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西大学商学院434国际商务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国际金融新编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长期的均衡汇率
【答案】在长期内,均衡汇率并不一定意味着汇率使内部均衡和外部平衡同时实现,只要是能够较好实现特定时期内主要经济目标,并且不影响其他经济目标的可维持性,那么,这样的汇率水平就是广义的长期均衡汇率。
2. 巴塞尔协议
【答案】巴塞尔委员会为了防止银行业出现大规模的危机,于1988年正式通过了《巴塞尔银
,即巴塞尔协议。其主要行业条例和监管委 员会关于统一国际银行资本衡量和资本标准的协议》
内容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
(1)资本的组成。银行资本组成应分为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两部分,附属资本包括未公开的储备、重估储 备、普通准备金或呆账准备金、带有债务性质的资本工具等,核心资本由银行股本及从税后保留利润提取的公开 储备组成。两部分之间应维持一定比例,即核心资本占银行全部资本的50%以上。
(2)标准化比率目标。国际大银行的资本对加权风险资产的目标比率应为8%, 其中核心资本至少要占总资 本的50%,一级资本比率不应低于4%。附属资本内普通贷款准备金不能高于风险资产的1.25%, 次级长期债务 的金额不得超过一级资本的50%。
(3)风险加权的计算。巴塞尔委员会认为,要评估银行资本是否充足,可以根据其广泛的相对风险,将资 本与资产负债表上不同种类资产以及表外项目进行加权,制定出的风险加权比率。表内资产项目的风险分为从
“无风险”到“十足风险”四级,以0、20%、50%、100%给定风险权数。表内风险资产的计算公式为:表内风 险资产=2:表内资产额x 风险权数。表外资产项目的风险按“信用换算系数”划分为从“无风险”到“十足风险” 四级,以0、20%、50%、100%给定信用换算系数。表外风险资产的计算公式为:表外风险资产=E表外资产×信用转换系数×表内相对性之资产的风险权数。
此外,表外项目中与外汇和利率有关的或有项目用现时风险暴露法 和初始风险暴露法予以处理。
(4)过渡期和实施的安排。巴塞尔委员会做出一些过渡的安排,以保证在1992年之前成员国的银行提高资 本比率并达到这个共同的最低标准。从巴塞尔协议到1992年底大约有4年半时
间,资本风险资产比率最低标准为7.25%,资本中至少有一半应该是核心资本。在过渡期初衡量银行的资本状况时,核心资本的比例可包括附属资本成分。
3. 贴水
【答案】贴水是远期汇率标价方法的一种,“升水”的对称,指远期汇率低于即期汇率的差额。贴水用于直接标明远期外汇的实际汇率,一种货币对另一种货币的远期汇率贴水,也即另一种货币对该种货币远期汇率升水。
由于汇率的标价方法不同,远期汇率贴水计算方法也不同。当使用间接标价法时,其计算方法是:贴水的远期汇率=即期汇率+贴水数。使用直接标价法时,其计算方法则是:贴水的远期汇率=即期汇率一贴水数。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贴水的幅度与两种货币的利率水平具有密切的关联。一般而言,利率高的国家的货币,其远期汇率会贴水。此外,国际经贸走势及政治局势的变动对远期汇率的贴水也会产生影响。
除了升水与贴水以外,远期汇率还可以用点数(Points )的方法来标价。所谓点数是指货币汇价数字中小数点以后的第四位数,表示远期汇率的点数分为两栏,分别表示买入价和卖出价,直接标价法买入价在前,卖出价在后,间接标价法相反。
4. 吸收论
【答案】吸收论
大
在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上于1952年提出的。吸收论从凯恩斯的国民收入方程式入手,着重考察总收入与总支出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国际收支调节的相应政策主张。
⑴按照凯恩斯的理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民收入与国民支出的关系可以表述如下:国际收支(E )=消费
移动恒等式两边,得:
代表。 式中, 为贸易收支差额,以此作为国际收支差额的又称支出分析法,它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的亚历山为国内总支出,表示国民收入中国内支出的总和,称为国内吸收(A )。因此,国际收支差额实际上就可由国民收入内吸收之间的差额来表示。设国际收支差额为B=X—M , 则有B=Y-A
;当国民收入小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当国民收入大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顺差(B 为正)
;当国民收入等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平衡(B 为零)为逆差(B 为负)。这表明,国际收支差
额取决于总收入和总吸收的高低对比。
⑵进一步可以将总吸收写成国民收入的函数,即
其中,A 为自发性吸收,即无论国民收入多少都必定存在的国内吸收(如基本的生活消费):a 为边际吸收倾向,即每增加1单位收入所带来的国内吸收增加数量。可以看到,随着国民收入的上升,国内吸收也会上升。 将代入B=Y-A中,可以得到
由上式可知,根据吸收论,国际收支
的差额取
决于总收入的高低、边际吸收倾向的大小以及国内自发性吸收的高低。由于国内自发性吸收比较难以调整,因此,吸收论主张的国际收支调节路径是改变总收入与边际吸收倾向,即实施支出转换政策与支出增减政策,用支出增减政策来调节总收入,用支出转换政策来改变边际吸收倾向,从而改变总吸收,最终达到总收入和总吸收相等,国际收支平衡。因此,要改善一国的国际收支,必须得使a 即边际消费倾向变小,Y 即国民总收入变大。
5. 国际收支(Balance of Payments)
【答案】国际收支是指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居民之间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国际收支内容所做的具体解释是:国际收支是某一时期的统计表,它表明:①某一经济体同世界其他地区之间在商品、劳务以及收入方面的交易; ②该经济体的货币黄金、特别提款权以及对世界其余地区的债权、债务的所有权的变化和其他变化; ③从会计意义上讲,为平衡不能相互抵消的上述交易和变化的任何账目所需的无偿性转让和对应项目。
首先,国际收支是一个流量概念。它是一定时期(如3个月、半年、1年)内一国全部对外经济交易的总和。其次,只有一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各种交易才能被包括在国际收支范围内。正确理解居民与非居民的涵义对于理解国际收支非常关键。居民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居住期限达一年以上构经济体,否则,该经济体就被称为该国(或地区)的非居民。最后,国际收支是以交易为基础的,它是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发生经济交易的货币价值,而所谓经济交易是指经济价值从一个国家向另一个国家的转移。凡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一切经济往来,不管是有偿的,还是无偿的; 不管是使用本国货币,还是使用外国货币; 不管是实物形态还是货币形态,均应列入国际收支范畴。
6. 基础货币
【答案】基础货币又称强力货币,是指起创造存款货币作用的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与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两者总和,前者还包括商业银行持有的库存现金、在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以及超额存款准备金。基础货币通常表达为:
外的现金。基础货币直接表现为中央银行的负债。
7. 顺势而为原则
【答案】顺势而为原则是指在调控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判断市场力量并加以巧妙利用。在内外均衡的调整中,随着其他条件的不同,相同的政策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这会加大政策调控在数量和时机选择上的难度。首先,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将使政策的结果难以预测。其次,在短期内由于其他变量的变动迟滞,调控政策可能不会带来合意的效果,政府对此的进一步权变会在未来导致调节过度。最后,即使政策是一次性的,由于调节时滞的存在,也会出现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的不一致。
式中,B 为基础货币;R 为;C 为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存款货币银行(即商业银行)保有的存款准备金(准备存款与现金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