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西南财经大学801经济学一之宏观经济学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

  摘要

一、判断分析题

1.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答案】F

【解析】银行经常保留的供支付存款提取用的一定金额货币,称为存款准备金,按照一个固定比例上交给中央银行的准备金称为法定存款准备金(R D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R 为存款准备金,D 为活期存款。( )

2. 凯恩斯主义认为劳动力市场并非完全竞争,工资是刚性的(短期内),劳动力市场不是经常处于允分就业状态,而是经常处于低于充分就业状态。( )

【答案】T

【解析】凯恩斯主义的基本假设为非市场出清和工资和价格刚性,在短期,由于工资刚性的存在,劳动力市场就业量和工资不会立即调整到出清状态,因此会导致失业的存在,即劳动力市场经常处于低于充分就业状态。

3. 假定某国为了把通货膨胀率从30%降低到5%,使得失业率从2%增加到了17%,且奥肯定

GDP 损失2个百分点,律表示失业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则该经济中降低通货膨胀的牺牲率为1.2。

( )

【答案】T

【解析】失业率增加了15%,根据奥肯定律,GDP 损失了2x15%=30%,通货膨胀率降低了25%,所以牺牲率为30%=25%=1.2。

4. 平均消费倾向递减是因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

【答案】F

【解析】平均消费,顷向的表达公式为

Y 的增力口而递减。

。即使边际消费倾向不变,平均消费倾向也会随着

二、简答题

5. 简述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答案】(1)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据经济情况和财政政策有关手段的特点,相机抉择,积极主动地变动财政的支出和税收,以稳定经济、实现充分就业的机动性财政政策。

(2)依照凯恩斯主义理论,当经济出现波动时,尽管各种自动稳定器一直在起作用,但作用时间较长,效果也不理想,因而需要政府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财政政策。政府执行财政政策是斟酌使用的,是逆经济风向行事的。当经济衰退时,应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即削减税收、降低税率、

增加支出或双管齐下来刺激总需求,使之接近充分就业水平,实现充分就业预算平衡。反之,当经济过热时,则应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来抑制总需求。这种交替使用的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被称为补偿性财政政策。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是功能财政思想的实施和贯彻,也就是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

(3)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在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运行效果不错,但之后出现的滞胀使它受到了怀疑。这说明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的作用同样具有局限性,因为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限制因素影响这种则政政策作用的发挥。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时滞。认识总需求的变化,变动财政政策以及乘数作用的发挥,都需要时间。

②不确定性。实行财政政策时,政府主要面临两个方面的不确定性:乘数大小难以准确地确定; 政府必须预测总需求水平通过财政政策作用达到预定目标究竟需要多少时间,而在这一时间内,总需求特别是投资可能发生戏剧性的变化,这就可能导致决策失误。

③外在的不可预测的随机因素的干扰,也可能导致财政政策达不到预期效果。

此外还存在政策的“挤出效应”问题。政府增加支出,会使利率提高,私人投资支出减少,即发生挤出效应。所以,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尽量使其效果接近预期目标。

6. 能否说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平均消费倾向也一定递减? 能否反过来说,平均消费倾向递减,边际消费倾向也一定递减?

【答案】在消费函数c=α+βy 中,边际消费倾向是β,平均消费倾向是,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如果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平均消费倾向一定递减,但是平均消费倾向递减,边际消费倾向不一定递减. 因为当收入y 增加时,边际消费倾向即使不变,平均消费倾向也会递减。

7. 在按什么规则调节经济的问题上,西方经济学家有哪些不同意见?

