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浙江大学人文学院707文史基础之古代汉语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解释加点或划线词

1.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

【答案】(1)体:肢。

(2)勤:劳。

(3)五谷:稻、黍、稷、麦、菽。

2. 行李之往来 .

【答案】外交使节。

3.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苏轼《赤壁赋》)

【答案】属:通“嘱”劝酒。

4.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韩愈《进学解》)

【答案】既:完,结束。

5. (晋灵公)犹不改,宣子骤谏。

【答案】骤:屡次,多次。

6. 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答案】毙:倒下去。

7. 制,岩邑也,虢叔死焉。 .

【答案】焉:指示代词兼介词,可以译为“在那里”

8. 犹不改。宣子骤谏。

【答案】骤:多次。

9.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汉书·李广传》)

【答案】夷:消灭。

10.我绝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己矣。 .

【答案】抢:突过。

二、名词解释

11.衍文

【答案】衍文是一种校勘学术语,又称“衍字”,简称“衍”。它是指因缮写、刻版、排版等错误而多出来的字或句子。批注者认为这些字在这里使得意思不通,应该是在刊行的过程中有失误或是有人故意加上去的。“四书”里有很多这样的地方。如“汉水以为池”,“水”为衍文。造成衍文的原因很多,如字形相似而衍,《汉书. 窦田灌韩传》:“窦婴、田蚡皆以外戚重,灌夫用一时决策而各名显。”王念孙指出,句中“名显”专指灌夫。不包括窦、田二人,前面不应有“各”字; 有的因涉及上下文而衍,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谋曰:‘称舍于墓’。”王氏以为,句中“曰”、“称”同义。

12.《經籍纂詁》

【答案】《經籍纂詁》是由清代阮元主编的一部专门收集唐代以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它在编排上用的是韵母排列法,按平水韵106韵编次被释的字; 以一韵为一卷,全书106卷,每字之下,罗列唐以前的各种古书注解对这个字的解释。这对我们阅读唐以前的古书很有帮助。

13.《词诠》

【答案】《词诠》是近人杨树达著的一部虚词词典。按语法词类来分析各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包括虚词的通常用法及特殊用法。体例是每解一个虚词,先注音,次辩明其词类,再说明其意义和用法,然后列举书证。结合词类具体指明古汉语中虚词的语法作用,是虚词研究的发展。本书共收字五百以上。通俗易懂。本书是按注音字母音序编排的,并附有《部首目录》。

三、分析题

14.请说明带下划线的虚词在句子中的意义或作用。

(1)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漢書•稣武傳》)

(2)項王曰:“赐之彘肩。”則舆之一生彘肩。(史記•項羽本紀)

(3)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左傅·僖公四年》)

(4)王曰:“善哉! 雖然,公輸盤為我為雲梯,必取宋。”(《墨子·公輸》)

(5)子豈識之? 然子病矣。(《左傳·成公二年》)

(6)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粼國也。(《孟子·梁惠王上》)

(7)曹操之眾遠来疲乏……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资治通鑒·漢紀五十七》)

【答案】(1)以:时间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的时候”。

(2)则:于是。连词,表顺承。

(3)以: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把”。

(4)然:虽然:虽然这样。转折连词。

(5)然:然:然而,但是。转折连词。

(6)於:于,介词。略等于现代的“比”,一般用于描写句。

(7)之:的:助词,表示修饰关系。

15.指出下列句子中特殊的语法现象。

(1)王召陈轸告之曰:“吾能听子言,子欲何之? ……。”对曰:“臣愿之楚。”

(2)四贵备而国不危者,未之有也。

(3)国老皆贺子文,子文饮之酒。

(4)张天下以为之笼,因江海以为罟,又何亡鱼失鸟之有乎?

(5)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

(6)狼,速去! 不然,将杖杀汝。

(7)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

【答案】(1)“子欲何之”中,“何之”是宾语前置。古代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需要放在动词后面。

(2)“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古代汉语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需要将其放在动词之前。

(3)双宾语句“子文饮之酒”意为“自问请他们喝酒”,“饮”既是动词的使动用法,接使动宾语“之”。又是一般动词,接直接宾语“酒”。

(4)“又何亡鱼失鸟之有乎”宾语“何”前置。古代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需要放在动词后面。

(5)“古人贵朝闻夕死”中的“贵”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为“以为……很重要”

(6)“将杖杀汝”中“杖”名词用作状语,意为“用木杖”。

(7)“馆于虞”中的“馆”名词用作动词,意为“住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