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长安大学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新闻采访教程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一眼看穿”的透视力

【答案】“一眼看穿”的透视力是指记者无论到什么地方采访,只要认真地实地观察一番,或者再听取一些情况介绍,就能比较迅速而准确地判断出事实的真伪、是非,能以小见大,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还能透过局部看全局,透过现在看未来,甚至能从那些看来似乎很平常的小事中,挖掘出具有很高价值的新闻。

2. 预测性新闻

【答案】预测性新闻是指对事物未来发展趋势所做的报道,即前瞻性报道,这和那些着眼于过去的报道,即回眸性报道是不同的。前瞻不能割断历史,回眸也可以展望未来,它们互有渗透,当然,又各有侧重。预测性新闻则带有不确定因素,这是因为预测本身就包含了不确定性。预测的结果,一般有三种可能:①正确; ②基本正确; ③不正确。但从总体上看,它对人类生活至少能起到鼓舞、指向、警示三种作用。这也正是这类新闻能在新闻中占有一席之地,并受到重视的原因。

3. 驻外记者

【答案】驻外记者是指受编辑部派遣,常驻国外采访的记者。驻外记者负责对所驻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新闻进行采访和报道,以促进国际向信息交流和沟通,满足广大群众了解天下大事的需求。驻外记者还要承担对外宣传的任务,即通过自己的社会交往和报道工作,对外宣传本国的形象和成就。驻外记者的工作就是了解别人、宣传自己、增进友谊。

4. 交叉采访

【答案】交叉采访是指记者在一定时间内同时对两条以上的新闻线索进行的采访活动。这种采访的明显特点是时间很紧,采集到的资料很多、头绪也多,常常给人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错觉,因此对记者采访分析能力的要求也就特别高。

二、简答题

5. 简述我国特派记者的发展历史。

【答案】特派记者在我国己有70多年的发展历史,具体情况如下:

(1)我国不少著名记者,在他们的新闻生涯中,都有过当特派记者的经历。1916年,邵飘

萍受上海《申报》派遣驻京,身份就是特派记者,给《申报》发专电,写通讯。范长江1935年至1936年间写了大量的西北通讯,后结集为《中国的西北角》一书,轰动全国。

(2)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我们党的报纸已设有特派员或特派记者。延安出版的《新中华报》和《解放日报》,汉口、重庆出版的《新华日报》,都曾有特派记者发表通讯。《新华日报》特派员或特派战地记者写的通讯,在国民党统治区独树一帜。

(3)1946年4月,解放日报社、新华社制定了一个关于编辑、记者的任用、培养、提拔等的暂行办法,办法根据新闻干部对宣传政策的理解执政水平、新闻业务的熟练程度和历史贡献,将编辑记者分为:编辑、助理编辑、实习编辑,特派记者、记者、实习记者。

(4)1946年9月,新华社总社公布了《特派记者工作条例》(草案),并任命了第一批特派记者,分赴各地采访。同年11月,总社又增聘华山、刘白羽、李普等为特派记者,分别到指定地区从事采访工作。

(5)新中国建立初期,一些报纸也有特派记者之设。例如,《人民日报》上的一些通讯就是以特派记者名义发表的。

(6)1950年6月美国侵朝战争爆发后,人民日报首先派出记者写的通讯,是以“本报特派朝鲜战地记者”名义发表的。

(7)朝鲜战争结束后,以“特派记者”名义写的通讯在报纸上不多见了,“本报记者”成了普遍的称呼。

(8)近些年,“特派记者“又在一些报纸上亮相。1996年七八月间,美国亚特兰大举行26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我国从中央到地方的新闻单位派出100多名记者前往采访,“特派记者”又在一些报纸上亮相。其中有些新闻单位就公开宣称某某为“本报特派记者”。

6. 记者为什么要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

【答案】记者的理论修养,是指记者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即马克思主义水平。记者作为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的人,要提高理论修养,主要基于这样几个原因:

(1)历史的经验教训,因为理论水平不高,不仅会导致报道的思想水平不高,而且会导致在理论上犯错误,分不清真假马克思主义,在报道中出现混淆真假马克思主义的情况。

(2)宣传中常常出现片面性的问题,和理论水平不高、思想方法片面有关。

(3)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事物、新问题,都需要在理论上给以说明。

(4)读者的思想水平越来越高,识别能力越来越强,他们对报道中有一丁点北非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很快就能识别出来。所有这些,都要求记者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

(5)记者的理论修养和报道水平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理论水平的高低和报道思想水平的高低是成正比的。两个记者同时去采访,一个记者的理论水平高,看问题深刻,一个记者的理论水平低,看问题肤浅。结果写出来的报道大不一样:一个既有思想高度,又有思想深度,能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未言; 另一个既无思想高度,又无思想深度,就事论事,平淡无奇。

7. 记者在采访工作中,如何把握采访的时间与采访深入性之间的关系?

【答案】记者在采访工作中,需要把握采访的时间与采访深入性之间的关系,不一定采访的时间拉得越长就越深入。

(1)深入固然需要一定时间,没有一定时间作保证,要深入去认识一个事物,特别是要认识那些大典型,认识那些复杂的事物,是很困难的。

(2)如果没解决思想深入的问题,时间再长也无济于事。记者要有时间观念,采访不能不计算时间,正像一件产品,时间是要计入成本的。记者应当有这样的本领,在较短的时间内作较深入的采访。时间短和深入是有矛盾的,关键是要解决好思想深入的问题,要多思,像古人说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夕,在“苦其心志”上下功夫。

8. 什么是新闻敏感,其主要内涵是什么?

【答案】新闻敏感是指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别人不能看出它是新闻,而另一些人却一下能识别它是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新闻工作者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迅速及时地发现新闻线索,挖掘新闻素材,捕捉到有价值的新闻,是其职业敏感的折射。简言之,新闻敏感是记者识别新闻的敏锐能力。

新闻敏感是一种职业敏感,是新闻工作者从众多事实中发现和判断哪一事实具有新闻价值的能力。这种判断能力概括起来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1)判断某个事件是否可能引起读者兴趣的能力。新近发生的事实不等于新闻事实,只有那些具有新闻价值的新近发生的事实,才有传播报道的价值。如何在众多的事件或事实中迅速作出判断,最直观的就是能否引起读者的兴趣。

(2)在众多线索面前,判断哪些线索可能导致发现新闻的能力。

(3)在同一新闻事件的许多事实中,判断哪个最重要、哪个新闻价值最大的能力。

(4)对报道新闻事件的时效性的判断能力。

(5)判断在己发表的新闻中,发现哪些可能发展为更重要新闻的能力。

三、论述题

9. 隐性采访有哪些类型?

【答案】隐性采访已被新闻界看作记者深入采访的一种标志。从实践看,隐性采访大约有三种类型:

(1)侦查型。即带有侦查员工作的性质。如新闻史上范长江对敌侦察的隐性采访。

(2)体验型。指体验式的隐性采访。体验式采访中记者去体验三百六十行的酸甜苦辣,是亮明记者身份的; 而体验式的隐性采访,则是指记者作为被服务的对象,去体验某些服务行业的工作,不亮明记者身份。

(3)验证型。即先暗访后明察,最后写的报道披露明察暗访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