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广西民族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教育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问答题
1. 什么是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主要有哪些种类? 各有何特点?
【答案】(1)教学模式的涵义
教学模式,是指反映特定教学理论的、为保持教学的相对稳定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结构。在实际教学环境中,由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学生情况的千差万别,因此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具体采用何种教学模式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2)教学模式的种类及其特点
①行为矫正模式:以行为主义学习与教学理论为基础,重视学习者的外显行为,而不关心其内部心理结构及其变化。这类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倾向于把学习任务分成一系列具体而有序的行为,学习情境的控制权一般都掌握在教师手中。
②信息加工模式:以认知主义学习与教学理论为基础,比较重视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加工涉及信息组织、概念形成、问题解决等不同的方面,由于对这些加工过程的重视程度不同,因而就提出了概念形成教学模式、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等。
③个人发展模式:以人本主义学习与教学理论为基础,以非指导教学模式为代表,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及个人潜能的发挥,注意个人的情感生活,强调帮助个休与环境建立创造性的联系,以发展自我。
④社会作用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习与教学理论为基础,重视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鼓励个体积极参与社会工作,提高社会活动能力。代表性的教学模式有小组合作教学模式、角色扮演教学模式等。
2. 什么是归因理论? 常见的归因维度有哪些? 如何指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正确的归因?
【答案】(1)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是指人们对自己行为结果解释的理论。人们具有理解世界和控制环境这两种需要,使这两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最根本手段就是了解人们行动的原因,并预言人们将如何行动。
(2)常见的归因维度
①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是海德(F.Heider , 1958)。认为行为的原因是外部环境或者个人内部因素。他人的影响、奖励、运气、工作难易等都是外部环境原因。如果把行为的原因归于环境,则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可以小负什么责任。人格、动机、情绪、态度、能力、努力等都是个人内部原因。如果把行为的原因归于个人,则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应当负责。
②罗特的内控与外控:罗特(J.B.Rotter , 1966)对归因理论进行了发展,提出了控制点的概念,
并依据控制点把个体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内控型的人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周围的环境,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由于自己的能力或努力等内部因素造成的,他们乐于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外控型的人则感到自己无法控制周围的环境,无论成败都归因为他人的影响或运气等外在因素,他们往往对自己的行为不愿承担责任。
③韦纳的三维理论:维纳(B.Weiner , 1974, 1992)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发现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仟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同时,维纳认为这六个因素可归为二个维度,即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归因。学生通常将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归因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与运气等四个因素,而较少归因为身心状态或外界环境。
(3)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归因的指导
在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教师应指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归因。
①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即进行正确归因。根据维纳的归因理论,学生把成功的动机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而把失败的动机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自己的努力,则可能通过努力而提高成绩。
②教师也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的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积极归因。在对差生进行归因训练时,通常是使学生多次体验学习的成败,同时引导学生将成败归因于努力与否。只要相信努力会带来成功,那么学生就会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坚持不懈地努力,并极有可能导致最终的成功。
3. 迁移的种类
【答案】(1)正迁移与负迁移
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影响效果不同而划分。学习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①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②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③介于正、负迁移两者之间的一种迁移状态可称为零迁移。
(2)水平迁移与垂壹迁移
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水平而划分。学习迁移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①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②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具体讲,是具有较高的概括水平的上位经验与具有较低的概括水平的下位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下而上的迁移,二是自上而下的迁移。
(3)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而划分。学习迁移分为普遍迁移和具体迁移。
①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②具体迁移也称为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
(4)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而划分。学习迁移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和重组性迁移。
①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原有认知结构在迁移过程中不发生实质性的改变. 只是得到某种充实。平时我们所讲的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等都属于同化性迁移。
②顺应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十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
③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在重组过程中,基本经验成分不变,但各成分间的结合关系发生了变化,即进行了调整或重新组合。
4. 简要对比分析各种不同的迁移机制观点
【答案】关于迁移的机制,从早期到现在的各种迁移观点,都是围绕迁移是自动实现的还是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一系列的认知活动实现的这以问题进行的讨论。
(1)早期有关迁移机制的观点
①形式训练说:形式训练说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认为心理固有的官能只有通过训练才能得以发展,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进行官能训练时的关键是训练的形式。
②相同要素说:即相同的刺激与反应联结,两情境的迁移才能发生,相同联结越多,迁移越大。伍德沃斯后来将相同要素改为共同成分,认为两情境中有共同成分时可以产生迁移。
③经验类化理论:贾德认为,概括化的原理和经验是产生迁移的关键。对原理学习得越透彻,对新情境的适应性就越强,迁移就越好。经验类化理论强调概括化的经验在迁移中的作用。
④关系理论:格式塔心理学家从理解事物关系的角度对经验类化的迁移理论进行丁重新解释,并通过实验证明迁移产生的实质是对事物间的关系的理解。格式塔心理学家强调行为和经验的整体性,认为习得的经验能否迁移,取决于能否理解要素间形成的整体关系,能否理解原理与实际事物之间的关系。
⑤分析—概括说:认为概括是迁移的基础,概括本身是揭示本质联系的那种分析的结果。要使迁移得以实现,学习者必须首先把两个课题相互联系起来,使之包括在一个统一的分析与综合过程中。迁移发生的内在机制是对两个课题的分析与概括。
(2)现代有关迁移机制的观点
①符号性图式理论:以霍利约克、巴索克和吉克等人为代表。认为最初学习中包含了一种形成抽象的符号图式即抽象的结构特性的学习过程,这种图式是一种可被激活的数据结构。该观点认为,为产生迁移,学习者需获得充分的一般性的符号图式(即抽象的结构特性),并能将此图式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