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802经济学二之政治经济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辨析题
1. 加强宏观经济调控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特定要求。
【答案】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1)宏观调控是指政府以满足人民需要和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为目标,综合运用经济的、计划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进行调节和控制。宏观调控的基本要求是,使宏观经济活动通过市场中介和微观经济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保持总供求的基本平衡,顺利实现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2)加强宏观经济调控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特定要求,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在于:
①实行宏观调控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需要。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单纯地依靠市场的自发调节而必须依靠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使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相符。
②实行宏观调控是保持社会经济总量平衡,实现按比例地进行资源配置的需要。一方面,社会主义经济下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总量失衡往往难以避免,并山此导致经济波动,因而需要政府从宏观上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控; 另一方面,也需要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以协调多元化、多层次的经济主体的利益关系。
③实行宏观调控是弥补市场调节不足的需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存在“市场失灵”,需要政府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其他调控手段规范和调节市场,并通过市场引导国民经济按照预定的宏观经济的日标运行。
2. 资本主义信用制度是促进资本集中的强有力杠杆。
【答案】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发展促进了资本集中。信用是指商品买卖中的延期付款和货币的借贷,特别是货币借贷对资本集中起了加速作用。起初,货币借贷把分散的货币资本吸引到个别或合伙资本家的手中,帮助个别资本实现资本积累。后来货币借贷发展成银行,成为促进资本集中社会机构。银行不仅能够通过信用贷款支持大资本,使其在竞争中加强吞并小资本的实力,还能够有效地帮助并促使分散的小资本联合起来组成规模较大的股份公司。
因此,资本主义信用制度是促进资本集中的强有力的杠杆。
二、简答题
3. 为什么说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
【答案】(1)含义
①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它表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
度,因而又称为剥削率。以m ´代表剩余价值率,则。
剩余价值率还可以用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率来表示。工人全部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劳动时间,称为必要劳动时间,这个时间中支出的劳动称为必要劳动; 另一部分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称为剩余劳动时间,这个时一间中支出的劳动称为剩余劳动。此时剩余的值率
②利润率:利润率又称“资本利润率”、“资金利润率”,是指剩余价值或利润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2)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是小同的范畴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二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主要体现在:
①两者表示的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揭示的是资本家与工人对新创价值占有的比率,而利润率是表示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
②一者在量上也不相同,由于全部预付总资本在量上总是大于可变资本,因此利润率总是低于剩余价值率。
③剩余价值率表明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可变资本,而利润率却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从而进一步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4. 简述新型工业化道路及其特点。
【答案】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指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化道路与传统的工业化道路相比,有如下特点:
(1)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标。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追求的工业化,不是只讲工业增加值,而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并实现这几方面的兼顾和统一。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标志和落脚点。
(2)新的物质技术基础。新型工业化必须建立在更先进的技术基础上。坚持以信息化带动下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要把信息产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将高新技术渗透到各个产业中去。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技术手段和重要标志。
(3)新的处理各种关系的思路。要从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不平衡、城乡简单劳动力大量富余、虚拟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且风险较大的国情出发,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这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特点和必须注意的问题。
(4)新的工业化战略。新的要求和新的技术基础,要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教育培育人才,使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可靠根基和支撑力。
5. 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的。后者的解体使前者的要素得到解放”?
【答案】这是马克思在考察资本主义制度形成时提出的论点,包含犷两层意思:一是指出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于封建社会内部; 二是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主义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1)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于封建制度内部
根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中世纪晚期西欧城市的兴起、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力的提高以及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使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逐渐解体,为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①封建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中一些条件较好的手工作坊的行东日益富裕起来,终于转化为最初的资本家; 而一些帮工和学徒则成为雇佣工人。与此同时,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而破产的行东,最终连同他们的帮工和学徒一起沦为雇佣工人。于是封建行会组织逐步瓦解。最初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是这样在小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商业资本的发展。而商业资本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而且还采取各种方法控制小商品生产者,最终使其完全丧失独立地位,实际上变成了雇佣工人; 而某些控制小商品生产者的商人即包买商,则变成了工业资本家。
②封建社会末期,货币地租代替了实物地租,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变为单纯的契约关系,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独立的小商品生产者。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两极分化急剧发展,大多数农民贫困破产,成为农村的无产者和半无产者; 少数人发财致富,成为农村的资产阶级一一富农。农村中最初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步产生。
(2)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产生代表了进步的生产关系,解放了生产力; 而代表腐朽生产关系的封建主义制度此时就竭力阻碍和限制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冲破封建主义制度的束缚。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主义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可以从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体现。
①资本原始积累。作为人类社会历史上生产方式的一次根本性变革,资本主义的产生不可避免地伴随着暴力以及广大劳动阶级的苦难。这种变革的序幕就是资本原始积累。
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使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另一方面使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
在资本原始积累的具体过程中,一方面建立起资本主义私有制以及雇佣劳动关系。资本家通过对直接生产者特别是农民进行剥夺,用剥夺的方法和残暴的手段建立了土地私有制,奠定了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制度的基础。另一方面货币财富在少数资本家手中积累并转变为资本。这一过程是通过殖民制度、国债、重税、保护关税制度、商业战争等暴力和非暴力方式完成的。
②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壮大。资本主义制度经过儿个世纪的发育和发展,到18世纪初期和中期逐渐壮大。一方面,以圈地运动和海外殖民为主要过程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逐步完成,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进一步奠定丁基础; 另一方面,欧美各国相继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新生的资产阶级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