方当事人。中立性是正当程序的底线标准;

b. 程序的参与性,是指利害关系人有机会参与到程序中来,充分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和意见主张,实质性地影响程序的结果或结论。参与性是正当程序的核心要素;

c. 程序的公开性,是指程序运行的过程和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公开性是正当程序的重要特征;

d. 程序的时限性,是指程序不能无限期地拖延下去,而必须在合理的时间期限内终结。时限性是正当程序的内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