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扬州大学文学院620中国古代文学史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宝卷

【答案】宝卷是中国民间讲宗教教义的说唱脚本,由唐代寺院中的“俗讲”演变而来,至明代才有宝卷之名,它是采用说唱结合的违俗文学体裁宣传宗教教义法规的一种说唱形式文学。作者大都是出家的僧尼,内容有佛经故事、劝事文、神道故事和民间故事,以佛经故事最多,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今存《香山宝卷》,一般认为是宋普明和尚所作。明清以来,取材民间故事的宝卷日渐流行。最为后世所知的有《梁山伯宝卷》等200余种。形式上以七言和十言韵文为主,间以散文。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明快,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2. 王孟韦柳

【答案】“王孟韦柳”是盛唐诗人王维、孟浩然和中唐诗人韦应物、柳宗元的合称。为唐代继承陶渊明田园诗而发展成独特的唐代山水田园诗歌流派的代表。这四人的遭遇、诗风并非完全相同,但在山水田园诗歌创作上,都有较高的独特成就,并且在艺术风格上有某种相同或相近之处。干维是朝廷清贵,晚年山居消闲,诗的题材较广,有清新典雅、意境优美等多种风格; 孟浩然是济世之心不遂,退而隐遁,集中地写山水田园诗,其语言朴实,感情真挚; 韦应物做地力一官吏,比较关心民生,既有涉及社会方面的诗,也有写闲适境界的诗; 柳宗元参加政治革新集团失败,长期被贬滴,其诗主要抒发愤激不平之情,也有一部分山水诗。

3. 方回

【答案】方回是元代诗人,字万里,号虚谷,歙县(今属安徽)人,著有《桐江集》《桐江续集》《瀛奎律髓》等。其诗专主江西,为“江西诗派”之殿军。所著《瀛奎律髓》,选唐宋以来律诗加以评论,“于情景虚实之间,三致意焉。而尤以山谷、后山、简斋为标准”。宗唐者多加以非笑,而学律诗者多以其书有路可寻,故传刻甚多。

4. 江湖诗派

【答案】江湖诗派是南宋末年的一个诗歌流派,因陈起刊刻的《江湖集》而得名。《江湖集》中所录诗人大部分或为布衣,或为下层官吏,身分卑微,标榜江湖习气。江湖诗人时时抒发欣羡隐逸、鄙弃仕途的情绪,也经常指斥时弊,讥讽朝政,表达不与当朝者为伍的意愿。从总体上看,江湖诗派的风格倾向是不满江西诗风而仿效“四灵”,学习晚唐,但取径比“四灵”更宽阔一些,

这基本上代表着南宋后期诗坛的风尚。其中成就较著的是戴复古和刘克庄。

5. 三家诗

【答案】三家诗是“鲁诗”“韩诗”“齐诗”的合称。三家诗在汉代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鲁诗源于申培,齐诗源于辕固生,韩诗源于韩婴。齐诗多荒诞,鲁诗多保守。魏时齐诗己亡佚。鲁诗至西晋亦亡,韩诗亡于南宋,现仅有《外传》。三家诗都相当繁琐,解经一字,洋洋千言,也都使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成,所以这三家诗又称为“今文学派”“今文经学”。今文经学,是经学中研究今文经籍的一个流派。

6. 七宝楼台

【答案】七宝楼台是南宋词论家张炎对吴文英词的比喻。张炎《词源》卷下称:“吴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意谓语言魅力,结构离奇,而意思不相连属。数百年来,或言晦昧,或言组钉,多数人对吴文英的词不理解,总未能说清吴文英词的好处。吴文英词的突变性章法结构是具有超前性的,类似于现代意识流手法。因此,古人对吴文英的指责是可以理解的,而吴文英在章法结构上贡献也是值得称赞的。

二、简答题

7. 结合具体作品,谈谈鲍照诗歌的艺术表现特征。

【答案】鲍照诗歌的艺术成就,在南朝诗人中可谓最高。鲍照诗歌的艺术风格主要表现为俊逸豪放,奇矫凌厉,但在当时却被目为“险俗”或“险急”。鲍照诗歌的艺术表现特征为以下几点:

