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天津财经大学西方经济学801经济学之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为什么政府(购买)支出乘数的绝对值大于政府税收乘数和政府转移支付乘数的绝对值?
【答案】当采用定量税征收税收时,政府(购买)支出乘数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可以看出,,税收乘数,,即政府(购买)支出乘数的绝对值大十政府税收乘数和政府转移支付乘数的绝对值。其原因在于:
政府购买增加直接增加总支出。但是,减税或者政府增加转移支付,只会使可支配收入增加同样数额,而增加的可支配收入只有一部分用于增加消费,另一部分是用来增加储蓄的。因此,同等数额情况下,减税或者政府增加转移支付对收入变化的影响没有增加政府购买支出对收入变化的影响大。
2. 用蒙代尔一弗莱明模型考察浮动汇率下紧缩性财政政策的影响。
【答案】如图所示,假定政府采用紧缩性则政政策,比如政府减少政府购买或增税,这种紧缩性则政政策使IS*曲线向左移动,导致汇率下降,而收入水平保持不变。其原因在于:政府减少政府购买或增税,国内利率下降,从而国内资本迅速流出,导致本币贬值,本币贬值增加了净出口,从而抵消了紧缩性财政政策对收入的影响。
图 浮动汇率下的财政紧缩
3. 货币主义经济学的代表人物米尔顿·弗里德曼有一句名言:“通货膨胀无处不在,并且总是一种货币现象。”你对这种观点怎么看?
【答案】(1)按照货币主义者的观点,只有在货币供给持续增长时,才会引起持续的通货膨胀,否则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曲线的移动都不会引起持续的通货膨胀。货币供给保持不变,价格
的上涨会减少实际货币量,提高利率。最终,通货膨胀将会消失。
(2
)货币主义的货币数量关系式为,按照货币主义自然率假说的观点,就业量是技术水平、风俗习惯、资源数量等非货币因素所决定的,因此y 与货币数量M 无关。按照弗里德曼的看法,货币流通速度V 在长期中又是稳定的和可预测的,因此,货币数量M 能影响的只是价格P 以及用货币表示的常量。因此,通货膨胀归根到底是一种货币现象。
4. 假设一国的出口方程为X=A-my。当m 变大时,经济的IS 曲线将发生什么变化? 当A 增加时,IS 曲线又发生什么变化?
【答案】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收入恒等式变为:
y=c+i+g+nx=c+i+g+A-my
将消费函数、投资函数代入到收入恒等式,有:
经整理得:
上式就是IS 曲线的代数表达式,其中为IS 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可以看出,当m 变大时,经济的IS 曲线斜率变大,IS 曲线变得陡峭。当A 增加时,IS 曲线就会向右移动。
5. 简述新古典增长理论中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的经济学含义。
【答案】(1)新古典增长理论中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的经济含义是:考虑了可以衡量的增长决定因素后余下的产出增长率,是不能用投入变动解释的产出增长率,是作为一个余量计算出来的。
(2)假定包括技术变动影响的生产函数为
提高。考虑到技术变动时,计算经济增长的等式为:
经济产出增长=资本的贡献+劳动的贡献+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因此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的计算公式为:
全要素生产率可以由于许多原因而变动。最常见的原因是:有关生产的知识增加,而且索洛余量即也常常被作为衡量技术进步的指标。但其他因素,如教育和政府管制也会影响全要素生产,在这里,A 是全要素生产率的现期技术水平的衡量指标。现在产出增加不仅是由干资本和劳动的增加,而且还由干全要素生产率的率,比如,由于教育质量的提高,工人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产出增加,这就意味着更高的全要素生产率。再如,如果政府要求企业增加减少污染或提高工人安全程度的资本支出,则资本存量增加,但总产出不变,这意味着全要素生产率降低。
因此,全要素生产率包括了会改变可衡量的投入和可衡量的产出之间关系的任何因素。
二、论述题
6. 从理论上论述总需求曲线、短期总供给曲线及长期总供给曲线的形态成因。
【答案】(1)AD 曲线的形状和成因。AD 曲线表示的是总需求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函数关系的曲线,它可以由IS-LM 模型中的均衡收入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导出,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直线。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主要取决于财富效应、利率效应和汇率效应三个因素。
①财富效应。物价水平下降提高了货币的真实价值,并使消费者更富裕,鼓励他们更多的支出,消费支出增加意味着物品与劳务的需求更大。相反,物价水平上升降低了货币的真实价值,并使消费者变得相对贫穷,这又减少了消费者支出以及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
②利率效应。价格水平的上升会降低实际货币供给,使得LM 曲线左移,均衡利率上升。利率上升意味着当期消费的机会成本增加,而未来消费的预期收益提高。因此人们会减少当期消费量,增加未来消费量。也就是说,当价格水平上升时,人们会用未来消费替代当期消费从而减少
对商品的需求量; 当价格水平下降时,人们会用当前消费替代未来消费从而增加对商品的需求量。
③汇率效应。当一国的价格水平上升时,其他国家的产品会变得相对便宜。本国居民会用外国产品来替代本国产品,增加对进口品的需求; 而外国居民则会用本国产品替代外国产品,减少对出口品的需求。因此,净出口减少进而总需求减少。即当本国价格水平上升时,人们会用进口替代出口,从而减少对国内商品的需求; 当本国价格水平下降时,人们会用出口替代进口,从而增加对国内商品的需求量。
从上面三个效应可以看出,价格水平上升时,总需求减少; 价格水平下降时,总需求增加。因此,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2)短期总供给曲线。总供给是指在任一价格水平下,经济社会中的所有企业所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物品和劳务的总量。短期总供给曲线的成因如下:
①性工资理论。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是因为名义工资对经济状况变动的调整缓慢。换句话说,工资在短期中是“茹性的”。因为名义工资是基于预期的物价确定的,并且当实际物价水平结果小同于预期水平时,名义工资并不会立即对此作出反应。工资的这种茹性激励了企业在实际物价水平低于预期水平时生产较少的产量,而在实际物价水平高于预期水平时生产较多的产量。
②豁性价格理论。豁性价格理论则强调一些物品与劳务的价格对经济状况变动的调整也是缓慢的。当货币供给和物价水平结果低于最初确定价格时企业的预期时,由于并不是所有价格都根据变动的经济状况而迅速调整,未预料到的物价水平下降使一些企业的价格高于合意水平,而这些高于合意水平的价格抑制了销售,并引起企业减少它们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反之,则会引起这些企业增加就业和生产。因此,在价格调整滞后的企业以较低的价格经营的期间内,物价总水平和产量之间就存在正相关关系。这种正相关关系用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来表示。
③错觉理论。根据错觉理论,物价总水平的变动会暂时误导供给者对自己出售产品的个别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