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644艺术学基础[专业硕士]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旁白
【答案】旁白是电影独有的一种人声运用手法,由画面外的人声对影片的故事情节、人物的心理加以叙述、抒情或议论。通过旁白,可以传递更丰富的信息,表达特定的情感,启发观众思考。旁白也是画外音的一种。从功能上看,旁白和独白有所区别:独白主要是在披露人物此时此地的心理,伴随着人物强烈的情感波动; 旁白则往往以时过境迁或超然事外的姿态来讲述,造成很强的间离效果。
2. 新现实主义电影
【答案】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发轫于二战后,在内容上要求“还我普通人”,在形式上和创作方法上要求“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代表人物及作品有:罗里西尼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维斯康蒂的《大地在波动》、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等等,在创作方法上,新现实主义注重追求纪录性,采用实景拍摄,注意运用长镜头,并且使用非职业演员,并且多使用方言,一方面力求真实,一方面尽量使观众能够听懂。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极为朴实、真挚和深刻的艺术影片,几乎打动了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事实上,影片中所表现的战后特定的题材和内容几乎是全世界所共有的。然而,意大利电影艺术家们却是最直接、最迅速在影片中反映出来,他们紧紧地抓住了这个机遇,发展了属于自己本民族的电影文化。
3. 上下句
【答案】戏曲音乐结构形式的一种。梆子、皮黄等声腔系统,唱词大体是相对整齐的七字句或十字句,其音乐则是以平衡对称的两个乐句构成的乐段俗称“上下旬”。在粤剧板式变化的唱腔中,上下句是最基本的结构形式,它是各种板式唱腔的发展基础。
4. 连台本戏
【答案】连日接演的整本大戏。剧情连贯,有文有武,通俗易懂,多用机关布景,但也夹杂一些荒诞的内容和庸俗的嘘头。北宋末年的《目连救母杂剧》,清宫大戏如《升平宝筏》、《鼎峙春秋》等都是长达240出的长篇大戏。20世纪初年上海流行连台本戏,如《西游记》、《封神榜》、《狸猫换太子》等。上海潘月樵、夏月珊等的“新舞台”,以及欧阳予倩、周信芳等,都曾编演过连台本戏。20世纪50年代后逐渐消失,近年有整理演出者。
5. 梁辰鱼
【答案】明代戏曲作家、音乐家。字伯龙,号少自、仇池外史,昆山人。是昆山腔的改革家
和歌唱家。利用昆腔来写作戏曲的创始者和权威,给予昆腔传布很大助力。到了梁辰鱼,昆腔焕发出舞台生命力,这是梁辰鱼在中国戏剧史上的重大贡献。作有传奇《浣纱记》。
6. 新派武侠片
【答案】60年代下半期、70年代是武侠电影主宰整个香港影坛的时代,也是香港电影全面转型走向国际化、走向品牌和明星化的时代。这个时期,武侠电影的发展此起彼伏,其中一个阶段就是新派武侠片。其中李翰祥导演的《儿女英雄传》、岳枫导演的《燕子盗》、张彻拍摄的《虎俠歼仇》等电影被公认为新派武侠电影的揭幕之作。而1966年邵氏公司相继推出张彻导演的《独臂刀》和胡金锉导演的《大醉侠》两部武侠电影,带动整体香港武侠电影的变革和发展,标志着新派武侠片的正式诞生。
7. 江湖十二脚色
【答案】昆剧的十二种脚色家门。清乾隆间李斗《扬州画舫录》说:“梨园以副末开场,为领班; 副末以下:老生、正生、老外、大面、二面、三面七人,谓之男脚色; 老旦、正旦、小旦、贴旦四人,谓之女脚色; 打浑一人谓之杂。”说的就是当时昆班的脚色行当。
8. 表现主义戏剧
【答案】表现主义戏剧是欧美现代派戏剧主要流派之一。表现主义剧作家受现代心理学的影响,认为艺术美不应该与外界现实保持一致,而应该与艺术家的内心一致,表现主义戏剧作品中的世界不是一个客观的世界,而是一个扭曲变形了的主观世界,是剧作家意识流动的产物,因此,表现主义戏剧也被称为“主观的戏剧”。表现主义戏剧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批判绝不逊色于现实主义戏剧,社会的虚伪与人的沉沦,特别是人性的扭曲等生存现状都是表现主义热衷的题材。表现主义戏剧的代表作品主要有斯特林堡的《一出梦的戏剧》、《鬼魂奏鸣曲》,凯泽的《从清晨到午夜》,奥尼尔的《琼斯皇》等。
