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苏州大学金融学理论之货币银行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银行券

【答案】银行券指由银行发行的以信用和黄金作双重保证的允许兑现的银行票据,是由银行信用所产生的一种信用工具,从性质上讲是一种本票。银行券流通的历史过程:开始时为安全起见,一些人将金银交由从事货币兑换业务的金商保存,金商则给客户开出一纸收据,并承诺随时提取原有数量的金银;后来,由于交易和支付日益频繁,人们用保管凭条进行直接支付,这成为银行券的雏形》随着商业信用的发展,商业票据日益广泛,但持票人只能到期才被支付,为了解决持票人临时需要资金的问题,银行开展贴现业务,当银行的现款不足以支付持票人时,可以用自己发行的银行券来支付,银行券逐渐广泛使用。

2. 最后贷款者

【答案】最后贷款者是指能作为银行业的坚强后盾、并为其信贷活动提供最后支持的金融机构^最后贷款者一词,是巴奈霍特于1873年在其《伦巴街》一书中首次提出的,意指在商业银行发生资金困难而无法从其他银行或金融市场筹措时,向中央银行融资是最后的办法,中央银行对其提供资金支持则是承担最后贷款者的角色,否则一些处于困境的银行会出现倒闭。

最后贷款者可以发挥以下作用:(1)当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发生资金周转困难、出现支付危机时,中央银行为其提供支持,以防银行挤提风潮的扩大导致支付链条中断以至引起金融恐慌甚或整个银行业的崩溃; (2)为商业银行办理资金融通,使其在同业拆借方式之外,増加银行资金头寸短期调剂的渠道,提供最终保障;(3)中央银行通过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多种资金支持方式,调节银行信用和货币供应量,传递和实施金融调控的意图。

最后贷款者的角色确立了中央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核心和主导地位,确定了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实施金融监督管理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二、简答题

3. 什么是信用工具?它有哪些类型和特性?

【答案】信用工具亦称融资工具,是资金供应者和需求者之间进行资金融通时所签发的、证明债权或所有权的各种具有法律效用的凭证。

信用工具按不同的标志有不同的分类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按融通资金的方式可分为直接融资信用工具和间接融资信用工具。前者主要有工商企业、政府以及个人所发行或签署的股票、债券、抵押契约、借款合同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借款等;后者主要包括金融机构发行的本票、存折、可转让存款单、人寿保险单等。

(2)按可接受性的程度不同可分为无限可接受性的信用工具和有限可接受性的信用工具。前

者是指为社会公众所普遍接受、在任何场合都能充当交易媒介和支付手段的工具,如政府发行的钞票和银行的活期存款;后者是指可接受的范围和数量等都受到一定局限的工具,如可转让存款单、商业票据、债券、股票等。

(3)按照偿还期限的长短可分为短期信用工具、长期信用工具和不定期信用工具三类。短期信用工具如各种票据(汇票、期票、支票等)、信用证、信用卡、国库券等;长期信用工具如股票、公司债券、政府公债券等;不定期的信用工具主要指银行券。下面我们将按这种分类对几种典型的信用工具进行释义。

任何信用工具都应该具有偿还性、收益性、流动性和安全性这四个特性。

(1)偿还性。大多数信用工具既要还本,也要付息,但股票和永久债券则只付息不还本。信用工具的偿还期还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的人对偿还期有不同的认识。债务人所关心的是信用工具从发行到期满的全部期限,而债权人关心的则是他在接受信用工具时离偿还期还有多久。

(2)收益性。购买或持有信用工具,不仅要求还本,还希望带来利润,这是购买者的本能要求。信用工具的收益性通过收益率来反映,收益率是年净收益与本金的比率,通常有三种表示方法(均从购买者的角度考虑):①名义收益率,即规定的利息与票面金额的比率。②即期收益率,即规定的利息与信用工具市场价格的比率。③实际收益率,即实际收益与市场价格(也即买者的实际支出)的比率。

(3)流动性。这是指信用工具在不受或少受经济损失的条件下随时变现的能力。不同信用工具的变现能力各不相同,活期存款具有完全的流动性,它可以在不受任何损失的前提下随时变现。其他信用工具或在短期内不易脱手,或脱手时要承受损失,通常,信用工具的流动性与其偿还期成反比,同债务人的信誉成正比。

