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天津财经大学社会保障804经济学之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简答题

1. 流动性偏好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流动性偏好理论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利率理论,其主要的观点就是认为利息是在一定的时期放弃货币、牺牲流动性所应得到的报酬,而不是古典利率理论所讲的利息是对节欲、等待或推迟消费的报酬。“流动性偏好”指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起因于只种主要的动机,即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其中前两个动机可以统称为交易性动机,凯恩斯认为出于交易性动机的货币需求几是收入Y 的递增函数,交易性货币需求函数可以记为; 而出于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L 2则是利率r 的反函数,投机

凯恩斯认为利率是由货币的供给与需求所共同决定的,即货币供求相等决定了利率的水平。同时,凯恩斯认为当利率降到一个非常低的水平时,有价证券的价格很高,几乎每个人都宁愿持有现金而不愿持有有价证券,人们对于货币的需求量趋于无限大,此时货币需求曲线的右端为水平线,增加货币的供给,人们只会以现金的形式持有,并不能对投资和经济增长水平造成影响,出现“流动偏好陷阱”。

2. 为什么有了对外贸易之后,封闭经济中的一此乘数会变小?

【答案】有了对外贸易之后,与封闭经济相比,不仅出口的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发生了变化,而且投资、政府支出、税收的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也都发生了变化。在封闭经济中,投资、政府支出增加,

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是

收入增加的倍数是,由于边际进口倾向; 在开放经济中,投资、政府支出增加,国民大于零小于1,所以 性货币需求函数可以记为L 2=L2(r )。从而总的货币需求函数可以表达为:

,即有了对外贸易之后,封闭经济中的一些乘数会变小些,这主要是由于增加的收入的一部分现在要用到进口商品上去了。

3. 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有哪些?

【答案】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它是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日的而对经济活动有意识的干顶。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主要有四个,即: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1)充分就业在广泛的意义上是指一切生产要素(包含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意愿的报酬参

加生产的状态。通常以失业率的高低作为衡量充分就业与否的尺度。充分就业并不是百分百的就业,不排除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的存在。

(2)价格稳定是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一般用价格指数来衡量。价格稳定不是指每种商品的价格固定不变,而是指价格指数的相对稳定,即不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口前,经济学家认为,轻微的物价上涨属于正常的经济现象。

(3)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加。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来衡量,衡量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人均GDP 。

(4)国际收支平衡对现代开放型经济国家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不仅反映了这个国家的对外经济交往情况,还反映该国经济的稳定程度。当一国国际收支失衡时,会对国内经济形成冲击,从而影响该国国内就业水平、价格水平及经济增长。

实践证明,要同时达到上述四个目标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各国应该结合本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某一历史阶段经济政策的具体目标,制定调控经济的则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必要的法律行政政策来保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

4. 写出奥肯定律的表达式及其主要结论,并说明潜在产出的涵义。

【答案】(1)奥肯定律的表达式

奥肯定律说明的是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该定律是美国经济学家阿瑟. 奥肯在研究上述两者之间的关系时发现的一种规律,奥肯利用美国55个季度(从1947年第二季度到1960年第四季度)中失业率变化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的资料,通过简单的回归方程,估算出反映两者变化之问关系的一个数值。奥肯定律的内容是: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 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奥肯定律用公式表示为:

其中,y 为实际产出,y f 为潜在产出,。u 为实际失业率,u*为自然失业率,a 为大于零的参数。

(2)奥肯定律的主要结论

奥肯定律的主要结论是:实际GDP 必须保持与潜在GDP 同样快的增长,以防止失业率的上升。也就是说,GDP 必须不断增长才能保证失业率留在原地,如果想让失业率下降,实际GDP 的增长必须快于潜在GDP 的增长。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国情,奥肯定律所揭示的数量关系未必适用于所有国家,但它毕竟说明了经济增长与就业或失业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

(3)潜在产出的涵义

潜在产出是充分就业状态下的社会总产出水平,是指在合理稳定的价格水平下,使用最佳可利用的技术、最低成本的投入组合井且资本和劳动力的利用率达到充分就业要求所能生产出来的物品和服务。

5. 简述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答案】(1)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据经济情况和财政政策有关手段的特点,相机抉择,积极主动地变动财政的支出和税收,以稳定经济、实现充分就业的机动性财政政策。

(2)依照凯恩斯主义理论,当经济出现波动时,尽管各种自动稳定器一直在起作用,但作用时间较长,效果也不理想,因而需要政府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财政政策。政府执行财政政策是斟酌使用的,是逆经济风向行事的。当经济衰退时,应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即削减税收、降低税率、增加支出或双管齐下来刺激总需求,使之接近充分就业水平,实现充分就业预算平衡。反之,当经济过热时,则应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来抑制总需求。这种交替使用的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被称为补偿性财政政策。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是功能财政思想的实施和贯彻,也就是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

(3)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在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运行效果不错,但之后出现的滞胀使它受到了怀疑。这说明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的作用同样具有局限性,因为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限制因素影响这种则政政策作用的发挥。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时滞。认识总需求的变化,变动财政政策以及乘数作用的发挥,都需要时间。

②不确定性。实行财政政策时,政府主要面临两个方面的不确定性:乘数大小难以准确地确定; 政府必须预测总需求水平通过财政政策作用达到预定目标究竟需要多少时间,而在这一时间内,总需求特别是投资可能发生戏剧性的变化,这就可能导致决策失误。

③外在的不可预测的随机因素的干扰,也可能导致财政政策达不到预期效果。

此外还存在政策的“挤出效应”问题。政府增加支出,会使利率提高,私人投资支出减少,即发生挤出效应。所以,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尽量使其效果接近预期目标。

二、论述题

6. 效率工资理论与工资戮性有什么关系?

【答案】效率工资理论认为,劳动生产率依赖于厂商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如果工资削减会降低劳动生产率,引起单位产品劳动成本的提高,那么,为了保持效率,厂商愿意支付给工人高于均衡工资的工资,而不想降低工资。效率工资是指劳动效率对工资的弹性为1的时候的工资,即工资提高1%能使劳动效率也提高1%的时候的工资。在这个工资水平上,单位产品的劳动成本最低,这时,厂商能最优化地(即利润最大化地)雇佣工人。

当市场不景气,劳动需求低于劳动供给,效率工资超过均衡工资时,厂商为了刺激工人积极性,激励工人尽可能最大努力来工作,并留住高素质的工人,以维持较高劳动效率,厂商将不雇佣那些愿意接受低于效率工资的失业者,不愿降低工资,而把工资维持在较高水平上,以有利于减少雇员的偷懒,降低转换(跳槽)成本,提高雇员素质,刺激雇员积极性。这种效率工资理论不但可说明为什么工资有茹性,而且可说明为什么社会上存在失业时厂商不愿通过降低工资,增加劳动需求使失业率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