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海大学707,社会学概论(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不平等
【答案】社会不平等是指各阶级、阶层对相对稀缺的社会价值物在占有量、获取机会和满足需求的程度上存在着差异性。社会不平等是对垂直分化所产生的各阶级、各阶层之间关系的集中概括。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社会关系中最根本的就是人们社会活动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对社会不平等的考察,就是关注各种社会资源、生活机会在不同人群中分配方式的差异。考察社会不平等的第一对范畴是法律上的不平等与事实上的不平等,第二对范畴是稳定性不平等和暂时性不平等。
2. 群体贫困
【答案】群体贫困,是指在相同的制度安排下,在大约均质的空间区域或行政区划内,某些群体、家庭或个人,由十身体素质较差、文化程度不高、家庭劳动力少、生产资料不足、缺少社会关系等原因,而导致竞争生活资源的能力较差,从而陷于贫困状态。
3. 文化滞后(cultural lag )
【答案】文化滞后,是指美国社会学家奥格本在研究社会变迁时所提出的文化失调理论的一种社会现象。奥格本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要素,社会变迁是社会在一种发明打破旧均衡状态后做出调节以寻求新的均衡的过程。由于调节并不是迅即发生的,因此常常会产生文化失调现象。一般地说,文化中的物质部分首先变迁,其次是文化的精神部分,最后是文化中的风俗、习惯发生变迁,这种现象称为“文化滞后”,或称“文化堕距”,。
4. 贫困文化理论
【答案】贫困文化理论是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解释贫困现象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在社会中,穷人因为贫困而在居住等方面具有独特性,产生出一种脱离社会主流文化的贫困亚文化。贫困文化塑造着在贫困中长大的人的基本特点和人格,使得他们即使遇到摆脱贫困的机会也难以利用它走出贫困。
5. 社会调查研究
【答案】社会调查研究是运用科学的方法,系统、直接地收集有关社会现象的真实情况,并对所得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科学地阐明社会的状况及其变动规律的认识活动。
6. 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
【答案】参与观察是调查者亲身加入到调查对象所处的社会群体之中“成为”其一员,直接
参与该群体的活动,同时又保持着客观态度进行观察,以获得资料的方法。分为研究人员公开身份和不公开身份两种。非参与观察是调查员以旁观者的身份对调查对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二、简答题
7.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案】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并不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某一特定领域之中,而是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之中,存在于由各种相互联系所形成的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社会之中。
(1)社会学是一门对人类社会进行总体性综合研究的社会科学。具体说,社会学是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社会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探讨社会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2)人类社会也是一个系统。从社会学的视角看来,社会中的各个部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彼此的交互作用,互相联络在一起,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整个社会具有一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性质。从社会这个整体出发,进行系统的研究,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这正是社会学的任务。
(3)社会学体现了科学中的综合发展这一趋势。在19世纪,科学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分化,表现为分科越来越细,部门化或专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在这种分门别类的研究中,人们会越来越多地认识各种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要求从总体上把握研究的对象。
8. 社会行为是如何受到制约的?
【答案】社会行为会受到制约,社会通过组织控制手段、制度控制手段和文化控制手段对社会行为形成制约。
(1)组织控制手段。现代社会发达的分工体系,将社会个体置于各种社会有机联系之中,人们占据一定的社会地位,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与义务,分属于小同的社会组织。组织控制的具体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组织权威,另一种是组织规章。
(2)制度控制手段。“制度”是指具有普遍意义的、比较稳定的、有一定强制性的正式的社会规范体系。
(3)文化控制手段。文化中有一些人类共同遵从的准则和标准,这些准则和标准就是文化控制手段。文化控制手段有两个主要特征:
a. 非刚性:
b. 广泛性。
9. 简评吉登斯(Anthony Giddens )的双重解释学思想在其结构化理论中的意义。
【答案】(1)“双重解释学”的基本内涵“双重解释学”意味着社会科学的逻辑必然包含着两套意义框架:其一是由普通行动者构成的充满意义的社会世界,其二是由社会科学家创造出来的原语言。这两者在社会科学的实践中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科学家用于理解社会过程的概念和归纳能被作为行动者的常人所用,这些人能够改变社会的过程。“双重解释学”是吉登斯关于社会学原
理论问题的一种表述。吉登斯深刻地探讨了作为结构化理论前提的社会学原理论的核心问题,即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差异性,批判了社会学中从孔德到涂尔干等人形成的“自然主义”和“功能主义”倾向,在解决生活世界与社会科学专业性世界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科学的基本性质与任务等问题上,提出了“双重解释学”。以此为出发点,通过广泛的批判、借鉴其他社会学流派以及心理学、历史学、地理学等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形成了他的结构化理论。“双重解释学”划清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本质差异,指明了社会科学的实践内涵及与日常生活世界的紧密的互动关系。
(2)“双重解释学”对结构化理论的意义:吉登斯在《社会的构成》里将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等领域的成果融合起来,构建了一些具有一定解释力的概念,并在对社会学理论内部的各派理论进行大清理的基础上,形成了他的结构化理论,这一过程与他的“双重解释学”的思想是内在呼应的。在吉登斯看来,结构与能动的关系而非霍布斯的秩序问题才是社会学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①行动、行动者与反思性“行动”是一个包含经过意义认定的“举动”、动机激发和始终以一贯之的理性化这二者在内的流动过程,同时行动者的认识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行动的后果不是总能预见到的,所以会产生“意外性后果”。
②结构、结构化与结构二重性吉登斯对结构及相关的问题所作的分析是吸收了现代哲学中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以语言和言语的关系来分析结构与行动之间的关系是吉登斯对结构所作的分析的中心思想。在处理能动与结构的关系问题上,吉登斯用结构的二重性概念批判了功能主义与结构主义、解释学与现象学的错误之处。他认为,社会理论所要解决的,不是像功能主义与结构主义所认为的那样,社会结构如何决定了人们的行动,也不像现象学或解释学社会学那样,以为人们的各种各样有目的的行动本身如何构成了社会,而是行动是如何在日常的环境条件下被结构化的,同时行动的这种结构化特征又是如何由于行动本身的作用而被再生产出来的,这里体现的结构二重性原理,即是:结构一方面是人类行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人类行动的中介。而在这种社会实践之中,结构实现了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这就是所谓的结构化。因此,结构并不是对人的行动的一种制约,它更多地表现为某种使动性,可以看出,吉登斯是试图重新界定结构的概念,以“二元化”来代替“二元对立”。
③时间、空间与例行化和区域化吉登斯指出,以往的社会学理论中很少看到时空的重要性,他批评了“共时性”与“历时性”的区分,主张打破社会学、历史学与地理学之间的界限。他批判性地吸收了海德格尔的时间哲学与赫格斯特兰德的时间地理学,将行动者的互动与时空连接起来,形成了他另外两个分析性概念一一例行化和区域化。
④社会再生产与系统再生产社会整合和系统整合是吉登斯“结构化理论”所要给出的最终答案之一,即社会和系统的再生产是如何可能的? 而他的“结构化理论”的形成无非是他的“双重解释学”的具体运用,即用“敏感的”概念框架来解释社会世界,而不是寻找永不褪色的规则和定律。因此,从这一意义出发,笔者并未总结出所谓的“结构化理论”,遵照吉登斯的意图,总结出了它的分析工具一一一系列的概念框架,粗略地描述了它们在实际分析中的运用。总之,他的“结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