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中国教育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单选题
1. 下列蒙学教材中,不适合于儿童识字教学的是( )
A. 《三字经》
B. 《训蒙篇》
C. 《百家姓》
D. 《千字文》
【答案】B
2. 教师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会身份认同和角色定位,使其自觉按照角色要求为人处世。这体现了教育的( )。
A. 个体社会化功能
B. 个体个性化功能
C ,个体谋生性功能
D. 个体享用功能
【答案】A
【解析】个体的身份是个人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地位。人所从事的职业与人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以其所接受的教育和训练为前提,教育是促进人的职业社会化和身份社会化的重要手段。
3. 严复在教育作用问题上,受斯宾塞“三育论”的影响,主张鼓民力、开民智和( )。
A. 新民德
B. 移民风
C. 增民财
D. 强民体
【答案】A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严复教育主张的掌握程度。严复提出三育救国:“一日鼓民力,二日开民智,三日新民德”。“鼓民力”就是要发展体育,要使国民有健康的身体; “开民智”就是要废除八股,学习西学,开发国民的智慧,使国民具有实际的知识本领; “新民德”就是用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平等的道德观念,代替封建的伦理道德。总之,严复主张以资产阶级的体、智、德三育武装国民,取代以儒学为中心的封建教育。这道题算是比较想简单的,只要对严复教
育思想了解,最对是很容易的。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
4. 《劝学篇》是由谁所作的? ( )
A. 张之洞
B. 李鸿章
C. 沈保祯
D. 容闳
【答案】A
5. 关于如何组织课程内容的问题,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的3条影响至今的基本原则是( )。
A. 基础性、顺序性和整合性
B. 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
C. 基础性、连续性和整合性
D. 基础性、连续性和顺序性
【答案】B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泰勒课程理论基本观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泰勒在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把课程理论归结为四个最基本的问题,第一,学校应该达到那些教育日标,第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第三,这些教育经验应如何有效地组织起来? 第四,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第三个问题,泰勒认为必须把学习经验结合在一起,以便形成某种连贯的教学计划。为此,他提出了组织学习经验时必须符合的主要准则,即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连续性是指直线式地重申主要的课程要素:顺序性是指把每一后继经验建立在前面经验基础之上,同时又对有关内容作更深入,广泛的探讨; 整合性是指课程经验的横向关系,这些经验的组织应该有助于学生逐渐获得统一的观点,并把自己的行为与所学习的课程要素统一起来。
6. “文翁兴学”的旧址在现在的( )
A. 南京市
B. 北京市
C. 洛阳市
D. 成都市
【答案】D
7. “立五经博士”是哪一位统治者的决策? ( )
A. 汉武帝
B. 秦始皇
C. 周文王
D. 唐太宗
【答案】A
8. 晏阳初认为,中国农村问题千头万绪,但基本可以用“愚”、“弱”、“穷”、“私”这四
个字来代表,据此,他提出了著名的“四大教育”理论,其中,解决“愚”这一问题的是( )。
A. 生计教育
B. 卫生教育
C. 文艺教育
D. 公民教育
【答案】C
9. 学生围绕自己和教师订立的学习契约开展自学和独立作业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
A. 文纳特卡制
B. 道尔顿制
C. 特朗普制
D. 曼海姆制
【答案】B
【解析】道尔顿制教师不再通过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
10.教育研究的定量分析中最常用的反映离散趋势的差异量数是( )
A. 全距
B. 中数和平均数
C. 标准差和方差
D. 差异系数
【答案】C
【解析】中数和平均数是反映集中趋势的集中量数; 全距与标准差和方差是反映离散趋势的差异量数,其中,全距是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方差是每个数据与该组数据平均数之差乘方后的均值,即离均差平方后的平均数; 标准差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在计算标准差和方差时,所有的数据都要参与运算,数值稳定,受抽样影响小,反应灵敏,能比较真实地反应差异的性质,是反映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最好指标。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
11.王守仁“致良知”这个命题创造性地综合自( )
A. 《论语》和《孟子》
B. 《论语》和《中庸》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