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76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政治经济学教材考研题库
● 摘要
一、辨析题
1. 实行对外开放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答案】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一方面,社会主义制度是建立在生产社会化基础上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不仅使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之间建立起日益紧密的联系,而且必然使国内的经济同国外的经济也彼此发生广泛、密切的联系。社会化大生产在国际范围内的发展,要求全球范围内的国际分工和协作。这种分工和协作关系,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发达和紧密。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现代化大生产,离不开国际交往,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本质是开放的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日益提高,要求打破社会经济制度和国家的界限,把世界市场变成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在这个统一的大市场中,各国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通过商品交换和资本的流动,获得本国希望得到的比较利益。社会主义国家利用国际市场发展经济,可以节省社会劳动,获取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经济效益,发展和壮大自己。
因此,实行对外开放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2. 由于存在级差地租II ,农业资本家要签订长租约,土地所有者要签订短租约。
【答案】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1)级差地租II 是指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资本生产率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如果在同一地块上连续追加等量投资,实行集约经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只要增加的农产品为社会所需要,且追加投资的生产率高于劣等地原始投资的生产率,就会产生超额利润,并转化为级差地租II 。
(2)级差地租I 是级差地租II 的基础。构成级差地租I 的超额利润一般在租约内做了规定,归土地所有者所有。而构成级差地租II 的超额利润,在租约期内归农业资本家所有; 当租约期满,签订新租约时,就会通过提高地租额而转归土地所有者所有。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经常为了租约长短与租额多少展开斗争,这种斗争反映了两个剥削阶级集团在瓜分剩余价值上的矛盾。
(3)在级差地租II 的场合,从超额利润到地租的转化,却会遇到一此困难。因为连续投资的收益差别小易区分开来,租地农场主总想隐瞒投资的实际成果,以便使一部分超额利润归为己有。地租是土地出租时由契约规定好了的,在租约有效期间内,山连续投资所带来的超额利润,属于租地农业资本家所有; 只有当租期届满或重订新契约时,通过提高租金,才会把这种超额利润转化为级差地租且,归土地所有者所有。
正因为如此,租地农业资本家总是力争签订长期租约,土地所有者要签订短租约。
二、简答题
3. 如何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
【答案】(1)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包括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①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一国产业结构中各产业或行业之间总体上保持较密切的有机关联性和比例协调性,使结构不均衡的损失最小化或协调性效益最大化,引导经济增长过程呈稳态运行的过程。
②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通过知识与技术的创新和扩散,使优化资源或要素在各产业间的配置格局,即产业结构由低度水准向高度水准演进,进而促进产业结构效应显著提高的过程,通常指那些新兴产业部门、高新技术产业部门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部门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大、所处地位日益重要的过程。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整个国民经济的素质逐步提高的过程。从广义产业结构的角度看,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具体表现为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相对下降,而第二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则逐步上升。
(2)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总体思路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3)实现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措施
①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人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②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
③加快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
④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
⑤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率和经营业绩,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4. 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有什么影响?
【答案】(1)资本周转速度是指一定时期内资本周转循环的快慢程度。资本周转速度与资本周转时间成反比,与资本周转次数成正比。资本周转时间是指预付资本价值,从一定形式出发,经过循环运动,带着剩余价值,全部回到它原来出发点的形式,中间所经历的时间,即预付资本周转一次的时间。
(2)资本周转速度快慢直接影响剩余价值量的大小。预付资本周转速度的加快,一般来说其中的预付可变资本周转速度也加快,也就是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越多,而剩余价值是由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产生的,这样,剩余价值的数量就会增加。从另一个角度考虑,资本周转速度快就意味着资本效率的提高,意味着生产经营成本的降低,这都会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则延长,从而剩余价值增加。
(3)资本周转速度快慢间接影响剩余价值率的高低。资本周转速度快,预付资本周转速度的
加快,则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越多,从而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
5. 什么是价值与交换价值? 其相互关系如何?
【答案】(1)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含义
商品的交换价值是指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交换价值是相对的,不同的交换对象有不同的交换价值,并且会因时因地而发生变化。
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们可以互相比较,按照一定的量的比例进行交换。任何有用物品都具有使用价值,但只有当这种有用物品作为商品时,它才具有价值。因此,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2)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是内在的、抽象的,小能自己表现出来,只有通过与另一种商品相交换才能获得表现。交换价值则是外在的、具体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6.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是什么,为什么?
【答案】(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问的矛盾,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在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其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矛盾更加突出,解决矛盾的难度更大、更为迫切。一方面,长期深受“三座大山”压榨的贫苦的中国人民,在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后,迫切要求提高生活水平,甩掉“一穷二白”的贫穷帽子; 另一方面,从旧中国继承过来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造成的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的经济,社会物质财富非常贫乏,远远满足不了广大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要。这两方面形成极大的反差,使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一主要社会矛盾必然更加突出。另外,解决这一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大力发展生产力。由于我国原有的生产力水平太低,而我国现代的生产力水平只能逐步提高,因而解决这一矛盾的难度更大。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所决定的。
处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当代中国,把握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采取切实的措施,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这是因为:
①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制度。我国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物质技术基础比较薄弱,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建立起社会主义的雄厚物质技术基础,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②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社会主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