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840中外设计史之中国工艺美术史考研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锦上添花”锦

【答案】新疆阿斯塔那曾发现一件晕提花锦裙,用黄、白、绿、粉红、茶褐五色经线织成,还在彩条上用细纬线织出金黄色的蒂形小团花,被称为“锦上添花”锦,这是一件精美的作品。

2. 斗彩

【答案】在胎上先用“苏泥勃青”青花釉料画出部分花纹,又在釉上与之相适应的加以彩绘,使青花和彩绘形成变化统一的装饰效果。上下斗合,构成全体,称为“斗彩”。

3. 忍冬纹

【答案】称卷草。六朝流行的一种植物纹。有人认为它是忍冬花(即金银花)的枝叶变化,也有人认为是莲叶的演变。六朝的忍冬纹比较清瘦和程式化,一般分为三个叶片和一个叶片相对排列。但变化也是多种多样,有单叶、双叶; 有两叶顺向、两叶相背。这种纹样有人认为出自近代,其实我国汉代铜镜边饰称为卷云纹的,就是这种卷草纹的前身。到唐代则演变为繁复的卷草,近代也称为香草。

4. 原始瓷器

【答案】原始瓷器是瓷器的萌芽,在许多商代文化遗址出土了原始青瓷器物和残片。这些器物都是以高岭土或瓷土为原料,烧成温度一般达到摄氏1100℃以上,器表施有薄釉,釉色青绿带褐黄,吸水率比陶器低,胎质比陶器更坚固。原始瓷器是商周制陶工艺的一大发明,也是中国制陶业的转折点,在中国陶瓷工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5. 窦师纶

【答案】初唐著名丝绸纹样设计家。设计的瑞锦、宫绞“章彩奇丽”,常以对鸡、斗羊、翔凤、游麟为题材,图案多取对称形式。因窦爵封陵阳公,故他设计的图案被称为“陵阳公样”。

6. 缂丝

【答案】又叫“克丝”或“刻丝”,制作方法是“通经断纬”,先挂好经线,然后将许多不同颜色的纬线根据图样用小梭子缀织上去,交接处留空,似有雕镂的痕迹,花纹两面相同,极其精巧,但费工费时。

7. 越窑

【答案】窑址在浙江绍兴、宁波一带,是东汉至北宋的重要窑场。主要烧造青瓷,鼎盛于晚

唐至北宋初。釉面追求玉的质感,器物常带各类装饰。作品被《茶经》形容为“类冰”、“类玉”。

8. 釉陶

【答案】釉陶是指低温铅釉表面有釉的陶器,胎质教坚硬,胎作灰白色,表面有一层灰白或青黄色的透明釉,火候高达千度左右,叩之有金石声,不易吸水,接近瓷器,因此也称原始瓷器。东汉是釉陶最发达的时期,釉陶器的种类有壶、樽、罐、洗、博山炉、瓶等,还有坞壁建筑模型和俑人、猴、鸭、狗、鸡等陶塑; 此外,新出现了黑色釉。

