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广西师范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人文地理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城市化

【答案】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城市化概念涉及四个方面的含义:①城市化是城市对乡村施加影响的过程; ②城市化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 ③城市化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集中点的增大; ④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例占全社会人口比例增加的过程。

2. 环境感知论

【答案】环境感知是文化地理学借心理学新的研究成果来分析人地关系的。他们认为,人与自然环境关系中的各种可能性进行选择时不是任意的、随机的和毫无规律的,而是有一定的客观规律可寻的。它是受一种思想意识的支配,这种思想意识就是环境感知。对环境感知方面研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是关于对自然灾害的感知问题。环境感知现象在移民身上反映也是比较明显的。

3. 斯匹克曼

,围堵政策之教父’,【答案】荷兰裔美国人,地缘战略学家,国际关系学者,被称为’。他是

美国外交政策的古典现实主义的发起者之一,将东欧政治思想带入美国。斯皮克曼出过两本谈外交政策的书,从斯皮克曼的地理学与外交著述看来,他支持地理决定论。

4. 人本主义地理学

人本主义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种研究方法,人本主义地理学的主要观点有:①在历史地理学领域,认为实证主义方法是行不通的,为了理解一个历史上特殊区域背景下的人文景观或事件,人文地理学家必须思考位于人类活动背后的动机。②在文化地理学领域,重点是地方观念的研究,即人与地点之间的联系。在人本主义地理学看来,人与其生活和经历的地点之间可以建立心理和情感联系; ③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研究主体的人和客体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人的行为受制于主体的感知环境,而不是客观环境,为了解释人的行为,就要研究环境对于行为者的主观意义。人本主义地理学弥补了实证主义研究的不足,但最大的弱点则在于它的唯心主义倾向,把一切客观存在看作为人的心理构造,事实上构成人的感应行为的基础是客观环境世界。

【答案】

5. 索尔(苏尔)

【答案】美国地理学家索尔,主要研究沙漠地区、热带地区的景观,以及印第安人的人文地

理和东南亚、美洲等地的农业地理。创立美国人文地理学的景观学派。主张通过实际观察地面来研究地理特征,重视不同文化对景观的影响,认为解释文化景观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著有《景观的形态》。

6. 敞地制

【答案】敞地制是中世纪欧洲许多国家中使用土地的一种惯例。即封建领主的自营地(又叫直领地)和农民的份地都分作春种、秋种和休耕三部分,均为条田,每年依次轮作。凡休耕的都作为牧场,供公共使用。耕地在收获之后至下一次播种之前,无论领主自营地或农民份地,都必

须将田界上的篱笆、栅栏拆除,以作为牧场,供公用。敞地制残存到近代,在英国迟至十九世纪。

7. 功能文化区

【答案】功能文化区是按照人类社会的某项功能组织建立起来的,在空间结构上具有固定的、确切的边界和一个发挥指挥与协调作用的中心。功能文化区它不是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而是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功能文化区都有中心,它是对该区内某种功能起着协调和指导作用的所在地。

8. 城市同心圆理论

【答案】城市同心圆理论是指城市土地利用的功能分区,环绕市中心呈同心圆带向外扩展的结构模式。为城市地域结构的基本理论之一。由伯吉斯提出,根据他的理论,城市可以划分成5个同心圆区域,居中的圆形区域是中心商务区,这是整个城市的中心,是城市商业、社会活动、市民生活和公共交通的集中心。在其核心部分集中了办公大楼、财政机构、百货公司、专业商店、旅馆、俱乐部和各类经济、社会、市政和政治生活团体的总部等。

二、简答题

9. 从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出发,分析说明人地关系的动态性。

【答案】(1)人地关系的演变过程

①采猎文明时期,生产力水平极低,人们改造环境的能力微弱,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较强。

②农业文明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人与环境的对抗性增强,环境遭到破坏。

③工业文明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人地关系呈现不协调,矛盾迅速激化。

④后工业文明时期,生产力水平高,环境和发展问题得到普遍关注。

(2)人地关系的动态性

人地关系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同样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所以,人地关系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关系,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环境条件中,其人地关系的特征并不相同,其动态性特征表现在以下儿个方面。

①人地关系的发展变化首先基于人们利用地理环境范围和强度的扩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生存需求的增长,过去视为无用的环境因素或地区,现在成了可

利用资源或值得开发的地区。如,海洋过去,除渔盐之利外被大多数人视为交通障碍,而今己成为人类的资源宝库和重要的生存空间。

②人地关系的发展也基于人类对地理环境改造能力的增强在人地作用过程中,人不仅能够能动地适应环境,而且能够积极地改造环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改造强度越来越大,使得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如,人可以通过水库等工程调节地表径流,可以改造土壤,平整土地,变荒野为良田,可以创造小气候环境,可以通过交通通讯方式缩短相对空间距离。

③人地关系的发展也基于地理环境对人类反作用强度的加大

这种反作用己不仅仅限于资源的供给能力,从生存空间,生活质量,能源消费,环境污染许多方面影响人类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当前所存在的资源问题、粮食问题、人口问、能源工业问题,甚至世界冲突与和平问题,都是人地关系作用加深的表现。

10.人类历史上人口自然增长的三个阶段。

【答案】(1)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

其人口发展特征包括:

①极低的人口密度。前农业社会人类群体的生存实际上依赖于对土地的粗放利用,史前地球上存在大量未有人居住的地区为原始人类的这种生存方式提供了条件,使得每一个人类群体都生活在远离其他群体的地方。

②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前农业社会人口增长缓慢,人口数量不能超过由狩猎和采集获得的食物所能承受的界限。

③人口分布相对集中。由于采集狩猎群体对居住场所有着较高的要求,一般选择朝阳、干燥、场地较为开阔、地势较高、接近水源、能有效地抵御外来危险的场所作为固定或半固定营地,因而原始人类的分布又相对集中。

(2)农业革命与人口增长

农业革命所带来的社会变化也是促使出生率升高的因素。在采集狩猎社会,为使人口与当时的资源基础保持平衡而制定了一系列习俗来限制人口的增长,从而使小的群落规模得以保持。而农业社会更多劳力能创造更多食物的现实使这类习俗得以松懈以至废除。农业社会的人口呈现出如下特征:即婴儿存活率低,阶段性的饥荒和低营养,对流行病的抵抗力差,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死亡率呈现大幅度波动状态,出生率也相应变化,平均寿命低。

(3)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①工业革命与人口死亡率的下降

高死亡率是前工业社会世界人口特征之一,但自18世纪中叶,死亡率就开始持续下降,这种下降的趋势一直延续到19世纪。死亡率的下降最早是从欧洲各国开始的,并由此引发了欧洲各国的人口转变。

②工业革命与人口出生率

在工业化早期的一个短时期内,欧洲一些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曾一度上升,英国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出生率上升的原因比较复杂,地区不同,原因亦小同。一个主要的原因是经济良性发展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