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浙江农林大学61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商品
【答案】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1)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任何有用物品都具有使用价值,但只有这种有用物品是劳动产品并作为商品时,它才具有价值。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3)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泣沐寸立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一者不可兼得。
嘎乏充一性,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2. 联系
【答案】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
(1)联系具有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卞观臆想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
(2)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
①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②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③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联系具有多样性。
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3. 资本
【答案】资本是指用于生产的基本生产要素,即资金、厂房、设备、材料等物质资源。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具有不同的形式。主要表现在:
(1)按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2)按资本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可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3)按资本所处的领域不同,可分为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和银行资本等。
4. 量
【答案】量是指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
二、简答题
5. 收集历史的和现实的事实说明,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
【答案】(1)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危机是周期性地重演的,危机与危机之间的间隔表现了一定的规律性。自1825年英国第一次发生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以来,随后发生危机的年份是1836年、1847年、1857年、1866年、1873年、1882年、1890年和1900年。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以及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时期,差不多每隔十年左右就要发生一次这样的经济危机。进入20世纪,在1900年危机之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又发生了1907年、1914年、1921年、1929}-1933年、1937-1938年的经济危机,差不多每隔七八年就发生一次危机。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又发生了次数不等的经济危机。在战后各国的历次危机中,有的是属于部分国家同期发生的,有的是普遍性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属于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有三次,即1957-1958年,1973-1975年和1980-v1982年的经济危机,因为这三次危机表现了明显的国际同期性。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虽然市场机制依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调节作用,但它已不是唯一的经济调节机制了,调节机制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其主要表现就是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加强。国家己经承担起了提供财产保护、增强国家竞争力、实现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保持经济稳定、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以及维护竞争秩序等重要职能。它与市场机制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和发展。
(3)在经济调节机制变化的同时,经济危机形态也发生了变化,表现在:危机对社会经济运行的干扰减轻,破坏性减弱,生产下降的幅度减小,失业率有所降低,企业破产的数量减少; 危机周期的长度缩短; 经济危机的四个阶段(即危机阶段、萧条阶段、复苏阶段和高涨阶段)之间的差别有所减弱,各阶段的交替过程已不如过去那样明显; 金融危机对整个经济危机的影响加强。这里,必须明确,随着调节机制的变化,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形态尽管发生了这样或那样的变化,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所决定,资产阶级不论采取什么样的调节措施和手段,经济危机是克服不了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
6. 简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和重大意义。
【答案】(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基本内容:从党的十二大开始,《中国共产党章程》一直明确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就要在任何时间、地点和条件下都要反对本本主义,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②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一要吃透理论,二要搞清实际,不仅要有对中国实际的感性认识,更要上升到对其本质的理性把握。③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简而言之就是一切从实际出
发,理论联系实际,不烙守古板,按照既定事实,随事物不同时间、地点和情形的不同而做出相应的改变,不搞“一刀切”。
④要判断我们是不是做到了实事求是,是不是达到了真理性的认识,毛泽东等同志坚持并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思想。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
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6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同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实事求是。由于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我们通常把党的思想路线简明概括为“实事求是”,把党的思想路线称作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本质的反映,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实事求是至关重要,是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具有重大意义。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这一理论品质,尊重和遵循客观规律,不断超越前人和自己的认识过程,只有这样,个人和社会才能真正进步。
7. 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
【答案】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并产生人类意识以来,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即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和人类的一切活动即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都不能不涉及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这两者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同时也就必然成为哲学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
(2)恩格斯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8. 我们对待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 应该运用怎样的力法去认识它们?
【答案】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它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反映了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的要求。同时,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又反过来保护其经济基础,为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提供政治保障。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反映了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的各种思想理论和观念的总和。对于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应该坚持辩证批判的态度和方法。
(1)辩证地分析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