(4)安全性。这是指信用工具的持有者收回本金及其预期收益的保障程度。信用本身就包含有风险因素,

买卖信用工具也就+可避免地存在一定风险,这种风险主要有两类:一是违约风险,即债务人不履行合同,不能按约定期限还本付息的风险(这可能有各种主客观原因);二是市场风险,即市场利率上升而导致信用工具价格下跌的风险。信用工具的购买和持有者都希望将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

4. 简述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脉络。

【答案】(1)纵观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其脉络可作如下描述:

①对货币需求考察所面对的具体货币形态,是从金到摆脱金;从纸币到一切可称之为货币的金融资产。关于货币需求理论中所考察的货币,马克思及其前人重视的是贵金属。不过,到了马克思从事研究这一问题的时候,他也用了相当的篇幅分析纸币的规律。费雪的方程式建立的时候,金币本身在经济活动中已不再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存款通货则已经受到重视。至于凯恩斯所指的收益为零的货币,明确地就是指现钞和支票存款;而货帀主义所说的货币,其边界已是M2或较之更大的口径。

②引入了对货币需求的微观角度的考察。宏观总量作为这一问题考察的出发点是费雪及其前

人一贯的思路。在这样的思路下,个人对货帀需求的动机虽然也有所分析,但却并未由此建立微观行为主体的货币需求模型。开始于剑桥学派的思路则是一个大转折,那就是把微观行为主体的持币动机作为考察货币需求这个宏观经济范畴的出发点。

③扩大对货币需求观察的范围。仅从宏观角度考察这一问题,那么纳入视野的就只是商品实现的需求和各种支付的需求,从而需要的只是作为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而考察角度转向微观经济行为主体,则显然不只有交易的需求、支付的需求,还有保存自己财富的需求。这样,所需求的就不只是起流通职能的货币,还有起保存价值职能的货币。

④货币需求函数,从f (Y )发展为f (Y ,r ), 并不断纳入更多的自变量。

这样的演变过程说明,任何精辟的货币需求理论均受其时代条件的局限,只能构成这一理论发展中的一个环节。客观经济生活不断发展,这一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并无止境。

(2)欧文•费雪发展了一种以交易为基础的货币需求理论。在这种理论中,对实际余额的需求同实际收入呈正比例,对利率波动不具有敏感性。费雪的这个理论蕴含着这样的观点:货市速

度即货币周转率是个常数。这就产生了货币数量论,其内容是总支出仅仅决定于货币数量的变动。

古典剑桥学派的理论观点试图回答个人要持有多少货币的问题。这种理论观点也认为对实际余额的需求是与实际收入呈正比例的,但与费雪的分析不同的是,没有排除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古典学派的货币流通速度实际上可视为常数的观点与实际不相符。在大危机期间货币流通速度急剧降低后,对经济学界来讲,货币速度不是常数这一事实就更清楚了。

凯恩斯提出持有货币的三种动机,扩展了剑桥学派的理论观点。这三种动机是:交易动机、谨慎(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他将其归结成流动性偏好理论,并认为,货币需求的交易成分和谨慎成分同收入呈正比例,而货币需求的投机成分则对利率及关于利率未来动向的预期极为敏感。所以,这种结论蕴含着这样的观点:货币流通速度很不稳定,不能视为常数。

后凯恩斯学派对对凯恩斯的持有货币的三种动机进行了发展,使其更合理。有根据认为利率对货币需求的交易成分和谨慎成分以及投机成分都很重要。

米尔顿•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使用了与凯恩斯和古典剑桥经济学家一样的分析方法。弗里德曼将货币视作任何一种资产,运用资产需求理论得出了对货币的需求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和恒久性收入的函数。与凯恩斯不同,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是稳定的,对利率的变动是不敏感的。他的货币速度可预测(尽管不是常数)的观点,转而导致了货币是总支出的主要决定因素的数量论结论。

5. 商业银行贷款价格由那些部分构成?影响商业银行贷款价格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案】贷款是商业银行主要的盈利资产,贷款利润的高低与贷款价格有着直接的关系。贷款价格高,利润就高, 但贷款的需求将因此减少。因此,合理确定贷款价格,既能为银行取得满意的利润,又能为客户所接受,是商业银行贷款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般来讲,贷款价格的构成包括:贷款利率、贷款承诺费、补偿余额和隐含价格。

①贷款利率是一定时期客户向贷款人支付的贷款利息与贷款本金之比率。它是贷款价格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