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812土地管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土地

【答案】土地是由地球上的生物、空气、水文、地形地貌、土壤、岩石等自然因素以及人的活动成果所组成的一个综合系统,其中各项要素相互协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配合,共同维护土地的功能。土地不仅是一个自然综合体,还是一个社会经济综合体,同时土地也是一个历史综合体。

2. 土地产权

【答案】土地产权是指山多种权利共同组成的一个权利束。具体包括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土地他物权。土地所有权包括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情况; 土地使用权也分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和集体土地使用权; 土地他物权分为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3. 垦殖系数与森林覆盖率

【答案】垦殖系数又称垦殖率,是指土地经过开垦变为耕地种植农作物。一定区域内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土地垦殖率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土地垦殖率=

土地垦殖面积/总土地面积×100%。垦殖率即垦殖系数是反映土地资源利用水平的重要经济指标。

森林覆盖率也称森林覆被率,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占土地面积的百分比,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占有情况或森林资源丰富程度及实现绿化程度的指标,又是确定森林经营和开发利用方针的重要依据之一。

4. 土地监察

【答案】土地监察是指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对单位和个人执行和遵守土地管理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对违法者实施法律制裁的行政执法活动。

土地监察的特点:土地监察的主体是依法享有土地行政管理职权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 土地监察的对象是管理相对人,即一切与土地发生法律关系的单位和个人,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包括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土地行政主管部门。

土地监察的内容是对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对违法者实施法律制裁。法律制裁包括给予违法者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 土地监察的目的是实现土地管理职能,保证国家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

5. 土地利用计划

【答案】土地利用计划是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各类用地数量的具体安排。土地利用计划主要由农、林、牧业生产用地计划、建设用地计划和土地开发计划组

成。根据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管理的特点,可对计划内容作出调整,如为了控制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的速度,可以编制农业结构调整用地计划。依据土地利用计划的性质,可分为土地开发、土地利用、土地整治和土地保护等计划一体规划,制度。

6. 水土流失

【答案】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和水土损失,亦称水土损失。水土流失是不利的自然条件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互相交织作用产生的。不利的自然条件主要是:地面坡度陡峭,土体的性质松软易蚀,高强度暴雨,地面没有林草等植被覆盖; 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诸如:毁林毁草,陡坡开荒,草原上过度放牧,开矿、修路等生产建设破坏地表植被后不及时恢复,随意倾倒废土弃石等。

二、简述题

7. 土地与建筑物存在怎样的权利关系?

【答案】(1)土地与建筑物均为法律上的不动产。因建筑物定着于土地,为了维持既存建筑物的完整与经济价值,有关土地或建筑物的法律行为,必须是在土地与其上建筑物处于物理上相结合的状态下进行。

(2)在我国,法律从未实行过建筑物所有权归属于土地所有人的附合原则。宪法规定:“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 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同时也规定:“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的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根据宪法规定,土地的国家所有、集体所有与房屋的公民个人所有之间,可以并存,即法律承认建筑物所有权与土地所有权可以分离的原则。

(3)除此之外,还有下列规定。《城市房地产管理法》规定:“房地产转让、抵押时,房屋的所有权和该房屋占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同时转让、抵押。”《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规定:“土地使用权转让时,其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所有权随之转让。”“土地使用者转让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所有权时,其使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随之转让,但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作为动产转让的除外。”

(4)我国法律始终将土地与建筑物视为各自独立的物,在法律禁止土地买卖的情况下,房屋买卖从未因此而受限制。现行土地使用权制度中有关土地权利与建筑物权利关系的规定,是将土

,地使用权与建筑物所有权一体化(即两个权利必须归属于同一主体)使两者不能分别转让、抵押。

因此,我国实行的是建筑物所有权独立于土地所有权但依赖于土地使用权的体制。

8. 简述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评价方法

【答案】(1)直接比较法

直接测算土地利用投入与产出的情况,并进行比较,以求取土地利用经济效益。此法宜于各地区、部门、个人对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评价。应用此法测算的结果是反映土地利用平均经济效益。

(2)增量分析法

此法是根据劳动消耗的增减与劳动成果变化来评价经济效益。可以找出经济效益升降的原因和劳动消耗的最佳状况与临界点。应用此法测算的结果是反映土地利用边际经济效益。

(3)动态分析法

在增量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投入与产出的连续多点抽样考察,建立土地利用的函数模型,实现对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连续动态分析。通过微分运算,借以准确地判断最大经济效益的投资方向和投资水平。

(4)总体分析法

可以用一定幅度的总体评价来考察土地利用经济效益。

(5)相关因素法

系统分析法就是把各项影响土地生产率的费用投入与土地利用的成果构成系统,通过抽样统计和数理统计分析,反映出各生产投入要素在一定的时间、空间条件下,对土地利用成果的影响,建立反映这种数量影响关系的数学模型,通过数学分析求出各个要素与土地利用成果的相关性,从而测得土地利用中各种劳动耗费与土地利用成果的经济效益。

9. 简述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及存在问题。

【答案】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及存在问题主要体现为:

(1)我国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大,按人口平均的相对数量少

土地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为世界陆地面积的6.4%,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但是若按人口计算,我国人均各类土地的占有量均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按人均占有土地,我国只有14.2亩,约占世界平均水平1/3。按人均占有耕地,我国为1.5亩,约占世界平均水平1/3。按人均占有林地,我国为1.8亩,约占世界平均水平1/7.5。按人均占有草地,我国为4.9亩,约占世界平均水平1/2。总之,我国人均占有各类用地面积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土地垦殖系数低,地区分布不均衡

我国土地垦殖系数为13.68%,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在世界上低于印度(55.5%)、日本

,但高于苏联(10.2%)和加拿大(4.7%)(14.0%)。此外,在我国各地区之间耕地分布很不均衡。

,15%耕地分布于我国的西北部各省(区)全国85%耕地集中分布于我国东南部22个省(市)。垦

殖系数在省际间存在明显的差异。除台湾省以外,垦殖系数在20%以上的12个省市; 在10%以上的有10个省区; 在10%以下的有7个省区。

(3)林地面积极少、森林覆盖率极低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评估报告,我国森林面积1.34亿公顷,占世界森林总面积的3.9%,居世界第五位。森林覆盖率为14%。我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0.11公顷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0.6

,在世界179个国家中居119位。 公顷)

我国是世界上人均森林蓄积量和森林覆盖率最少的国家之一,这对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木材的供应量极为小利。我国森林资源空间分布很小均衡,主要集中于东北和西南地区,约占全国林地的一半以上,广大农、牧区,特别是西北和华北地区少林甚至无林。因此,造成森林覆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