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幼儿园教师规训观的研究

关键词:幼儿教师,适宜,规训,不适宜行为

  摘要


规训,指教师对幼儿不适宜行为做出的适宜性回应。幼儿园教师的规训观即她们对规训的认识与看法,具体而言,包括对规训的目的与重要性、规训的目标行为、规训的手段与方法、规训效果的影响因素几个方面的认识与看法。
一方面,规训影响着幼儿社会性的不断完善和人格的健全发展;另一方面,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所必须的集体纪律和活动秩序的维持也应当通过规训来实现。而规训观则决定着幼儿教师能否适宜地实施规训。
在幼儿集体里面,幼儿的不适宜行为层出不穷,很多时候教师对之是疲于应对。若要通过适宜性的规训促进孩子的发展并维持纪律和秩序,她们就必须尽力去搞清楚所需要面对、回答和解决的一系列问题:幼儿哪些行为是不适宜的?这些行为为什么会产生?有什么样的危害?自己是怎样应对的?自己的做法是适宜的吗?应对有效果吗?哪些因素会影响到应对效果?是否有明确的期望目标? 以此来树立科学的规训观。
为了帮助幼儿教师适宜地实施规训,确定对她们的规训观进行系统的研究。试图解决这样几个问题:第一,幼儿教师是如何看待规训的? 第二,她们在对规训的认识上存在哪些问题?第三,影响其对规训的认识的因素有哪些?第四,如何改善幼儿教师的规训观?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通过访谈来了解幼儿教师对规训的认识。包括这几个方面:对规训的目的与重要性的认识;对规训的目标行为的认识;对规训的方法与手段的认识;对规训效果的影响因素的认识。对所获取材料的初步分析发现,她们的规训观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零散性与经验性、不平衡性、矛盾性。
通过对研究材料的进一步整理与分析,本研究澄清了幼儿教师规训观念上所存在的几个问题:忽视规训的目的性;忽视规训目标行为背后的原因探求;忽视对幼儿不适宜行为的预防;对幼儿缺乏了解,忽视幼儿的需要。
最后,结合前面的分析,在从主观和客观两个维度探讨了规训观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幼儿教师如何树立科学的规训观提出了合理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