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712新闻传播史论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红旗》周刊
【答案】《红旗》周刊是中共中央机关报,于1928年11月20日在上海创办,由中央宣传部主编,初为周刊,后改为三日刊。《红旗》从第40期起,被指定为“全国政治机关报’,,既指导实际斗争,又述评政治形势,而且面向全国。1930年与《上海报》合并,改出《红旗口报》。
2. 《知新报》
【答案】《知新报》是维新派在华南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1897年2月22日在澳门创刊。这份创办较早、出版时间最长的维新派报刊,是在康有为亲自策划下创办起来的。该报初创时为五日刊,后改为周刊、半月刊,由何廷光、康广仁任总理。《知新报》与《时务报》的编辑方针基本相同,但在宣传报道上更为大胆。该报的历史意义,不仅在于它是维新派在华南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更重要的是自政变发生到1898年横滨《清议报》创刊之前的三个多月里,《知新报》是国内惟一一家继续出版的维新派报刊,成为同封建顽固派做斗争的惟一报刊。1901年1月20日《知新报》自动停刊,总共出了133期。
3. 《译报》
【答案】《译报》是上海孤岛时期共产党在上海租界创办的一份纯翻译的抗日小报,1937年12月9日创刊,日出4开一张,由夏衍主持报务。该报刊登的新闻及言论,全部译自英、美、法等国通讯社稿和上海租界出版的外文报纸,但都经过编者的精心选择与改写,客观地报道了抗战的基本形势,无情地揭露了日军的侵略暴行,并准确地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实行抗日统一战线政策、坚持持久抗战的政治主张,深受读者欢迎。12月20日,被日军通过租界当局取缔。
4. 国闻通讯社
【答案】国闻通讯社是大革命时期规模最大的民营通讯社。1921年9月在上海成立,胡政之任社长。起初受孙中山和浙江军阀卢永祥等资助,实为反对直系军阀的联合势力的宣传机构。该社主要以邮寄的方式向各地报社发稿,后陆续在北京、汉口、天津等地设立分社。国闻通讯社所发的消息,以详确报道事实为主,不加议论。国外消息和各国报纸上的重要消息,则随时译述,供报界采用。1924年8月胡政之创办《国闻周刊》作为通讯社的附属刊物,记载每周国内外大事,
并加以评论,执笔者有胡政之、张季莺等。1926年新记公司成立后,国闻通讯社及《国闻周报》实际上成为《大公报》的附属机构,胡政之将国闻通讯社总部迁到天津,继续发稿,成为北方通讯社中的巨璧。国闻通讯社1936年停办。
5. 定本制度
【答案】“定本”制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是为中央集权服务的。“定本”是指经官方审定的邸报样本,是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审查通过后产生的。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不得超出范围。“定本”制度起始于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曾两度取消,都在不久后恢复,山此一直沿用到宋末。“定本”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加强了当局对邸报的控制,迫使进奏官们只能按照当局允许发布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
6. 中国电视公司
【答案】中国电视公司全名为“中国电视事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视”,英文缩写CTV ,于1968年正式成立。该公司由中国广播公司投资50%,台湾地区各民营电台共同投资28%,工商文化界人士投资22%共同创办经营。公司成立之初,租用中广公司新建的广播电视大厦,1969年10月正式播出。1986年9月,中视迁入南港中视自建的电视大厦。该大厦为台湾地区设备最完善的电视中心。
7. 严复
【答案】严复是我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报刊活动家和翻译家。曾赴英国留学海军,回国后任海军教学工作。甲午海战后,作为海军成员的严复感到痛心疾首,连续在天津《直报》上发表文章,猛烈抨击科举制度和封建君主制度,提出了“开民智”、“厚民力’,、“明民德”的主张。这些文章发表在”公车上书“之前,在当时的思想界有很大影响。
