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近年来,国家对学前儿童的培养非常重视,相应也出台了支持学前教育教师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文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 “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 切实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提高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学前教师的职前培养在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个历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学前教师的培养质量与学校的课程设置有着最直接的关系。近几年,大量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学前教师在职前培养阶段所接受的教育内容到底有哪些?学校里显性的课程或者隐性的课程对这些准教师们以后的专业发展究竟会起到多大的作用。随着社会、教育的发展,人们不但对学历的要求有所提高,同时对学前师资的综合素质要求也随之提高。为了满足社会、教育对学前教育师资学历和素质要求,学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至关重要。文章以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课程设置为案例,参考用人单位意见、毕业生应聘情况及意见、在校学生自身发展需求以及世界幼教发展趋势,从从幼教政策文本、社会发展需求、幼教改革需求等方面分析探讨新时期对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要求,初步确定新时期幼儿教师培养规格标准框架。分析当前幼儿教师职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师培养规格的一致性程度。综合以上研究,提出对我国幼儿教师职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
深入探讨学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对于完善当前幼儿教师教育理论、发展幼儿教师职前教育课程理论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有利于幼儿教师教育机构明确培养目标,为大专层次幼儿教师职前教育课程的改革指引方向,从而有目的地进行课程设置,解决幼儿教师教育中存在的实践问题。对于幼儿教育中长期存在的片面强调艺术技能、专业理论知识和各科教学技能,忽视人文素质、科学素养、职业素养培养以及理论和实践脱节等问题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
职前教师的课程设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分别是公共基础课程模块、教师教育课程模块、专业教育课程模块、实践课程模块、隐性活动课程模块。 “公共基础课”,关键在于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增加其文化底蕴,从而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教师教育课”关键在于使教师有明确的职业信念,具备专业的教师教育能力,能够将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渗透到教学管理中;“专业教育课,”关键在于“专长”的培养,以使学生掌握专业岗位工作所必须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学有专长; “实践课”关键在于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岗位上快速完成角色的转变;“隐性活动课程”关键在于学校校园文化活动对学前教师潜移默化的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的影响。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