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社会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主文化与亚文化

【答案】(1)主文化是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力式影响极大。

(2)亚文化是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亚文化的类别有:①民族亚文化:②职业亚文化:③越轨亚文化。

2. 中层理论

【答案】中层理论又称为中观理论。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最早对中层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释,他认为中层理论既不是具体研究中的操作性假设,也不是包罗一切的宏观巨型理论,而是针对某一方面社会现象或社会行为的分析框架,它由有限的几组假设或命题组成,并可通过逻辑推导产生可证实或证伪的具体的操作性假设。比如,教育与社会结构再生产理论、市场分配与再分配权力的理论等,就是中观理论。

3. 社会运行

【答案】社会运行是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社会运行大体上包括两个方面:①纵向运行,是社会的变迁与发展; ②横向运行,是指社会发展某一阶段上,社会诸要素、社会诸系统的交互作用。

4. 文化相对主义

【答案】文化相对主义是对文化模式评价的一种倾向,它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因为,如果从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所赖以生存的环境看,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们之间没有优劣之分。它的口号是:好的民德就是适合当时环境的民德。

5. 社会性别

【答案】社会针对具有不同生物性别的人所制定的、足以确定其身份与地位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表现的模式。其含义包括:社会性别不是从染色体性别开始,依次决定后面的各个层次; 各个层次之间并不必然应该统一; 社会性别不是一个固定的范畴,而是容易变化的,尤其是可以通过互动和冲突而变化。

6. 社会分化

【答案】社会分化是指社会系统的结构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地位发展为承担单一

功能的多种不同社会地位的过程。社会分化具有两个重要特征:功能专一化和地位多样化,后者直接反映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地位差别的扩大趋势。社会学正是从社会分化的兔度考察社会结构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的。

7. 集体行为

【答案】集体行为是指那些在某种社会因素刺激下,许多人脱离或违背社会制度和常规而共同做出的组织性、结构性和秩序性比较低的行为。它与“制度化行为”或“常规化行为”相对,而不是与“个体行为”相对。制度化行为是指接受稳定的、共同的角色期待指引的行为,又称常规行为。

8. 合作

【答案】合作是指社会互动中,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对互动各方都有某种益处的共同目标而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人们之所以需要合作,是因为仅靠某一方的单独行动往往无法实现这种利益或日标。从广义上说,人们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都必须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之上,没有合作就没有群体或社会可言。成功的合作应具备以下条件:①目标一致; ②对于如何达成目标能够取得基本共识; ③行为配合; ④要讲信用。

二、简答题

9. 在问卷设计中,问题措辞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对问题的语言表达和提高方式有哪些常用规则? 请简述之。

【答案】(1)问卷调查及设计:

①问卷调查,是采用一种预先设计好的结构化、标准化的问卷作为资料收集工具的一种调查方式。

②在问卷设计过程中,问卷的结构是以书面问答为主要形式的问题表格,用以收集有关人们的行为、态度和社会特征等方面的资料。一份完整的问卷包括封面信、指导语、问题与答案、编码以及结束语等主要内容。

(2)问题措辞的基本原则:

语言是问卷设计的基本材料,要设计出含义清楚、简明易懂的问题,必须注意问题的语言。问题措辞的基本原则是简短、明确、通俗、易懂。

(3)在问卷设计中,对问题的语言表达和提问方式有下列常用的规则:

①问题的语言要尽量简单。无论是设计问题还是设计答案,所用语言的第一标准应该是简单。要尽可能使用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的语言,而不要使用一些复杂的、抽象的概念以及专业术语。

②问题的陈述要尽可能简短。问题的陈述越长,就越容易产生含糊不清的地方,回答者的理解就越有可能不一致; 而问题越短小,产生这种含糊不清的可能性就越小。

③问题要避免带有双重(或多重)含义。双重(或多重)含义是指在一个问题中,同时询问了两件(或几件)事情,即在一句话中同时问犷两个(或几个)问题。

④问题不能带有倾向性。即问题的提法和语言不能使被调查者感到应该填什么,或者感到调查者希望他填什么。⑤不要用否定形式提问。在日常生活中,除了某些特殊情况外,人们往往习惯于肯定形式的提问,而不习惯于否定形式的提问。

⑥不要问回答者不知道的问题。如果向被调查者询问一个他们一无所知的问题,那么被调查者是无法回答的。

⑦不要直接询问敏感性问题。当问及某些个人隐私或人们对顶头上司的看法这样一些问题时,人们往往具有一种本能的自我防卫心理。因此,如果直接提问,则将会引起很高的拒答率。所以对这些问题最好采取某种间接询问的形式,井且语言要特别委婉。

10.马克思与韦伯对阶级概念分析的异同。

【答案】(1)马克思与韦伯对阶级概念的思想

①马克思的阶级思想

在马克思看来,“阶级”是从特定生产关系当中形成起来的那些具有共同利益的个人的集合,

,; 阶级关是“各个人所结成的、受他们的与另一阶级相对立的那种共同利益所制约的共同关系’

系首先就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关系,即对抗性的生产关系。阶级和阶级斗争都并非是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它只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上的产物,是在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种特定生产关系基础上形成起来的特殊社会关系。

②韦伯的阶级思想

韦伯对社会阶级作了更加细致、具体的分析。他的社会阶级分析包括阶级、地位团体和党派三个方面。韦伯的“阶级”指具有相同经济地位的人群; 党派,指能够保障领导者权力、维护其成员的理想与物质利益的联合体; 地位团体,指靠继承而享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

(2)两者之间的异同

①两者的相似性

他们都认为“阶级”是随着社会化大生产而产生的,和社会的经济生产有关,一相似的阶级在社会中有着种种的相似性,例如社会经济地位或者共同的利益。

②两者的差异性

在马克思看来“阶级”和“阶级关系”都是社会生产力的产物,那么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最终人类社会将会进入无产阶级时代,那时候“阶级”和“阶级关系”也就不复存在。

韦伯不承认未来的人类社会可以进化到一种完美、无冲突、和谐的境地,他认为那只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

11.简述社会交换论的五个基本命题。

【答案】霍曼斯构建了关于人类行为的一般命题系统,试图通过演绎进行解释,即通过般命题系统演绎出经验规则,解释人类行为。社会交换理论的基本命题包括:

(1)成功命题

个人的某种行为越是经常地得到相应的报酬,那么他就越有可能重复这一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