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语言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838专业综合一(含金融学和数据库原理)之金融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信用
【答案】信用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让渡。偿还性和付息性是其基本特征。 信用的最基本的职能是动员闲置资金并加以再分配,第二个职能是提供流通于段和支付手段。信用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环节中的一个范畴,信用分配是建立在社会总资金运动中企业初次分配和财政二次分配基础上的第三次分配。信用是一种动员暂时闲置资金的行为,在这种借贷行为中,所有权没有发生变化,资金的使用权发生了转让,从而使各主体可支配的资金规模发生了变化,因此,信用没有自己独立的资金可分配领域,而是与企业初次分配和财政二次分配重叠,是建立在前两次分配基础之上的第三次资金分配。
在现代银行制度下,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主要通过中央银行发放再贷款、办理再贴现和公开市场业务实现; 货币供应量的收缩则做相反操作。流通中的现金属中央银行的负债,通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向中央银行提款获得增加。因此,无论是从中央银行层面,还是从商业银行层面来讲,信用活动本身都包含着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创造货币的职能主要是指中央银行增发货币的信用行为。
2. 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
【答案】存款利率是指客户在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所取得的利息与存款额的比率。存款利率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存款者的利息收益和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融资成本,对银行集中社会资金的数量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说,存款利率越高,存款者的利息收入越多,银行的融资成本越大,银行集中的社会资金数量越多。存款利率随存款种类和档次而变化。
贷款利率是指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所收取的利息与贷款本金的比率。贷款利率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剩余价值在企业和银行之间的分配比例,因而影响着借贷双方的经济利益。贷款利率越高,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利息收入越多,借款企业留利越少。贷款利率也因贷款种类和期限不同而变化。
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有着密切关系。存贷利差直接决定着金融部门的经营状况; 存款利率高低直接影响银行集中社会资金的规模,进而对借贷资金的供求状况和贷款利率产生影响,贷款利率高低直接影响贷款规模,因此,保持合理的存、贷款利率对实现信贷收支平衡和调节货币流通有重要作用。
3. 信用配额
【答案】信用配额是政府货币政策工具的一种,属于直接信用控制。它是指中央银行根据金
融市场状况及客观经济需要,以行政命令的形式,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分别对各个商业银行的信用规模加以分配,限制其最高数量。在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资金供给相对于需求极为不足,所以这种方法被广泛使用。
4. 主动平衡与被动平衡(Initiative Equilibriumand Passive Equilibrium)
【答案】主动平衡是指通过自主性交易来实现收支相抵的国际收支平衡。这时经常项目、长期资本与金融项目及短期私人资本流动项目收支相抵而无需通过官方储备等项目实现其平衡,即无需调节性交易来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只有通过自主性交易收支相抵而产生的平衡,才是真正的国际收支平衡。从这个意义上讲,主动平衡代表了真正的国际收支平衡。被动平衡是指通过弥补自主性交易差额来维持国际收支平衡。这种平衡是通过调节性交易来实现的。例如,一国的进口商取得出口商或外国银行延期付款的权利,逆差国得到顺差国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金融组织的短期资金融通,或动用黄金、外汇储备等,仍可达到国际收支平衡。通过调节性交易维持的国际收支平衡不是真正的平衡,仅为形式上的平衡。
5. 信用交易
