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646中国古代史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京察
【答案】京察是指明清考核京官的制度。地方官的考核称为“大计”,三年一次;京官的考核被称为“京察”,六年一次。具体方法为地方总督巡抚、京官三品以上自陈政事得失,以下官员由吏部都察院进行考核。武官的考核称为“军政”,每五年一次,由兵部主持。考核一等的加一级,如有冒滥徇私者按保举连坐法予以处分。京察与大计制度的存在,本身目的在于奖优惩劣,使各级官员能够恪尽职守,为帝国统治做出贡献。然而正因为涉及了官员的奖惩,结果造成徇私舞弊等结党现象十分明显,在发展的后期已经很难真正实现应有的作用。
2. 六艺
【答案】六艺是指西周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由礼、乐、射、御、书、数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组成。周代很重视贵族子弟的教育,从幼童开始,便学习这些技能。六艺教学也是根据学生
,主要接受基础文化知识年龄的大小和课程深浅循序进行。其中书、数是初级课程,称为“小艺”
教育; 礼、乐、射、御是高级课程,称为“大艺”是为培养统治人才和军事人才的教育目的服务的。
3. 分封制
【答案】分封制是指西周时期分封诸侯的制度。其主要盛行于周公当政和成康时期。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王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所封诸侯都在王裴以外,各建邦国。受封者共分三类:一为周王的同姓(姬姓)亲属,二为功臣,三为古帝王之后。诸侯隶属于天子,有镇守疆土、捍卫王室、交纳贡税、朝勤述职的义务。诸侯在各自封国内是君主,也实行分封制。封国内的层层分封制也是与宗法制度相结合的,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初期目的是让他们建立封国和军队,保卫中央,收买人心。后大多目的在于用众多的诸侯国保卫王室,监视被征服的各地民众,以达到巩固政权之意。
4. 战国七雄
【答案】战国七雄是指中国历史上战国时期的七个最强的诸侯国。春秋末年,诸侯国林立,各国为了扩大实力,纷纷变法改革,变法完成以后,各国频繁开战,大国不断兼并小国,到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实力最强的七个诸侯国分别为燕、齐、楚、秦、赵、魏和韩,这七个国家被史学家称作“战国七雄”。
5. 代田法
【答案】代田法是指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由于在同一地块上作物种植的田垅隔年代换,所以称作代田法。汉武帝末,搜粟都尉赵过总结了西北地区抗旱斗争的经验,推行此方法。其主要措施为把一亩地分成三刚和三垄,年年互换位置,以体养地力。下种时把谷物种在酬里,幼苗长出后,把垄上的土推到刚里,这样作物人土深,抗风耐旱。加之配合便巧的农具,实行精细的田间管理,每亩产量增加了一解到三解。它在用地养地、合理施肥、抗早、保墒、防倒伏、光能利用、改善田间小气侯诸方面多建树,是后世进行耕作制度改革的先驱和祖师。
6. 二帝四王之乱
【答案】二帝四王之乱是指唐德宗建中三年十一月至贞元二年四月,李希烈、朱韬、田悦、王武後、李纳、朱低等发动的叛乱。藩镇之乱平息后,为分散成德镇的势力,唐德宗以张孝忠为易、定、沧三州节度使,王武後为恒、冀都团练观察使,康日知为深、赵都团练观察使,以德、棣二州隶朱滔,令朱还范阳镇。朱滔、王武後因封赏不合己意,怨恨朝廷,魏博节度使田悦乘机派人以燕、赵、魏相依相存之势游说朱滔、王武後,于是形成三镇连兵反唐,推朱滔为盟主,又联络淄青镇李纳。朱滔称冀王、田悦称魏王、王武後称赵王、李纳称齐王,淮西节度使李希烈接受朱滔等的劝进,自称天下都元帅、建兴王,其后建中四年十一月,朱韬之兄朱低在长安称帝,
国号秦,史称“二帝四王”。贞元元年朱滔病死,贞元二年李希烈被部将毒死,二帝四王之乱平息。
7. 《四民月令》
【答案】《四民月令》是指东汉崔塞模仿古时月令编撰的月令式体裁农书。也是东汉后期叙述一年例行农事活动的专书,成书于2世纪中期。主要叙述田庄从正月直到十二月中的农业活动,对古时谷类、瓜菜的种植时令和栽种方法有所详述,亦有篇章介绍当时的纺绩、织染和酿造、制药等手工业。它仍为当时的农业研究提供重要线索。
8. 六条诏书
【答案】六条诏书是指西魏文帝大统七年,宇文泰采纳汉族士人苏绰归纳的六条行政原则。
,要求官吏按照此执行,不能通此六条即“先治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
者,不能任地方官。此举大大强化了各级官僚机构的行政管理职能。
9. 《齐民要术》
【答案】《齐民要术》是北魏末年贾思瓣所著的一部农业生产技术的总结性著作。书名中的“齐民”指平民百姓,“要术”指谋生方法。全书分为十卷,共九十二篇,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对中国古代汉族农学的发展产生有重大影响,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系统农书。
10.复社
【答案】复社是指明末以张溥、张采为首的文社团体。其成员多为青年士子,以宗经复古、切实尚用为号召,密切关注社会人生,并亲身参与政治斗争。复社成员后来或被魏忠贤迫害致死,或抗清殉难。顺治时被取缔。他们大都怀着饱满的政治热情,以宗经复古,切实尚用相号召,切磋学问,砥砺品行,反对空谈,密切关注社会人生,并实际地参加政治斗争。他们的作品,注重反映社会现实,揭露权奸宦官,同情民生疾苦,讴歌抗清伟业,抒发报国豪情,富有感染力量。也标志着明末文风新的重大转向。
二、论述题
11.论述自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前半期传教士来华的背景、主要活动及其影响。
【答案】(1)背景
①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逐渐联结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各大陆间的交流不断得到加强。
②16世纪初在欧洲爆发了影响深远的宗教改革运动,天主教会为消弭其影响,发动了反宗教改革,措施之一便是派遣传教士去各地传播天主教,其中的一批被派往中国。
③明清时期的中国,皇权专制得到极大强化,思想领域黯淡,但对外来文化有一定的吸收、借鉴的动力。
(2)主要活动
①万历八年,教士罗明坚成为第一个进入中国内地的传教士,用汉字写成了宣传天主教教义的《天主实录》。
②随后的利玛窦采取开明的传教策略,通过广结中国上层士大夫来传教的方式获得了成功。他还从事著述和翻译,将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传播到中国,与徐光启、李之藻分别合译了《几何
,介绍了世界五大洲的概念。 原本》、《圜容较义》等;还刊印了《万国舆图》
③长于天文、历法的西方教士汤若望和稍后的南怀仁,分别任职于明朝与清朝的的钦天监,编制了新的历法。南怀仁还铸造火炮,著成《神威图说》一书。
④金鸡纳(奎宁)等药物及人体解剖学等知识也随传教士传入中国。
⑤传教士还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播到西方。如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翻译为拉丁文刊行;还通过书信和著作向欧洲广泛介绍了中国的地理、历史、学术、典章制度和风俗习惯等。
(3)影响
①来华传教士将天主教带到中国,促进了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②他们还将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及相关成果一并带到中国,丰富了中国人的视野,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③传教士所传达的关于中国古典文化和典制的信息,影响了欧洲的启蒙运动,成为启蒙思想家反对天主教会和王权专制的武器,也成为连带批评中国专制政体的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