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营销管理学院997管理综合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答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最著名的激励理论。马斯洛把人的需要按重要程度,分为五个层次:

(1)生理的需要。主要包括人类维持基本生存所需要的各种物质上的需要,如食物、水、衣着、住所、睡眠等等。

(2)安全的需要。主要是指人类免除各种危险和威胁的需要,包括免受身体及情感伤害和保护职业、财产、食物及住所不受威胁的需要。

(3)归属的需要。主要是指人类在感情和归宿方面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主要是指人们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工作、人品、能力、情感等方面予以肯定。

(5)自我实现的需要。主要是指人们希望在工作卜有所成就,在事业上有所建树,以实现自己的抱负。这五种需要之间存在递进规律,只有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影响行动。

马斯洛还将这五种需要划分为高低两级。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属于低级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属于高级需要。低级需要主要从外部使人满足,高级需要主要从内部使人满足。

2. 情感式沟通

【答案】情感式沟通是按照功能划分沟通类别的一种,与工具式沟通相对存在。情感式沟通是指沟通双方就各自的感受进行交流,进而获得对方在精神上的同情、谅解和支持,最终达到改善彼此之间关系的目的,其特点是间接委婉、生动感人、相对个性化。

3. 组织变革

【答案】组织变革是指组织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情况的变化,及时地改变自己的内在结构,以适应客观发展的需要。组织的变革应达到动态平衡的目的。一个组织的动态平衡包括的内容有: ①有足够的稳定性,以利于达到组织目前的目标;

②有足够的持续性,以保证组织在目标或方法方面进行有秩序的变革;

③有足够的适应性,以便组织能对外部的机会和要求以及内部的变化条件做出合适的反应; ④有足够的革新性,以便使组织在条件适宜时一能主动地进行变革。

组织变革的具体目标有:

①完善组织结构;

②优化组织管理功能;

③和谐组织的社会心理气氛;

④提高组织效能。

4. 平衡记分片

【答案】平衡计分卡是由美国罗伯特·S ·卡普兰和大卫·P ·诺顿创建的一套将企业战略目标逐层分解转化为各种具体的相互平衡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并对这些指标的实现状况进行不同时段的考核,从而为战略目标的完成建立起可靠的执行基础的绩效管理体系。它打破了传统的只注重财务指标的业绩管理力一法,关注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和创新与学习四个领域,适用十对部门的团队考核。

5. 组织的扁平结构

【答案】组织的扁平结构是指通过减少管理层次,压缩职能机构,裁减人员而使团体组织紧凑而富有弹性的一种组织结构。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是一种静态构架下的动态组织结构,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等级型组织和机动的计划小组并存,具有不同知识的人分散在结构复杂的企业组织形式中,通过凝缩时间与空间,加速知识的全方位运转,以提高组织的绩效。

(1)扁平结构的优点主要有:①由于管理层次较少,同锥型结构比较起来,它的信息传递速度快、失真少; ②便于高层领导了解基层情况; ③管理费用少; ④主管人员与下属能够结成较大的集体,有利于解决较复杂的问题; ⑤主管人员领导较多的下属,工作负担重,因而更乐于让下级享有更充分的职权,各自独当一面,这不仅能激发下级的干劲,因而有利于他们在实践中磨练,提高管理能力,从而为培养干部创造良好条件。

(2)扁平结构的缺点主要有:①领导人员的管理幅度大,负荷重,精力分散,难以对下级进行深入具体的领导; ②对领导人员的素质要求高,而且管理幅度越大,要求就越严格、越全面。当缺乏这样的干部时,只得配备副职从旁协作; ③主管人员与下属结成较大的集体,固然有利于承当复杂工作,但同时,随着集体规模的扩大,协调和取得一致意见就会变得更加困难。组织的扁平化是当代企业组织结构变化的一个重要的新趋势。

6. 标杆管理

【答案】标杆管理(Benchmarking )是指通过学习他人而寻求生产改进和提高的管理方法。20世纪70年代最先由美国施乐公司开始实施,80年代后期在美国企业中广泛推行。标杆管理的主要内容为:选定一个值得学习的企业,立下一个发展的目标,通过建立学习网络观摩学习,将该企业的长处纳入到自己的行为之中,使组织获得全面革新,最终达到领先的目的。标杆学习的内容涵盖流程、产品、服务以及企业内各个部门的功能发展和协调。

标杆学习在空间范围上可分为内部的标杆学习、外部的标杆学习、功能(通用)的标杆学习三种。①内部的标杆学习是与组织内表现最好的企业相比较,进行学习改进; ②外部的标杆学习是对相同产业中最好的企业(往往是直接的竞争对手)的比较与学习; ③功能的标杆学习是对拥有最先进的产品、服务、流程的企业(可以是产业内的,也可以是产业外的)的比较与学习。

二、简答题

7. 企业家如何选择创新基础、创新对象、创新水平以及创新方式,从而有效地组织企业技术创新?

【答案】(1)创新基础的选择

创新基础的选择需要解决在何种层次卜组织创新的问题:利用现有知识,对目前的生产工艺、作业方法、产品结构进行创新,还是进行基础研究,开发新的知识,为具有新功能的新产品开发提供基础。前者涉及应用性研究,后者常被称为基础研究。

(2)创新对象的选择

技术创新主要涉及材料、产品、工艺、手段等不同方面,所以企业可供选择的创新对象主要涉及产品、工艺以及生产手段等三个领域。

①产品创新使得产品在结构或性能卜有所改进、甚至全部创新,不仅可能给消费者带来一种全新的享受,而且可以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或者减少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使用费用。

②工艺创新既可能为产品质量的形成提供更加可靠的保证,从而加强企业的特色优势,亦可能促进生产成本的降低,从而使企业产品在市场更具价格竞争力。

③产品与工艺的创新主要是由企业完成的,生产手段的创新亦可借助外部的力量来完成。生产手段的创新不是孤立地进行的,‘已既可能是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的结果(产品结构或工艺制造方法的变化必然要求生产手段也做相应的调整),亦可能由此而引发产品或技术的创新。

(3)创新水平的选择

主要是在行业内相对于其他企业而言的,包括先发制人的战略和后发制人的战略。

①“先发制人”战略优势与缺陷

a. “先发制人”给企业带来的贡献:可给企业带来良好的声誉。先发制人可使企业树立起一种开拓者或领先者的形象或声誉; 可使企业占据有利的市场地位。在其他企业还未意识到之前,企业最先占领的通常是最易占领的、并可给企业带来最为丰厚利润的市场区段。此外,最先进入市场的企业所采用的经营这种产品的方法有可能逐渐被整个行业所接受、并成为行业的标准; 可使企业进入最有利的销售渠道。通用渠道的容量总是一定的,率先行动者自然可以选择最为有利的部位; 可使企业获得有利的要素来源。率先行动者可以获得最有利的原材料等要素来源,甚至可以与供应商签词排他性的要素供应协议; 可使企业获取高额的垄断利润。率先推出某种产品可使企业至少在初期成为这种产品的垄断生产经营者,从而赚取较高的超额利润。

b. “先发制人”给企业带来的问题

包括:要求企业付出高额的市场开发费用; 需求的不确定性; 技术的不确定性。

②后发制人的优点

包括:分享先期行动者投入大量费用而开发出的行业市场; 根据己基本稳定的需求进行投资; 在率先行动者技术创新的基础上组织进一步的完善,使之更加符合市场的要求。

(4)创新方式的选择

①独自开发

独立开发,不仅要求企业拥有数量众多、实力雄厚的技术人员,而且要求企业能够调动足够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