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644新闻传播基础[专业硕士]之新闻学概论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答案】梁启超(1873年一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从小熟读经史,11岁中秀才,15岁进广州“海学堂”读书,17岁考中举人。1890年春赴京参加会试落榜,取道上海回广东时从坊问购得《赢环志略》,第一次接触近代报刊。回到广州后,拜康有为为师,除了向其学习今文经学外,还接触了西方“新学,,和报刊。1895年同康有为进京会试期间,参加“公车上书”,并积极参与组织学会和办报活动,《中外纪闻》是梁启超主编的第一个报刊。后应黄遵宪之邀南下筹办《时务报》,并主持笔政一年零三个月。

梁启超在办报活动中,逐渐加深了对报刊的认识,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报刊性质、职能与作用的看法。

(1)他认为报刊具有强烈政治性,是宣传政治主张的有力工具。在维新变法运动中,往往首先开办报刊,轰开局面,大造舆论,然后建立政治团体。梁启超认为:“度欲开会,非有报馆不可。”梁启超把报纸比作耳目喉舌,认为“无耳目,无喉舌,是日废疾。……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谓也”。

(2)对报刊的功能与作用有比较系统的认识。梁启超认为报刊的主要功能在于“去塞求通”。他说:“国之强弱,则于其通塞而已。……上下不通,故无宣德达情之效,而舞文之吏因缘为奸; 内外不通,故无知己知彼之能,而守旧之儒反鼓其舌。中国受侮数十年,坐此焉耳。,”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

(3)他十分重视报刊的宣传鼓动作用。梁启超认为:“报馆之议论既浸渍于人心,则风气之成不远矣,,。以创办报刊作为政治活动的先导,希望“以二三报馆之权力以变易天下”,使“天下人士咸知变法”。此外,他对报刊在教育读者、开启民智、提供知识、培养人才等方面的作用也有深刻认识。梁启超认为“阅报愈多,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报馆者,政本之本,而教师之师也,,。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维新派报刊十分重视对新学术新知识的传播。

(4)重视报刊的舆论引导作用。维新派的报刊均为政治报刊。通过办报,宣传政治主张,建立政治团体,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是维新派办报的主要目的。梁启超是倡导维新变法的政论家,对报刊的认识集中体现为他看准了报刊在形成社会舆论、传播政治主张中所能起到的重大作用。

(5)重视政论,创造了新型的报刊政论文体—时务文体。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报刊普遍以政论为核心内容,涌现出一大批报刊政论家,他们的政论文章名噪一时,各具特色,其风格独特,形式新颖,时称“时务文体”。由于这类政论文章多以“时务”为内容,且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所载文章为代表,故称“时务文体”。

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了数十篇政论文章,鼓吹维新变法。其中最有名的是《变法通议》,这也是《时务报》所发表的第一篇维新变法文章。这篇文章分13节,从创刊号登起,在《时务报》上连载了43期,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是系统阐述维新派变法主张的纲领性文件。

梁启超在自述“时务文体”的形成时概括了其特点,就是:“纵笔所至,略不检束”; “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但语、韵语及外国语法”; “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以梁启超政论为代表的“时务文体”,不仅戊戌前后风靡一时,对辛亥革命乃至“五四”运动以后的报刊文章也有很大影响。

2. 宣传的七种策略。

【答案】宣传有以下七种策略:

(1)扣帽子或称辱骂法。

扣帽子是指给某思想或某事物贴上一个不好的标签,使我们不经过检查就拒绝和谴责它。如“恐怖主义”、“流氓国家”。扣帽子经常在政治和战争时期的场合被使用,但很少用于广告。这种手段运用含有负面含义的贬损的语言或者词汇来描绘敌人。这种宣传手段试图给一个目标贴上某种公众所憎恶的标签,从而在公众中激起对该目标偏见。通常,扣帽子这种手段会以挖苦和讥讽的方式运用,经常在政治漫u 和文章中出现。

(2)粉饰法或光辉泛化法。

粉饰法是指把某事物和好字眼联系在一起,使我们不经证实就接受或赞同它,如“新政”。这种方法在政治活动和政治宣传中被经常运用。粉饰是指对于个体接收者来说有着不同的积极含义的词,而这些词被连接到具有很高价值的概念上。当这些词被运用的时候,会促使人们不假思索地接受,仅仅因为那样一个重要的概念被牵扯进来。被经常用做粉饰词的包括荣誉,光荣,爱国,自由。

