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722政治学基础之政治学原理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答案】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以对政治的理解而界定。

(1)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活动的核心就是国家政权。国家政权是所有阶级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是政治上层建筑的主体。因此,政治学应抓住政治中最本质、最主要、最根本的问题,即国家政权问题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这就要求在研究中根据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和阶级状况来揭示国家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研究各种国家形态更替和政权组织形式变化的规律; 研究国家活动和职能,及其得以实现的方式和手段; 研究国家制定政策,处理阶级关系、民族关系和其他各种政治关系和间题的力一式和力法。

(2)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应以国家政权或国家问题为核心。这虽然突出了政治学研究的重点,但又绝不能把政治学仅仅限于对国家问题的研究,或者说政治学就是国家学。因为这样做容易使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失之过窄,无法将政治学所涉及的各个领域和因素包容进去。

所以,对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应作这样的表述,即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和政治行为及其发展规律,都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这种概括既突出了政治学的研究重点,即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公共权力,又能顾及政治学研究对象的全面性和具体性.

2. 行为主义政治学。

【答案】(1)行为主义方法主要特征

①运用行为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影响人的政治行为的各种因素,并力图从中找出人类政治行为的规律性。

②行为主义政治学主要采用了现代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2)发展历程

它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形成,二战以后迅速发展,在60年代发展到全盛时期,70年代开始走向衰落。

(3)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基本观点

只有通过研究政治行为,才可能触及影响和导致产生政治现象的真正原因。政治学作为解释人的政治行为的规律性的科学,它应该能够被经验地证明。

(4)对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评价

①单纯用现象调查的方法和计量方法来说明政治行为的动机和规律性,因而它不可能认识政治现象的实质。

②行为主义政治学宣称他们的研究方法和结论是纯客观的,是没有任何价值色彩的,但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3. “政治是对于一种社会价值的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试评述。

【答案】这是人类政治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些思想家、政治家对于政治的一种朴素看法。其代表主要有:中国儒家学说认为政治与道德是一体两面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形成了从道德到政治的内外统一逻辑。其对于政治的阐释寄托着对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价值的追求。古希腊柏拉图认为,政治的本质问题在于“正义”,因此,他的理想国就是“正义”之国,提倡智慧、勇敢、节制、正义四种美德。亚里士多德则把政治等同于“最高而最广的善”,认为它是人们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

这种观点从道德和价值出发解释政治,强调了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价值取向,指出了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价值要求,显示了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目的的把握,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社会政治生活和活动的道德衡量标准。这种政治观在很大程度上蕴含着人们对于政治生活超越现实的追求和要求,是一种理想主义的政治观。

但是,这种政治观是从应然的角度来解释政治,必然使得政治具有神秘和思辨的色彩,因而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活,也不能深刻揭示政治价值背后的社会本质内容。

4. 政治文化的结构层次和特点。

【答案】政治文化是一主观价值范畴,使人们对于政治生活的政治价值取向模式,包括政治认知、感情、态度、价值观等政治心理层次诸要素,政治理想、信念、理论、评价标准等政治思想意识是其表现形式,与物质的政治系统是互动平衡的关系。属于政治社会的精神范畴。政治文化的构成要素依据一定的规律,按照社会结构多样化的分界和组合方式组成政治文化的结构。

(1)政治文化的结构层次

政治文化结构主要由政治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政治心理这三大层次有机组合而成。

①政治心理是政治文化的表层和感性部分,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政治态度; ②政治思想是政治文化的深层和理性部分,包括政治理想、政治信仰、政治理论;

③政治价值规则是政治心理与政治思想相互作用并在人的认知系统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观念取向,构成了政治文化的核心部分。

(2)政治文化结构的特点:

①处于不断变动状态的政治文化,其结构的层次性特征并不十分明显。从三个层次自身来说,是由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政治意识形态,渐次由低向高而形成的,从三层次的内容来说,每一个具体的环节,都是其整体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

②政治文化结构的这三个层次的特征和功能的差异,决定了它们之间变化的不同步性。政治意识形态是政治文化结构中最为活跃的层次,政治文化的变异首先是从这一层次开始的。与此相反,政治心理层次的变动过程则」卜常缓慢,它不会随着政治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的变化而立即变化,因此往往成为阻碍政治发展的滞后性因素。政治价值意识作为中间层次,它虽然受到政治意识形态和政治心理两个层次的制约,同时又在与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并具有独特的规定性,因而它在政治文化结构中也具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和不同步性。

③政治文化结构内部三个层次的相互运动,表现为相互间依存、配合和制约的关系。

5. 试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当代国际政治基本准则。

【答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国际政治的基本力量及其相互关系不断发展变化,国际政治的基本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形成和确立了系统完整的新的国际政治基本准则。根据《联合国宪章》、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国际法原则宣言》、《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等国际文件以及各国在对外交往中的普遍共识,当代国际政治的基本准则主要是:各国主权平等; 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互不干涉内政; 互不侵犯; 和平共处。具体表现为:

(1)各国主权平等,是对于国际政治基础和前提的规定。

这一原则首先确认各国主权的完整独立。这就是说,确认各国都拥有完整独立的主权,具体而言,即确认各国的政治独立、经济自主和领土完整。

(2)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这是对于国际政治矛盾、纠纷和争执解决方式的主张。它的核心要点主要在于,要求在国际政治中发生矛盾、纠纷和争执的各行为主体,只能以和平的方式作为解决问题的方式选择,而反对诉诸战争、使用武力或者武力威胁手段。同时,它要求,国际政治诸行为主体之间的一切矛盾、纠纷和争执,无论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其性质、程度、规模和范围如何,都应该以和平方式予以解决,因此,一切武力或者武力威胁的解决方式,都是不正当的。

(3)互不干涉内政。

这是对于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相互关系中行为范围的限定。这一原则首先表明,国际政治诸行为主体的内政与对外关系之间有着明确的界限。所谓内政,即本质上属于国家内部管辖的事务,具体地说,它包括确定社会和政治制度,制定和实施各项法律和政策,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处理国内各方面的事务等等。对于这些事务,国家拥有最高决定权和处置权,因此,它们是一国权力的专属领域,而不属国际政治和国家之间关系的范围。这一原则同时表明,任何国家、国家集团或者国际组织,都不得以任何借口和理由,以任何方式干涉一国的内政。“国际关系新秩序的最主要的原则,应该是不干涉别国的内政,不干涉别国的社会制度。”

(4)互不侵犯。

这是对于国际政治行为主体行为方式的限定,它是与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原则的相对应的规定。这一原则规定,国家在国际交往中,不得以任何借口和理由,发动侵略战争,这就是说,任何国家都不得以武力、武力威胁或者其他方式侵犯其他国家。关于国际政治中的侵略行为,1974年12月14日第29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关于侵略定义公约》以明确的条款进行阐述,按照这一文件,所谓侵略,是指“一国使用武力或者以违反联合国宪章的任何其他方式去反对另一国的国家主权、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的行为”。这些行为既包括直接的武力侵犯和武力威胁,也包括对于别国进行的颠覆、渗透和战争宣传。

(5)和平共处。

这是对于正常状态下国家之间关系的倡导,是指导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这一原则规定,无论不同的国家在社会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历史文化传统、民族和种族以及国家利益方面相同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