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硕士826语言文学综合[专业硕士]之中国文学史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填空题
1. 曹丕的_______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批评专论。
【答案】《典论·论文》
【解析】曹丕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批评专论。“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幹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祯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2. 明代“前七子”派的文学主张是:“_______”。
【答案】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解析】“前七子”的文学主张被后人概括为大力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旨在为诗文创作指明一条新路子,以改变萎靡不振的诗风。
3. 玉茗堂四梦是_______。
【答案】《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
【解析】玉茗堂四梦,又称临川四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四剧的合称。前两个是儿女风情戏,后两个是官场现形戏或政治问题戏。
4. 我国最旱的一部历史文献总集是_______。
【答案】《尚书》
【解析】《尚书》是我国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历史文献总集。
5. 南朝民歌的代表作是抒情长诗《______________》。
【答案】西洲曲
【解析】《西洲曲》是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和生活气息,又具有精致巧妙的艺术表现方式。
6. 南朝乐府民歌多用谐音双关这一手法来传情达意。《西曲歌·青阳渡》“碧玉捣衣砧,七宝金莲杵。高举徐徐下,轻捣只为汝”这四句诗的后两句中,运用了谐音双关手法的应该是_______这个词组,它双关的应是_______一词。
【答案】轻捣; 倾倒
【解析】大量运用双关语,是南朝民歌尤其是吴歌的显著特点。双关语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同音异字的,如:以“藕”双关“偶”; 另一类是同音同字的,如:以黄连之“苦”双关相思之“苦”
等。这些巧妙的双关语的运用,不仅使得语言更加活泼,而且在表情达意上也更加含蓄委婉。
7. “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均出自于《_______》。
【答案】战国策
【解析】《战国策》作为史学名著,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此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和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借用寓言阐述道理。成语“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均出自这里。
8. 后蜀赵崇祚编《花间集》,_______为之作序。
【答案】欧阳炯
【解析】《花间集》为后蜀赵崇作编写于后蜀广政三年,欧阳炯为之作序,谓花间词为“自南朝之宫体,扇北里之倡风”。
二、简答题
9. 苏轼、黄庭坚诗歌对比。
【答案】在苏轼周围的作家群中,黄庭坚的诗歌成就最为突出,他最终与苏轼齐名,二人并称“苏黄”。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其诗清新豪健,充满对社会的干预和对人生的思考,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刚柔相济的风格,是宋诗最高成就的代表。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其诗讲究修辞造句,总体风格特征是生新瘦硬,提倡“无一字无来处”“点铁成金”和“脱胎换骨”,开创了江西诗派。苏轼与黄庭坚诗歌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为:
(1)推崇的对象不同
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
(2)诗歌风格不同
苏轼对诗歌风格主张兼收并蓄,体现出刚柔相济的艺术风格,形成“清远雄丽”的诗歌风格。苏轼虽然在创造宋诗生新面貌的过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基本上避免了宋诗尖新生硬和枯燥乏味这两个主要缺点,所以苏轼在总体成就上实现了对同时代诗人的超越,成为北宋诗坛上第一大家。黄庭坚的律诗有音律的特殊美,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人们把这种“峭刻生新”“深折透辟”“老辣硬涩”的诗风称为“黄庭坚体”。
(3)诗歌成就不同
①北宋诗坛上第一大家的苏轼
以“元祐”诗坛为代表的北宋后期是宋诗的鼎盛时期,而就创作成就而论,苏轼无疑是当时的第一大家。在题材的广泛、形式的多样和情思内蕴的深厚这几个维度上,苏轼都是出类拔萃的。在诗歌内容上表现为对社会的干预和对人生的思考,儒、道、释的人生哲学有机的融合在苏轼身上,体现在他的诗歌中。同时他对艺术技巧的娴熟运用和超越,造就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天才人物。有必达之隐而无难显之情的表现能力,显示出驾驭题材的非凡能力。
②自成一家的黄庭坚
黄庭坚的诗歌有其特殊的句法,善造拗句。在句子结构上,把主语、谓语、宾语的次序颠倒,或删去一些句子成份,或把两个意思紧缩在一句中,以使句意曲折,文气跌宕。黄诗很重视炼字,“置一字如关门之键”,五言诗句的第三字,七言诗句的第五字,更要求工稳新警。重视律诗中对偶句的锤炼。黄诗的对句,自然生动,有些乍看起来像是散文的句子,毫不似对偶,但认真体味之,则觉字字工切,别有韵味。
10.简述明代前后七子派的代表人物。
【答案】(1)明代前后七子派的代表人物
前后七子,是前七子和后七子的合称。前七子的代表人物有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和王廷相,主要以李梦阳为核心。后七子以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为代表,其中王世贞的声望最显、影响最大。
然而,前后七子振兴散文诗歌的目的并未达成,其原因有二:一是他们以模拟为创作法门,因此作品缺乏独创的精神与风格; 二是前后七子或互相标榜,或互相排挤,把持文坛,目空一切。洁身自好的让人感到厌恶,无不望而却步。总体来说,前后七子过分重视古人诗文的法度格调,从而束缚了他们的创作,一直难脱蹈袭的窠臼。
11.请结合作品具体内容,分析王实甫《西厢记》中的红娘、汤显祖《牡丹亭》中的春香这两个人物形象的主要异同。
【答案】王实甫《西厢记》中的红娘、汤显祖《牡丹亭》中的春香虽然不是作品中的主要人物,然而作者都赋予她们鲜明的个性特点,是剧情发展的重要人物。
(1)相同点
①红娘和春香的身份相同,都是婢女,社会地位低下,是受气挨打的角色。
②从红娘和春香的性格来说,她们都充满活力,活泼开朗而又机灵聪慧。二者都属于心计不深而且兢兢业业为主上服侍的那类。稍有不同的是,红娘更机灵些,而春香更稚嫩些。
③红娘和春香在推动剧情,促成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上都起了重要作用。
(2)不同点
①红娘和春香给读者的整体印象不一样
红娘举止大方得体,端庄而又礼貌,出语不凡,颇有大家闺秀的风范。春香则显得孩子气。有孩子的天真无邪,率直顽皮。
②红娘和春香在剧中存在的意义不同
红娘是崔莺莺和张生之间的连结,她符合大众的接受和欣赏特点,很自然地成为剧情发展的积极联络者和推动者。而春香是服侍和陪读的丫鬓,她是作为杜丽娘的陪衬而存在的。
③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对封建礼教的反抗程度不同
《西厢记》中,红娘的反抗是有自我意识的,是自觉的,始终站在反抗封建礼教的前沿,表面看是想使“有情人终成眷属”,但实际上却是对封建礼教的反抗,是女性意识在封建礼教下的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