(1)抒情浓烈,气势流畅

从诗歌的思想内容与情调来看,鲍照以寒士的身份抒发了贫寒之士的强烈呼声,表现为昂扬激越之情、慷慨小平之气和难以抑制的怨愤。他描写边塞战争、征夫戍卒以及游子、思妇和弃妇的生活,反映普通百姓及小幸家庭的悲哀,同情百姓的疾苦,揭露统治者横征暴敛和官僚政治的腐朽等,都是很有特色的。

(2)诸体兼备,善于创新

从诗歌的艺术形式、表现技巧以及风格特征等方面来看,鲍照的诗歌尤其是乐府诗,多得益于汉魏乐府和南朝民歌的艺术经验。鲍照现存的二百首诗中乐府占八十多首,其中有三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有的是学习汉魏乐府,有的是学习南朝民歌。学习民歌,在当时曾被文坛盟主颜延之等人轻视,鲍诗也被视为“俗”。

(3)俊逸豪放,奇矫凌厉

鲍照在这些俗体调的诗中,又以跳荡雄肆、酣畅淋漓的笔力,“慷慨任气,磊落使才”,尽情发泄孤寒之士慷慨不平的激愤之情。他的诗以凌厉之势和“发唱’凉挺”的独特魅力,不仅在当时标举独出,征服了同时代的许多读者和诗人,而且也深得后代诗人与诗论家的赞许。鲍照诗歌俊逸豪放、奇矫凌厉的艺术风格在中国诗史上有着突出地位。

鲍照创作以诗为主,表现了他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

报国无门的愤慈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少部分诗描写了边塞战争和征戍生活,成为唐代边塞诗的萌芽。艺术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直接继承了建安传统,对后世李白、岑参、高适、杜甫有较大影响。

8. 苏轼、黄庭坚诗歌对比。

【答案】在苏轼周围的作家群中,黄庭坚的诗歌成就最为突出,他最终与苏轼齐名,二人并称“苏黄”。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其诗清新豪健,充满对社会的干预和对人生的思考,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刚柔相济的风格,是宋诗最高成就的代表。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其诗讲究修辞造句,总体风格特征是生新瘦硬,提倡“无一字无来处”“点铁成金”和“脱胎换骨”,开创了江西诗派。苏轼与黄庭坚诗歌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为:

(1)推崇的对象不同

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

(2)诗歌风格不同

苏轼对诗歌风格主张兼收并蓄,体现出刚柔相济的艺术风格,形成“清远雄丽”的诗歌风格。苏轼虽然在创造宋诗生新面貌的过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基本上避免了宋诗尖新生硬和枯燥乏味这两个主要缺点,所以苏轼在总体成就上实现了对同时代诗人的超越,成为北宋诗坛上第一大家。黄庭坚的律诗有音律的特殊美,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人们把这种“峭刻生新”“深折透辟”“老辣硬涩”的诗风称为“黄庭坚体”。

(3)诗歌成就不同

①北宋诗坛上第一大家的苏轼

以“元祐”诗坛为代表的北宋后期是宋诗的鼎盛时期,而就创作成就而论,苏轼无疑是当时的第一大家。在题材的广泛、形式的多样和情思内蕴的深厚这几个维度上,苏轼都是出类拔萃的。在诗歌内容上表现为对社会的干预和对人生的思考,儒、道、释的人生哲学有机的融合在苏轼身上,体现在他的诗歌中。同时他对艺术技巧的娴熟运用和超越,造就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天才人物。有必达之隐而无难显之情的表现能力,显示出驾驭题材的非凡能力。

②自成一家的黄庭坚

黄庭坚的诗歌有其特殊的句法,善造拗句。在句子结构上,把主语、谓语、宾语的次序颠倒,或删去一些句子成份,或把两个意思紧缩在一句中,以使句意曲折,文气跌宕。黄诗很重视炼字,“置一字如关门之键”,五言诗句的第三字,七言诗句的第五字,更要求工稳新警。重视律诗中对偶句的锤炼。黄诗的对句,自然生动,有些乍看起来像是散文的句子,毫不似对偶,但认真体味之,则觉字字工切,别有韵味。

9. 简析《儒林外史》的叙事艺术。

【答案】《儒林外史》是有着思想家气质的文化小说,是有着高雅品位的艺术精品。无论是人物塑造还是叙事艺术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儒林外史》的人物塑造和叙事艺术主要表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