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天津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828地理学综合之经济地理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中心性

【答案】中心性是指中心地对其周围地区的相对重要程度,也可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它是指中心地为其周围区域供给和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总量。

2. 劳动密集型产业

【答案】劳动密集型产业指农业、林业及纺织、服装、玩具、皮革、家具等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大量的使用劳动力特别是大量廉价劳动力。基本特点是:物化劳动消耗比重较低而活劳动消耗比重较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

3. 产业

【答案】产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的总称。产业的划分是:第一产业为农业,包括农、林、牧、渔各业; 第二产业为工业,包括采掘、制造、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和建筑各业:第三产业分流通和服务两部分。

4. 区域性因子

【答案】在区位因子中,使工业企业向特定地点布局的区位因子。

5. 区域经济增长

【答案】区域经济增长就是区域经济总量规模的扩大,即区域生产的商品和提供的劳务总量的不断增长。这里,经济总量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等指标来衡量,包括总量指标和人均指标。它体现了一个区域经济实力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能力的变化。所以,区域经济增长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

6. 区际经济联系

【答案】区际经济联系是指相关区域之间在商品、劳务、资金、技术和信息方面的交流,及在此基础上发生的关联性和参与性经济行为。由于区域经济是开放的,所以,任何一个区域都会与其他区域发生经济联系。区际经济联系是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对各区域的经济发展

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7. 资源密集型产业

【答案】资源密集型产业是指在生产要素的投入中需要使用较多的土地等自然资源才能进行生产的产业。土地资源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泛指各种自然资源,包括土地、原始森林、江河湖海和各种矿产资源。与土地资源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农矿业,包括种植业、林牧渔业、采掘业等。在传统工业化模式下,虽然生产力获得较大发展,创造了巨大财富,但对资源环境不合理地开发和使用,也付出沉重代价。

8. 夕阳产业

【答案】夕阳产业指产品销售总量在持续时间内绝对下降,或增长出现有规则地减速的产业,其基本特征是需求增长减速或停滞,产业收益率低于各产业的平均值,呈下降趋势。夕阳产业是对趋向衰落的传统工业部门的一种形象称呼。

9. 乘数效应

【答案】乘数效应是指增长极的发展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示范、组织和带动作用,从而加强与周围地区的经济联系。在这个过程中,受循环积累因果机制的影响,增长极对周围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会不断地得到强化和加大,影响范围和程度随之增大。

10.中心地的等级

【答案】中心地的等级是指中心地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高低等级之分。中心地的等级取决于其能够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水平,一般能够提供高级货物和服务的中心地等级相对较高,反之则较低。

11.组织链

【答案】组织链是组织关系系统。跨国投资建立的机构,是跨国公司组织的一部分。在管理上,它与公司内其他机构有着一定联系,尤其是与公司总部、研究与开发机构以及相关的生产机构的联系更为密切。这种联系,决定其在跨国公司网络中的地位。

12.极化效应

【答案】极化效应是指增长极的推动性产业吸引和拉动周围地区的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趋向增长极,从而加快增长极自身的成长。

二、简答题

13.简要说明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国际化的区别与联系。

【答案】(1)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国际化的区别

①国际化是经济活动跨越国界的扩张,反映了国家经济活动的空间范围的扩大; 全球化不仅包

含经济活动的空间扩张,而且更重要的是国际上分散的经济活动之间的功能联合,它反映了经济活动组织本质上的变化。

②国际化表示了地理范围的扩大,但联合强度却很低; 全球化既包括地理空间的扩大,同时更重要的还包括联合强度的增加。

(2)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国际化的联系

国际化是全球化的基础。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国际化发展和延伸到全球范围,是全球范围的国际化。是经济国际化的高级阶段,是经济国际化发展到新的高度的表现,也是经济国际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两者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都是反映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过程,二者均是指整个世界经济运行的一种客观状态。

14.运用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分析区域经济增长各阶段的特征。

【答案】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是学者们研究区域经济增长过程时常常引用的一种理论。根据对已经完成了工业化的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过程的研究,他归纳出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经济增长有六个阶段:

(1)传统社会阶段

主要经济特征是,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产业结构单一,基本上是原始的农业活动,人们主要从事作物栽培。

(2)为经济起飞创造前提条件阶段

主要经济特征是,农业生产技术有所改进,但是其产生的效果往往被人口增长所抵消; 家庭手工业和商业逐渐兴起,开始进行简单的扩大再生产; 为了能过上更好的生活,人们开始储蓄,金融制度应运而生,这样就为资本循环提供了条件; 企业家阶层逐渐形成,其势力和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不断增强,使得投资机会和就业机会增加; 经济活动开始突破地域的限制,出现了专业化的分工与协作。

(3)经济起飞阶段

主要经济特征是,人均国民收入快速、持续地增长; 农业技术进一步提高,农村经济走向商品化。劳动力加速向工业领域流动; 资本在部门间的转移加快,大量地向工业领域集中; 近代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快速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4)成熟阶段

主要经济特征是,后起的钢铁、机械、化学等“重化学工业”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农业虽然还有相当规模,但是劳动力仍持续向工业部门转移,而且劳动力日益高学历化、熟练化和专业化,同时人口也继续向城市集中。

(5)高额消费阶段

主要经济特征是: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在满足一般生活必需品消费需求的基础上,人们对耐用消费品和劳务服务的需求空前增长,导致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为了满足耐用消费品需求的增长,开始生产大量的耐用消费品。这时,以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也为耐用消费品的大量生产提供了条件。企业竞争日益激烈,垄断倾向越来越明显,消费者的权益缺乏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