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华中师范教育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问题一发现教学
【答案】问题一发现教学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独立研究来发现、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其优点在于:从问题入手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进行独立研究需要学生自己去计划和探索,有助于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研究获得的知识,理解得更深,记得更牢; 便于因材施教。问题一发现教学的缺点是:不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主要通过自己探索获得知识,费时过多; 如果缺乏高水平教师指导,学生的独立性研究也容易产生盲目性,失去自觉主动性和积极性。
2. 学制
【答案】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亦称“学校系统”,它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学制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和关系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形成了不同的学校教育制度:按教育程度来划分,有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机构; 按教育类型划分,有普通教育、专业教育等教育机构; 按受教育的时间来划分,有全日制、半日制、业余教育等机构; 按主要教育手段和场所划分,有面授、函授、巡回、广播、电视等教育机构; 按教育对象的年龄划分,有学龄期教育、成人教育机构; 按主办单位划分,有国家办、地方办、企事业办和私人办的教育机构,组成了一个纵横交叉的学校教育网。学制是整个教育制度的主体,它的建立首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 学制的建立又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 学制的建立还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 并且要吸取原有学制中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
3. 校本课程
【答案】校本课程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具体而言,它是某一类学校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其实质是更多地关注个体学校和学生的差异性,能够使课程更加适应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与学生的生长环境较为密切,易于使学生接近,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知识,培养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简答题
4. 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表现如何?
【答案】教学过程是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特殊性在于,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是由教师领导未成熟的卞体通过学习知识间接认识世界。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的间接性。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已知的间接经验。并在教学中间接地去认识世界。 (2)认识的交往性。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学活动是发生在师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3)认识的教育性。教学过程中的认识追求与实现着学生的知、情、行、意的协调发展与完善人格的养成。
(4)有领导的认识。学生的个体认识始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
5. 何为非正式群体
【答案】非正式群体是相对于学校班委会、团小组等一类正式群体而言的,指在无正式规定下学生自发自然而形成的群体,也称自然群体。由于非正式群体对学生个体的成长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如何对待学生非正式群体就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容忽视的问题。引导非正式群体必须区别不同情况,对于其中绝大多数具有亲集体倾向的非正式群体,小仅允许存在,还要视为班集体结构中小可缺少的一部分,予以支持和保护,但要防止发展成为那种功利的、庸俗的“义气”关系,注意协调它和班集体及其它非正式群体的关系,避免其特殊化,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鼓励他们提高自身素质,为实现集体目标多作贡献。对偏离集体目标的非正式群体则要在了解其首领及J 清感基础等情况后,审慎地做好引导工作,改善其与班集体和他人的关系。
6. 体育锻炼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答案】体育锻炼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遵循增强体质的生理规律和心理活动规律。其基本原则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提高认识,自觉锻炼
提高认识,指锻炼者必须提高对体育锻炼重要意义的认识和体育健身的意识。自觉锻炼,指进行体育锻炼要出自锻炼者内在的需要和自觉行动,亦称自觉积极性原则。自觉来自对体育价值有正确的认识和发自内心的需要。在不断深化认识体育价值的过程中,提高直接参与体育健身的意识,激发锻炼身体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由“要人锻炼”转化为“我要锻炼”。才能克服自身的惰性,排除各种不利因素的干扰,培养对某项体育活动的兴趣,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此外,定期检测锻炼效果,获得信息反馈,经常了解自己锻炼的结果和进步,增强自信心,有助于提高和巩固锻炼身体的自觉性、积极性。
(2)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循序渐进的原则,是指要遵循人体发展和适应环境的生理规律。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活动功能,有一个逐步适应,逐步提高的过程。锻炼身体的运动量要由小到大,运动的持续时间、距离、次数、速度、频度和强度等要逐渐增加,锻炼的内容和方法也要由易到难,从简到繁,逐步提高。
(3)适量负荷、因人而异
适量负荷,指体育锻炼要承受适宜的生理负荷。因为锻炼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刺激的强度,运动量太小、对机体的影响轻微,不足以引起人体生理功能的变化,锻炼效果不佳。运动量过大,反而有损身体健康,容易引起运动性疾病。
(4)全面发展,讲求实效
全面发展是要求体育锻炼必须追求身心全面协调发展,使身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运动能力、各种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塑造健美的体形体态。锻炼身体要讲求实效,不追求运动的外部形式,每个人从自己身体的实际或职业需要出发,选择一些锻炼效果大、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为主,辅以其他运动项目或各种辅助练习,使身体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5)因地制宜,讲究卫生因地制宜,指体育锻炼应根据不同地区和环境条件来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安排锻炼身体的手段和力一法。各个地区、学校之间,甚至同一学校的各系之间,可供体育锻炼的场地、器材设备等条件都会有所差异。如我国高等学校学生人数较多,供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场地、器材设备普遍不足,更要利用各种可以利用的场地,开展形式多样,简单易行的各种体育活动,以活跃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增强体质与讲究卫生密切相关,体育锻炼要与运动卫生、环境卫生和饮食卫生结合起来,才能达到促进健康、增强体质的效果。讲究卫生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加强医务监督,定期检测身体状况,按合理的运动处方进行锻炼; ②遵守生活作息制度,运动与休息交替间隔必须合理安排,要注意劳逸结合、防止过度疲劳; ③注意饮食卫生,合理补充营养,以促进运动后体力迅速恢复; ④注意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
7. 简述课程目标确立的依据。
【答案】课程目标是有关某门教学科目或某项教学活动所要完成的任务的指标体系。一般而言,课程目标可以包括技能、知识、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课程目标确立的依据主要有:
(1)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一种手段,只有在明确提出教育的总目的和培养目标后,课程目标才可能清晰化,才可能对整个课程的制定和实施起到应有的作用。
(2)学生因素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年龄特征,课程目标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而制定。
(3)学科发展
同一门课程在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学校中的目标是不同的。例如数学课程,在小学和中学,在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其课程目标都应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规定。
(4)社会要求
社会对不同课程要实现的功能有不同的要求,课程目标的确立也应考虑到社会要求。
(5)课程特点
课程可以分为宏观课程和微观课程。宏观课程又可分为普通课程、职业课程和专业课程,这些课程的目标应该不同。普通课程的目标一般以认知类目标为主,职业类课程则应以实践类目标为主,专业类课程则兼有两类目标。微观课程如语言一文化类课程、哲学一政治类课程和道德伦理类课程、以及艺术一体育类课程等都有其不同的特点,课程目标也应根据其特点来确立。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