【答案】信用交易是证券流通市场的一种交易方式。购买证券者先付证券价款一部分,或称保证金,其余部分由经纪人垫付。由于这种交易是取得了经纪人信用购买的,所以称为信用交易。这种交易方式在美国被称作“垫头”交易。当购买证券者想购买一定数额的某种股票而无足够的货币资本时就往往采用这种办法。由于信用交易下证券购买者仅支付部分证券价款,大部分价款是由经纪人垫款购买的,因此购买证券者在归还垫救之前,这种交易的证券抵押权归经纪人。经纪人可以用这些有价证券作抵押从银行取得贷款,作为其垫款的资金来源。证券购买者在这种情况下不但要支付给经纪人代买证券的佣金,而且要支付经纪人垫款的利息,垫款利息高于经纪人向银行贷款利息的差额为经纪人的收益。当购买者不能偿还贷款时,经纪人有权出卖这些证券。
二、简答题
6. 简述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及其关系。
【答案】(1)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上有三个基本经营原则,即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 ①盈利性,是商业银行的基本方针,是银行从事各种活动的动因。充足的盈利可以扩充银行资本、扩大经营、增强银行信誉以及提高银行的竞争实力。如果银行无法盈利,投资者将丧失信心,银行的信誉将下降,可能引发银行的信用危机,导致客户挤兑,危及银行的生存。银行的盈利是放款利息收入、投资收入以及各种服务收入,扣除付给存款人的利息、银行自身的运营成本和费用所得的差额。
②安全性,是指银行的资产、收入、信誉以及所有经营生存发展条件免遭损失的可靠性程度。银行的特点在于极其依赖于从外部借入资金经营,因此安全性对于银行非常重要。它既体现在全部资产负债的总体经营上,也体现在每项个别业务上。安全性不仅关系到银行的盈利,而且关系到银行的存亡。银行倒闭往往不是因为盈利不足,而是因为其安全性遭到破坏。
③流动性,是指一种在不损失价值情况下的变现能力,一种足以应付各种支付的、充分的资金可用能力。银行的流动性体现在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其中资产的流动性指银行持有的资产能够随时得以偿付或在不贬值的条件下确有销路; 负债的流动性指银行能够轻易地以较低成本随时获得所需要的资金。
(2)三者之间的关系: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之间是既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的。
①盈利性和后二性呈反向变动,流动性强、安全性好,盈利率一般较低; 盈利性较高的资产,往往流动性较差、风险较大。
②盈利性和后二性也存在统一性,一是在某个范围内,三性可以达到某种可被接受的程度。在保本和资产较小可能损失的区间之内,三性可以都令人满意。二是在一定条件下,盈利性和后二性可以同向变化。例如,得到政府担保或可靠保险的项目,盈利性和安全性都很高; 对于行政干预要求支持,但经营管理水平又很低的企业贷款,其盈利性和后二性都很低。
③安全性和流动性通常是统一的,安全性越高,流动性越大。不过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也会有反向变动的可能。例如,由政府担保的长期贷款,虽然安全性较高,但流动性不足。
对于三性的矛盾和统一,银行经营的总原则就是谋求三性的尽可能合理的搭配协调。三性的相对地位是:盈利性为银行的目标,安全性是一种前提要求,而流动性是银行的操作性或工具性的要求。银行经营的总原则,就是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通过灵活调整流动性来致力于提高盈利性。
7. 阐明马克思关于流通中货币量的理论。
【答案】首先,马克思是以完全的金币流通为假设条件。他的论证是:(1)商品价格取决于商品的价值和黄金的价值,而价值取决于生产过程,所以商品是带着价格进入流通的; (2)商品价格有多大,就需要有多少黄金来实现它; (3)商品与货币交换后,商品退出流通,黄金却留在流通之中可以使另外的商品得以出售,从而一定数量的黄金,流通几次,就可使相应倍数价格的商品出售。因此,有:
公式表明:货币量取决于价格的水平、进入流通的商品数量和货币的流通速度这三个因素。 马克思在分析这个问题时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假设,即在该经济中存在着一个数量足够大的黄金贮藏:流通中需要较多的黄金,黄金从贮藏中流出; 流通中有一些黄金不需要了,多余的黄金退出流通,转化为贮藏。也正是由于假设存在有这样一个调节器,所以流通需要多少货币,就有多少货币存在于流通之中。但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并不一定必然存在这样的假设条件。
其次,马克思进而分析了纸币流通条件下货币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他指出,纸币是由金属货币衍生来的。纸币所以能流通,是由于国家的强力支持。同时,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只有流通,才能作为金币的代表。如果说,流通中可以吸收的金量是客观决定的,那么流通中无论有多少纸币也只能代表客观所要求的金量。也就是说,纸币流通规律与金币流通规律不同:在金币流通条件下,流通所需要的货币数量是由商品价格总额决定的; 而在纸币为惟一流通手段的条件下,商品价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