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空间环境对在轨航天器系统可靠性与安全性的威胁,因轨道高度不同而呈现不同的主导因素。就在低地球轨道(LEO)(200~700km)环境中的航天器而言,导致其外表面聚合物材料退化的重要因素来自原子氧(AO)、紫外(UV),或者它们的协同作用;为避免航天器外表面材料遭受侵蚀,在表面覆盖二氧化硅(SiO2)、二氧化锗(GeO2)、或氧化锡铟(ITO)等防护膜,阻止原子氧扩散至防护膜/聚合物界面;而过厚的防护膜则降低聚合物的光学性能。因而,需建立用于协同效应的氧化模型,估算防护膜最小厚度。
本论文一方面以协同效应中SiO2防护膜为算例,尝试给出所需的模型,并开展验证;另一方面,假设AO在锗Ge表面上与在硅Si表面上的扩散-反应机制类似,尝试将所获得的理论框架用于模拟GeO2防护膜的生长,作为另一个算例,以期检验模型的普适性。
为此,根据改进的AGB模型的特点(即假设主要氧化剂为中性和阴性AO,利用含变扩散系数与变反应常数的扩散-反应方程描述过热AO在Si表面上的物理化学过程)以及现有光助硅氧化主要模型(如Cabrera-Mott模型、DCKB模型、低温真空紫外(VUV)诱导硅氧化模型)的特点(即假设主要氧化剂为中性和阴性AO,由含常扩散系数的输运方程表征分子氧与紫外或X-射线对硅联合作用的物理化学过程),讨论过热AO与UV对硅协同作用的扩散-反应过程与上述物理化学过程的差同性。基于其差异性对协同效应中AO在硅表面上扩散-反应影响的分析,得出推论:该协同效应与改进的AGB模型所表示的扩散-反应过程具有相同特点,据此给出该协同效应的模型方程。
随后,对上述协同效应模型及DCKB模型、低温VUV诱导硅氧化模型的方程作了比较,变换前两个模型方程,利用扩散系数的定义和粒子平均速度的Nernst-Einstein方程分析粒子浓度的梯度项,探讨三个模型方程的内在联系。
此外,虽缺乏直接验证理论框架的实验数据,但由于在波长小于242nm的光加速分子氧在硅表面氧化中,主要的氧化剂为中性和/或阴性AO,因此,本项工作采用分子氧和光对Si表面联合作用的实验数据,间接验证模型方程的可靠性。
将协同效应的非线性模型方程无量纲化,采用Crank-Nicolson格式求解该方程组,得到氧化物浓度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进而给出了氧化层增长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即氧化厚度随时间变化的无量纲理论曲线。
根据无量纲模型方程的标度性质,确定理论曲线与实验数据的拟合关系式,模拟硅氧化膜的生长,给出反应率常数k0、扩散系数D0、调节参数以及特征衰减长度L0。继而,通过给出电子通量表达式阐明k0以及D0与温度间、入射光剂量间的关系,并对其与温度和波长间、入射光波长间的相关性也作了浅析。
推广协同效应中SiO2氧化层生长的理论框架及数值方法,模拟GeO2氧化层的演化;获得k0、D0、x以及L0;分析AO的平动能、环境温度对k0与D0影响。
对所有实验数据的拟合显示,除了5eV原子氧撞击Ge表面的情况外,理论曲线与实验结果吻合,初步证实了模型的可靠性、合理性以及普适性,给定的模型可作为LEO中预估航天器表面防护膜厚度的理论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