9. 觑

【答案】觑是一种烹饪器物。全器分两个组成部分,上部为甑,是用以盛食物的; 下部如鬲,是用以煮水的。妇好三联觑,是在商代妇好墓发现的一件炊煮器。

10.古彩

【答案】古彩又称硬彩,是康熙时期的重要品种。它是继承明代五彩的传统技法而发展的彩绘。笔力健劲,多用单线平涂,色彩浓艳。与明代五彩相比,则有深浅层次之分。

二、简答题

11.唐代工艺美术发展的总特点。

【答案】(1)人的意识的解放。

(2)装饰的生活情趣化。

(3)多种装饰技法的应用。

(4)唐代的装饰纹样,早期秀美、工整,受传统图案的影响。中期富丽、丰满。晚期则较洗练、简朴,失去了初唐的清秀和盛唐的富丽的特色。

(5)唐代工艺美术的艺术风格,具有博大清新、华丽丰满的特点,可用“满”字形容; 由于其富于情趣化,所以也可用“情”字来形容。

12.简述彩绘陶与彩陶的区别。

【答案】(1)彩绘陶:在烧成的陶坯上画花,因而花纹容易脱落。主要作为明器使用。

(2)彩陶:在陶胎上画花后,再进行烧制,花纹不易脱落。是主要的生活材质。

13.简述未来工艺美术的发展方向。

【答案】(1)工艺美术既要具有民族风格,又要具有时一代特色。科学的进步,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为工艺美术创作开拓了新的领域。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新成果,创造出简洁、大方、明快、健康的新的工艺美,是新时代赋子的历史使命。

(2)工艺美术既要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也要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党提出了“日用品美术化,工艺品实用化”的发展方向。现在,广大工艺美术工作者按照“适用、经济、美观”的设计原则,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引下,取得了十分可喜的创作成果。

14.简述陶和瓷的主要区别(和关系)。

【答案】(1)原料不同。陶器用粘土;瓷器用瓷土。

(2)烧窑火候温度不同。陶器较低,约800度左右; 瓷器较高,约1200度左右。

(3)物理特性不同。陶器质地松脆,有微孔; 瓷器质地致密、坚实、不漏水,敲击有金属声。

(4)关系:由此可知:陶和瓷是一种工艺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瓷是陶的生产的高级阶段,是由陶的发展演变而来。虽然出现了瓷,仍然保留着陶,形成了陶和瓷的各自发展的两个支流。

15.简述青铜器的优点。

【答案】青铜在金属的物理和化学性能上,它的优点较多:

(1)熔点比较低。金属工艺的最先制作方法是锻打,叫做冷锻法。之后用熔铸法。

(2)硬度可以增高,可以根据器皿或用具的需要,铸造出各种不同硬度的青铜器。

(3)在熔铸时由于铜液的膨胀性加大,可以减少气孔,得到清晰的花纹。

16.简述粉彩和五彩的区别。

【答案】(1)粉彩用渲染的表现方法,使颜色由深到浅,产生浓淡明暗。五彩则多用单线平涂。

(2)粉彩用油料调色,五彩则用胶水着色。

(3)粉彩烧制温度为700℃左右,五彩则为800℃左右。

(4)粉彩有温润匀静的美,五彩则有清新透彻的美。前者调和,后者挺拔,故有软硬之别。

(5)粉彩是用“玻璃白”涂底。五彩则不用打底。

17.中国青花瓷的起源与发展。

【答案】青花是呈白地蓝花效果的釉下彩绘瓷,运用氧化钻料作呈色剂在坯体上绘画装饰图案,再罩以透明釉入窑高温烧成。釉下彩绘和运用钻料,是它的两个基本工艺要素。青花瓷器的烧制成功,是中国制瓷史上划时代的事件。

关于青花的起源,有人认为是与宋代,因为迄今所见最早的青花瓷是在对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的金沙塔基进行发掘时发现的青花瓷片。但其它所见实物不多,因此青花开始流行可能是在元代中期以后,总之,元代后期青花瓷已达到成熟阶段。绘花用毛笔作画,随心所欲,取材较广,因此青花的装饰内容极为丰富。

至明代,青花瓷己成为陶瓷重镇景德镇瓷器生产的主流。它的产量大、品种多、艺术性强。由于明代青花瓷在前后不同的时期所用的彩绘原料有别,显示出各种不同的风格特性。

明初永乐、宣德时期,大件器物居多,装饰注重大效果而不拘泥于细节,图案简朴,青料是进日的苏麻离青,深蓝浓艳,总体风格为浑厚而凝重。

明中期成化年间,青料用江西产的平等青色,使得青花呈清亮爽目的淡蓝色,纹饰一改早期的洒脱豪放而渐趋工细、规矩,形成了淡雅、柔和的风格。明末的嘉靖时期,烧制出巨型瓷器,用色采用几经淘洗的回青料,色彩艳丽,纹饰繁缉重复堆砌,出现奢华臃肿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