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812理论经济学之宏观经济学考研强化班模拟试题及答案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挤出效应
【答案】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在IS-LM 模型中,若LM 曲线不变,政府支出增加,IS 曲线向右移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重新均衡时引起利率的上升和国民收入的增加。但是,利率的上升会抑制一部分私人投资,降低原有的乘数效应,因此,财政支出增加引起国民收入增加的数量小于不考虑货币市场的均衡(即LM 曲线)或利率不变条件下的国民收入的增加量。这两种情况下的国民收入增量之差,就是利率上升引起的“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以下四个因素:
(1)支出乘数的大小;
(2)货币需求对产出变动的敏感程度;
(3)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
(4)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即投资的利率系数的大小。
在凯恩斯主义极端情况下,货币需求利率系数为无限大,而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等于零。因此,政府支出的挤出效应为零,财政政策效果极大。反之,在古典主义极端情况下,货币需求利率系数为零,而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极大。因此,挤出效应是完全的。
2. 狭义的货币供给与广义的货币供给
【答案】狭义的货币供给是指硬币、纸币和银行活期存款的总和,一般用M 1表示; 在狭义的货币供给基础上加上定期存款,则得到广义的货币供给,一般用M 2表示; 在M 2上再加上个人和企业所持有的政府债券等流动资产或货币近似物,便是意义更为广泛的货币供给M 3。
3. 交易理论
【答案】交易理论是强调货币作为交换媒介作用的货币需求理论。交易理论认为,货币是一种被支配资产,并强调人们持有货币而不是其他资产,是为了进行购买。交易理论最好地解释了为什么人们不持有储蓄账户或国库券这类优于货币的资产,反而要持有通货与支票账户这类狭义货币。
货币需求的交易理论采取了许多形式,这取决于如何把获得货币和进行交易的过程模型化。所有这些理论都假设,货币的成本是只能赚取低收益率,而收益是使交易更方便。人们通过权衡
这些成本与收益来决定持有多少货币。其中最著名的一个交易理论模型是鲍莫尔一托宾模型。
4.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答案】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即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就是人们预期通货膨胀率保持不变时,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其典型的特征是存在着通货膨胀与失业的替代关系。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方程为:
其中,π为预期通货膨胀率,整理得
期通货膨胀率时,失业率处于自然失业率状态。
e 。可见,当实际通货膨胀率等于预
二、论述题
5. 试阐述理性顶期学派经济学的主要思想及政策主张,并评价其经济思想对我国宏观调控有何启发?
【答案】(1)理性预期学派思想的核心便是人们对未来预期的绝对理性,其基本观点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根据过去价格变化的资料,在进入市场之前就对价格作出预期,这样,他们决策是有根据的,对经济变量作出的预期在长期中而言是最准确的、最切合经济理论和模型的。该学派的主要思想包括:
①界定经济当事人的理性预期,并应用于建立宏观经济模型。
②利用附加预期的劳动供给曲线说明国民收入的决定。
③货币的非预料到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的变动,但同时也形成经济周期。
④从微观经济基础上彻底否定凯恩斯主义理论的有效性。
⑤利用理性预期假说和自然率假说否定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
(2)理性预期学派的政策主张
①主张实行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反对国家干预经济,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理性预期学派坚持古典经济学的信条,认为过多的政府干预只能引起经济的混乱,为保持经济繁荣,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尽量减少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因为
,它始终是使各种生产资源得以合理配置和充分就业的有效机制。“市场比任何模型都聪明”理性
预期学派坚持认为,政府的作用只是为私人经济活动提供一个稳定的可以使人们充分了解的良好环境。卢卡斯认为,政府干顶越少,经济效率也就越高。
②主张政府制定并公布长期不变的原则,形成公众的稳定预期,同时政府还是要管理货币储备、政府开支、总的价格水平或通货膨胀率等,使之稳定在‘定水平上。政府的决策不能对一国经济的产量、就业和其他实际变量产生影响,但可以对一般物价水平等名义变量产生具有规划性的效果。因此,政府应该把最理想的一般物价水平作为唯一的政策日标。通过果断的政策措施制止通货膨胀,而不应该是同时解决通货膨胀和失业。卢卡斯认为,政府为了制止通货膨胀,应该制定并公布一些永久不变的政策,并一直坚持下去而不轻易变动,经济主体就会逐渐信赖这些政策,而不会因为政府政策的频繁干预而产生持续性的膨胀预期。一般物价水平就会趋于稳定,而
失业不会增加,生产不会下降,经济将不会出现急剧的变动。
③改善和刺激劳动供给,降低自然失业率。
(3)对我国宏观调控的启发
①应该充分考虑并正确引导微观主体的理性预期。公众的理性预期是不断提高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效果的一个前提条件。中央银行要提高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就要准确地公布通货膨胀指标和失业率,利用信息优势,通过舆论导向,准礁披露决策相关信息,加大宣传力度,及时引导经济主体的预期,让公众及时了解这种政策目标的变化,增强其信心。
②构建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理性预期学派揭示了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缺乏微观基础,以及违背理性人假定的根本性缺陷。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对社会主义宏观经济缺乏必要的微观分析基础。这个问题不解决,必然会影响宏观经济政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从而必然制约我国经济理论的发展。因此,可以在理论研究和制定政策时,批判地借鉴吸收理性预期学派的一些思想方法,积极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③政府的政策应具有长期性,以期提供一个稳定的经济环境。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原则上是为了使微观经济个体顺利地从事经济活动,充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从而稳定经济,促进经济增长。所以,政府的政策要想得到各种经济成员的积极配合,使各项经济政策取得预期的效果,
,取信于民,避免“朝令夕改”还必须“以民为本”。理性预期学派的政策思想以及我国以前的一
些经济教训都十分清楚的表明,经济稳定运行必须以全社会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稳定为基础,而行为稳定有赖于其预期的稳定,预期的稳定则与政府政策的稳定性、有效性及权威性密切相关。
6. 简述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在失业和通货膨胀关系问题上观点的主要差异。
【答案】经济学家对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始于1958年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对1861--1957年间英国的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动率(后被经济学家用通货膨胀率代之)之间的统计关系的研究。通过这项研究,菲利普斯发现,货币工资变动率(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着一种稳定的此消彼长的非线性反向变动关系,即失业率较低的时候,货币工资上涨较快; 在失业率较高的时候,货币工资上涨得较慢。然而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在失业和通货膨胀关系问题上的观点存在差异。
(1)凯恩斯主义关于失业和通货膨胀关系问题的观点
凯恩斯主义认为,失业是由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而通货膨胀则是在经济达到充分就业之后,由于总需求的过度增长而产生的,因此,失业和通货膨胀不可能同时发生:与失业相伴随的通货膨胀率应当为零; 而与通货膨胀率相伴随的失业率应当为零。
(2)货币主义关于失业和通货膨胀关系问题上观点
以弗里德曼和费尔普斯为代表的货币主义,以适应性预期和自然失业率为分析工具,部分地否定了菲利普斯曲线所描述的货币工资增长率或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相互替代的反向变动关系。
他们认为,只有在短期内,货币工资增长率或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才存在相互替代的反向变动关系; 而在长期内,这种反向变动的相互替代关系并不存在,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是互不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