1897年,在维新派办报热潮的推动下,严复与友人集资创办了《国闻报》和《国文汇编》,大力鼓吹变法维新。《国闻报》成为了当时维新派在华北的重要舆论基地,一也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口报。严复认为办报的目的是“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他在《国闻报》上翻译并发表了《天演论》,第一次向中国人介绍了进化论学说,起到了巨大的思想启蒙作用。严复并不赞成维新派倡民权、开议院的主张,属于维新派中的右翼,且很少与康、梁交往,故戊戌政变后未被追究。之后他潜心翻译工作,思想渐趋保守。
8. 新闻与宣传
【答案】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其基本职能是告知人们所需要的信息。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其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新闻传播信息,宣传传播观念,这是两者最基本的区别。新闻与宣传又是相互交叉,甚至相互渗透的。在现实生活中,新闻和宣传两种传播行为是紧密关联、相互交织的,新闻和宣传存在以下共同点与联系:新闻事业脱胎
于宣传活动:新闻与宣传同属于大众传播:现代宣传主要通过新闻媒介来进行。
9. “苏报案”
【答案】“苏报案”是清政府对资产阶级革命派办报活动的一次镇压。《苏报》创刊于1896年6月26日,创办人为胡璋。1903年,爱国学生章士钊担任《苏报》主笔,《苏报》增设“学界风潮”和“舆论商榷”两个专栏,用来报道学生运动和大造革命舆论,并大力宣传邹容的《革命军》。章太炎发表在《苏报》上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一文更直呼光绪皇帝其名,成为清政府对其采取镇压的口实。6月30日,清政府经与上海领事团多次密谋,决定对陈范、章太炎、邹容等7人实行拘捕,当日章太炎等被捕,邹容闻讯后于翌日自动投案,“苏报案”由此引发。7月30日,一场以清政府为原告,以章太炎、邹容等为被告的特殊审讯开始,租界当局于1904年5月21日最终判处章太炎监禁3年、邹容监禁2年、《苏报》永远停刊。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和中国新闻史上著名的“苏报案”。
10.范长江
【答案】范长江是中国著名记者,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1935年他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身份进行西北采访活动,为该报写的通讯后汇编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这一系列通讯以纪实的方式,谈古论今,既有大量的历史、地理、人文与自然知识,更透露了重大的政治消息,还首次客观而真实地反映了红军的状况。他的文章笔触生动而有感情,刊出后受到广泛欢迎,“长江”名噪一时。1936年,他又深入内蒙西部采访写了通讯《忆西蒙》。1937年西安事变后赴西安采访,并第一次接触了共产党人,后赴延安采访毛泽东,思想发生深刻转变,期间发表通讯集《塞卜行》。1938年脱离《大公报》,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创办“青记’,、“国新社”、香港《华商报》等,曾任新华社华中总分社社长,延安《解放日报》副总编,新华社“四大队”队长,成为无产阶级新闻战士。建国后,曾任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等职。
11.社交网络
【答案】社交网络也称关系网络。社会学中,社会网络指的是社会行动者及其间关系的集合,换言之,一个社会网络是多个节点(社会行动者)和各节点之间的连线(行动者之间关系)组成的集合。通俗地讲,个体的社会网络,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他的人际关系网络,是与他有各种交往、互动关系的其他个体和他自身构成的一个集合。社会网络影响人们在互联网上信息获取的广度和深度,以及社会交往的质量,微博发生作用的机制,即嵌套性,就是基于节点(个人)的社会网络的链接。
12.《强学报》
【答案】《强学报》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在上海创办的第一份报纸。1986年1月12日由康有为创办,是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该报由徐勤、何树龄主编,其政治色彩较《万国公报》和《中外纪闻》更为浓厚,旗帜鲜明地倡导变法维新。该刊发表的《开设报馆议》一文,阐述了报纸在维新运动中的作用,即“广人才,保疆土,助变法,增学问,除舞弊,达民隐”。这几句话,实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