二、简答题
9. 简述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意境。
【答案】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在传统绘画中,意境指作品通过时空境像的描绘,在情与景的高度融汇后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
(1)中国传统绘画审美意识上的二重结构
意境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使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是山水画创作在审美意识上具备了二重结构: ①客观事物的艺术再现;
②主观精神的表现。
二者的有机联系则构成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美。
(2)传统美术所强调的意境
传统美术所强调的意境是主、客观世界的统一,是画家通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自然
美、生活美和艺术美三方面所取得的高度和谐的体现。
(3)意境的构成
①意境的构成是以空间境象为基础的,是通过对境象的把握与经营得以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这一点不但是创作的依据,同时也是欣赏的依据。
②意境的最终构成,是由创作和欣赏两个方面的结合才得以实现的。创作是将无限表现为有限,百里之势浓缩于咫尺之间; 而欣赏是从有限窥视到无限,于咫尺间体味到百里之势。
(4)意境的基本因素
情与景是构成意境的基本因素,但意境中的情须是蕴理之情,是特定时代精神的折射; 而景也不仅仅是一般的自然景观,同时也包括着能够触动人们情怀,引起生活回忆的场合、环境、人物和事件,这样才能使作品的意境在欣赏过程中得到社会心理上的认同和感情上的共鸣。
10.谈谈你对“有意味的形式”的看法。
【答案】(1)“有意味的形式”的含义
“有意味的形式”指英国艺术批评家克利夫·贝尔提出的关于“艺术本质”的理解。贝尔通过“后印象主义”绘画发现了线条、色彩的构成关系及其排列组合在艺术作品中的独立价值和意义,他把这种构成方式和排列组合称为“有意味的形式”。
(2)“有意味的形式”观念的重要影响
①对形式的强调反映了19世纪以来艺术创作的变化和美学研究的转折
自古希腊以来,西方艺术一直注重再现现实,西方美学也是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论”占据统治地位,虽然也有一终注意形式的倾向,但基本上都是此支流,这种情况直到塞尚出现后才得到改变。塞尚抛弃了再现性因素,代之以主观重构的绘画形体,自那以后,形式主义逐渐形成一股巨大的潮流,克利夫·贝尔提出的“有意味的形式”正是从美学上对这一思潮进行辩护和总结。
②“有意味的形式”直接为现代主义创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推动了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在美学上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它为破除传统美学中的机械的形式——内容二分法,开展情感与形式之间对应关系的研究,揭示艺术作品的独立性等方面打开了新的思路。
(3)“有意味的形式”观念的缺陷
①将问题神秘化
细加推敲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理论,不难发现其循环论证的弊端,即把问题神秘化了,而且最终也未能解决意味的本质问题,这给他的理论带来了一些缺憾。
②贬低了一切再现性、写实性艺术
贝尔并不把形式看作是唯一的东西,他认为,线条和色彩的组合中体现了一种特殊的意味,这意味来自于艺术家的精神。但贝尔对什么是“意味”,怎样能激起审美情感,没有圆满解释,甚至说“意味即形式”。其学说强调艺术形式的价值,但此观念贬低了一切再现性、写实性艺术。
贝尔陷入尴尬境地的根本原因在于否定再现,其摆脱困境的方法只有一个:坚持艺术是生活的再现。审美情感并不是来自于克利夫·贝尔所说的色块、线条所组成的纯形式,而是来自于社会生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