(3)移花接木法或转移法。

将某种令人尊敬的事物的权威、影响力、声望转移到另一个事物上使后者更容易被接受,如名人广告。这种手段试图使接受者用他们看待一个事物的方式同样地看待另外一个事物,在思想中将两者联系起来。尽管经常地被用来将负面感觉从一个事物上传递到另一个事物上,这种手段也可以被用于正面的方式。将一个事物联系到接受者尊重或者喜爱的另外一个事物,接受者就会产生积极的感觉。但是,在政治中,移花接木法经常被用来将指责或者负面感情从一个政治家身上转嫁到另一个政治家,他的朋友们或者政党成员身上,或者政党本身。

(4)证词法。

证词是指名言或者赞同的话,不管是否仍然和当下的情况密切相关,这些话试图将一位名人或者德高望重者和一件产品或者项目联系在一起。证词法和移花接木法非常紧密地连接在一起,试图将一位令人接受的人和另外一个事物联系在一起。证词法经常用于广告和政治攻势。

(5)平民百姓法。

宣传者采用平民百姓手段来试图使公众相信他的观点反应了那些普通人的观点,而他们在为

普通人谋取福利。宣传者会经常试图用一些特别受众的口吻,以及用一些惯用语和笑话,来增强这种印象。这种手段在和上面提到的粉饰法一起运用的时候最有效,来试图说服公众,宣传者对于那些他们所珍视的观点的态度和他们是一样的,因而更加有说服力。

(6)洗牌法或洗牌作弊法。洗牌法,或称选择性遗漏,是指仅仅展示那些对某种理念或者提议有利的信息而忽略那些与之抵触的信息。选择使用事实或谎言、例证或不相关的材料、合理或不合理的陈述,对某种观念、规划、人或产品作尽可能好或尽可能坏的说明。洗牌法在几乎所有形式的宣传中都会使用,并且在用来劝说大众的时候非常有效。尽管大部分在洗牌法的运用中所展示的信息是真实的,这种方法的危险在于它忽略了重要的信息。

(7)挟众宣传或乐队花车法。

挟众宣传是一种在战争期间和和平时期都最惯常的手段,并且在现代广告宣传中也扮演重要角色。挟众宣传吸引接受者去跟从人群,去加入人群,因为别人也这样做。由于通常的人总是想和胜利者站在一头,他/她会感觉不得不加入进来。但是,在现代宣传中,挟众宣传又有了一个新的方式。接收者需要被宣传说服,从而相信由于所有的其他人都在做这件事,如果他们不做,他们就会被排除在外。

3. 简述新闻媒介与舆论导向的关系。

【答案】(1)反映并代表舆论

①公开表达对于舆论既是必要条件又是最后形成的标志,而公开表达又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媒介。

②新闻媒介履行的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大众传播,对社会全面开放,其传播涵盖范围之广、公开性程度之高,是其他传播渠道难以比拟的。且它的传播又是持续、大规模的运作。

③舆论形成的自始至终,都常常少不了新闻媒介这条最公开的渠道。新闻媒介在舆论领域实际己同时扮演了公众论坛和公众代言人的双重角色,它既是舆论的载体,又常常是舆论主体(公众)的影子。

(2)引发舆论

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理论认为新闻媒介报道外界信息是经过仔细筛选与过滤的,并采用种种手段把媒介认为重要的信息加以凸现,使之成为公众焦点,甚至进而引发公众舆论。这是一个严格选择与精心突出的过程。新闻媒介设置的议题常常衍生为舆论的源头—公众关注的公共问题(事务)。这是新闻媒介长期、潜在地作用、影响舆论的一个最重要手段。

(3)引导舆论

现代新闻媒介很多情况下已上升为舆论的积极引导者。这种引导主要表现为两点:

①通过持续不断的信息流,构筑现代信息环境,作用于人们的认识,引导舆论。

公众在形成意见态度的过程中,实际早己不知不觉间受到媒介信息环境的制约,这种信息钳制式地作着引导,若隐若现,潜移默化,作用更持久,作用力也更大。②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意见表达引导公众意见。指新闻媒介通过报道中隐含的意见倾向(即通常所谓“用事实说话,’),或者通过直接的评论,表达观点立场,引导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