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710新闻传播史论之新闻理论教程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舆论
【答案】舆论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舆论作为公众意见(公共意见)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务为指向,并因此具备许多独有的个性。具体表现在:①公开性; ②公共性; ③急迫性; ④广泛性; ⑤评价性。
2. 邸报
【答案】邸报又名进奏院状报、朝报、邸状、邸吏状、邸吏状报等,邸报是其通称,是指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级。它发源于唐代的进奏院状报,在宋代开始被称为“邸报”,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邸报是实行高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封建社会的产物,是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的工具,内容受到当局严格的控制,主要涉及皇帝的诏旨、皇帝的起居、官员的任免、臣僚的章奏,战报及刑罚等。宋代邸报的读者主要是政府官员和一般士大夫知识分子。
3. 劳动界
【答案】《劳动界》是上海共产主义小组陈独秀、李汉俊于1920年8月15日发起创办的周刊,是中共创办的第一份通俗工人读物。用通俗语言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工人组织起来进行斗争。《劳动界》周刊内容设有演说、国内劳动界、国外劳动界、诗歌、小说、读者投稿等专栏。文章生动活泼,短小精悍,以生动的事例揭露了资产阶级压榨工人的罪行,启发工人的觉悟,共出版了24册,1921年1月终刊。
4. 新闻真实性
【答案】新闻真实性是指新闻报道忠实于客观实际的性质和程度。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衡量一切新闻价值的首要标准。真实性含义的基本要点就是新闻所报道的事实必须同客观事实相符合,具体有三个方面的要求:①细节准确真实; ②新闻报道的事实和客观的事实总体要一致; ③揭示事物的本质。坚持新闻真实性是新闻工作的起码要求,也是最高要求,新闻必须真实,是新闻工作的第一信条。
5. 新闻诽谤
【答案】美国法律研究会编辑的《法律的重述》所下的定义为:“无确凿的证据而散布他人不真实的事实并损害他人的名誉,,; “传播足以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使其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或有碍其与第三人的往来。”诽谤罪的确认,在西方国家一般有四个条件:①特定的对象,可以让他
人确认的对象,不是泛指; ②歪曲、夸大、捏造事实; ③必须含有恶意; ④公开传播,造成对象的名誉损害。在中国,诽谤罪称作新闻侵权,又称作侵害名誉罪。判定的主要标准有两条:①报道是否真实; ②是否有借机诽谤低毁的内容。
6. 大众传播
【答案】大众传播(MassCommunication )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其特点包括:①大众传播是专业传播机构从事的有组织的传播活动; ②传播对象是广泛而分散的、不定量多数的一般社会成员; ③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 ④传播内容是公开的,有别于私下或内部传播活动; ⑤大众传播也有反馈机制,但这种反馈一般是滞后的,受众对传播过程缺乏即时的干预能力。
二、简答题
7. 简述客观报道原则的内涵及优势。
【答案】(1)客观报道原则
①报道内容的客观
这是指新闻报道者所报道的事实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人物、事件和现象,必须是现实生活中确确实实发生的事情,新闻报道者不能虚构、夸张,更不能无中生有,任意编造。客观报道原则对报道内容的客观要求是由新闻事实本身的客观性所决定的,因为凡是新闻事实都应当是客观实在的、可以感知和认识的东西,舍此,新闻将无法存在。
②报道形式的客观
这是指新闻报道者在报道新闻时,不宜直接在新闻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倾向意见,而是采用客观叙述的方式,将自己对新闻事实的立场观点和倾向意见寓于所报道的事实之中,通过所报道的事实的内在逻辑力量来对读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客观报道原则对报道形式的客观要求是这一原则能够发挥作用,取得效果的前提和条件。
(2)客观报道的优势
从实践看,客观报道原则之所以被新闻界广泛认同和普遍应用,是由于它有许多独特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采用客观报道方式传播的新闻,强调以客观叙述事实的形式报道新闻,新闻提供的都是客观实在的事实本身,因而更加真实可信,具有说服力。
②采用客观报道方式传播的新闻,传播者对所报道的新闻事实不随意作主观上的解释,而是将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寓于对新闻事实的客观报道之中,靠客观叙述的新闻事实的逻辑力量说话,因而更易于为受众所接受。
③客观报道方式是一种报道艺术,它是报道者熟练驾驭新闻体裁,巧妙表达立场倾向的智慧和能力的体现。一个成熟的、有经验的报道者往往善于运用这种报道方式报道新闻,善于通过客
观的报道形式去追求主观的传播效果。
客观报道原则的这些特点,使它具有其他报道方式所不具备的优势。因而,这一报道原则和报道方式一直为西方新闻界所推崇,也为世界新闻界所接受。
8. 受众对传媒活动行使监督控制权的手段包括哪些方面?
【答案】受众不仅是信息传播的接受者,又是公民,享有作为公民在法定范围内应当享有的一切权利。其中包括对传媒活动行使监督控制权。具体来看,行使这一权利的手段有:
(1)个人信息反馈,例如通过来电、来信、来访等形式,向媒体和传媒活动提出建议或意见。
(2)结成受众团体,以群体运作方式对媒介活动施加影响。
(3)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利,限制媒体行为。比如在新闻报道存在因虚假而危及个人名誉,或者侵犯个人隐私时,被侵害人可以通过法律手段解决。
(4)通过影响媒介的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主要是切断其广告来源。当然,这样的手法一般人难以做到。
9. 简述受众接受新闻信息的一般心理机制。
【答案】对新闻信息的需求,是人们的基本需求之一。受众接受新闻信息的心理机制,主要有求知、求新、求同、求异、求趣、求美等六种。
(1)求知心理
对新情况、新知识、新变动信息的认知渴望,是人的动机心理的反应。新闻信息传播的使命,正是向受众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变动的信息。因此,主体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和客体每日大量传播的新闻信息,主体的需要和客体满足,成为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动力。
受众接触新闻媒介和新闻信息的目的,包括两方面:为了解外界的变动,采取相应的应变措施,以适应这一变动并利用这一机遇实现新的发展目标。这是认知的需求。为了获得关于外部世界知识的需要。人通过学习知识了解世界、认识世界。人经过学习和训练才使智力和体力成熟和壮大。
(2)求新心理
受众在求新心理支配下,自觉地接触新闻信息。“求新,,,即受众对于有新意的新闻信息的心理指向。求新心理表明人对新鲜事物的敏感,显示人皆有好奇之心,对新闻信息而言则是人皆有“新闻欲”。
受众的求新心理,在传受活动中体现在两个方面:新闻传播的内容新,新闻报道的手法新。新闻传播以传播的信息内容新而满足受众的接受需求,以信息传播的手法新而刺激和引起受众的集中注意。
(3)求同心理
求同心理是指人追求赞同或追求从众的心理现象,在受众的信息接受中,表现为受众对于同自身具有某些共同性的事物,即同自己有某种共同性的新闻信息感兴趣的心理。求同心理的出现是由于受众作为认知主体,对遇到的类似过去的认知对象会产生亲切感; 人的观念在被人认同之后会使已有的定势得到强化,所以受众总是主动地追求赞同,追求认同,追求从众。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