【答案】在按什么规则调节经济的问题上,西方经济学家存在不同意见。以货币政策为例,经济学家提出过如下几种不同的政策规则:

(1)稳定比率货币供应量增长的规则。这就是货币主义代表人物弗里德曼提出的所谓“单一规则”。他提出,在没有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按平均国民收入增长率加上人口增长率来规定并宣布一个长期不变的货币增长率,是货币政策唯一最好的选择,此外就不要再作其他政策调节。

(2)以名义GDP 为目标变量的政策规则。根据此规则,中央银行宣布一个名义GDP 的年增长率目标,若名义GDP 上升到此目标以上,就降低货币增长以抑制总需求。若低于此目标,就提高货币增长率以刺激总需求。

(3)以一定的名义通胀率为目标变量的政策规则。根据此规则,中央银行公开宣布一个较低的通货膨胀率,然后根据实际通胀率与此目标违胀率的偏离程度调整货币供给,即实际通胀率高于目标通胀率时就降低货币增长率以抑制总需求,反之则提高货币增长率以刺激总需求。

(4)以一定的真实利率(“真实”的联邦基金利率)作为操作变量的政策规则,即泰勒规则。泰勒认为,货币政策要能调节物价和经济增长,货币当局就应把调节真实的名义利率作为主要操

作方式。若实际通胀率和失业率偏离目标值时,就应当调整名义利率,以抑制通胀或降低失业率。

8. 费雪方程式与剑桥方程式的主要差异何在?

【答案】(1)费雪方程式与剑桥方程式简介

1911年,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欧文·费雪提出了交易方程式,也被称之为费雪方程式。费雪认为,假设M 为流通中的货币数量,V 为货币的流通速度,P 为价格总水平或价格指数,Y 为一国的实际国民收入,则有:Py=MV或。从这个方程看,P 的取值取决于M 、V 和y 这二个变量的相互作用。费雪分析,在这三个经济变量中,M 是一个由模型之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外生变量; V 由于制度性因素在短期内不变,因而可视为常数; 实际国民收入Y 取决于资源、技术条件,在充分就业的状态下,不可能发生大的变化。因此,P 的值特别取决于M 数量的变化。费雪虽然更多地注意了M 对P 的影响,但是反过来,从这一方程式中也能导出一定价格水平之下的名义货币需求量。也就是说,由于Py=MV,则。这说明,从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考察,全社会一定时期一定价格水平下的总交易量与所需要的名义货币量具有一定的比例关系,

这个比例是。

以马歇尔和庇古为代表的剑桥学派,在研究货币需求问题时,重视微观主体的行为。他们认为,处于经济体系中的个人对货币的需求,实质是选择以怎样的方式保持自己资产的问题。决定人们持有货币多少的,有个人的财富水平、名义收入、利率变动,以及持有货币可能拥有的便利等诸多因素。但是,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对每个人来说,名义货币需求与名义收入水平之间保持着一个较稳定的比例关系; 对整个经济体系来说,也是如此。因此有:M=kPy,式中,Y 表示实际总收入,P 表示价格水平,k 为经常持有的货币量,即货币需求总量和名义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M 为名义货币需求,该式就是有名的剑桥方程式。

(2)费雪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的主要差异

费雪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有相同的公式,而且它们所企图说明的内容也是相同的,即:货币数量与价格水平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因果数量关系,物价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货币数量的多少,二者成正向关系。实际上,两个方程式存在显著的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对货币需求分析的侧重点不同。费雪方程式强调的是货币的交易手段功能,而剑桥方程式侧重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功能。

②费雪方程式把货币需求和支出流量联系在一起,重视货币支出的数量和速度,而剑桥方程式则是从用货币形式拥有资产存量的角度考虑货币需求,重视这个存量占收入的比例。所以,对费雪方程式也有人称之为现金交易说,而剑桥方程式则被称为现金余额说。

③两个方程式所强调的货币需求决定因素有所不同。费雪方程式用货币数量的变动来解释价格,反过来,在交易商品量给定和价格水平给定时,也能在既定的货币流通速度下得出一定的货币需求结论。而剑桥方程式则是从微观进行分析的产物。出于种种经济考虑,人们对于拥有货币存在满足程度的问题; 拥有货币要付出代价,比如不能带来收益的特点,就是对拥有货币数量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