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612政治学原理之政治学原理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政治文化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答案】政治文化的功能是指政治文化中的各种因素对一个社会的政治体系和政治过程的影响和作用。政治文化通过人们的政治心理、政治观念、政治意识、政治信仰,而对人们的政治行为和社会的政治体系、政治过程发生深刻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政治文化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规定政治生活的基本指向和内容。
政治文化反映了社会成员的政治倾向和政治情感,反映了政治体系、法律制度在社会成员心中的价值认知取向,也反映了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的要求和愿望。
(2)指导和规范各种政治行为
政治文化规定着政治主体内在的政治心理、情感和价值倾向。个体所接受和具有的政治文化,将指导和决定着个体的政治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政治文化一方面通过其物化形态一一政治制度、规则等,规范着团体及个人的政治行为模式; 另一方面则直接通过政治认知和价值取向,影响着人们政治行为的性质、类型和目标。
(3)影响政治过程
社会成员的自我意识是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对政治体系的政治过程,即对政治体系的决策和执行的过程和方式发生作用,从而影响着整个政治体系的功能。
(4)维系或变革政治制度
政治文化是政治制度得以有效运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政治文化的性质和内容对于政治制度的维系或变革,具有很大的影响。
①政治文化对十确立政治制度的结构具有重要的影响。这种功能是指政治文化对政治制度性质和形式的规定;
②政治文化对于维持政治关系的稳定有着重要意义;
③每一场政治文化的变革,都与政治制度的变革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
2. 政治心理有哪些基本特征? 请加以简要解释。
【答案】政治心理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政治实践中对社会政治关系及其表现出的政治行为、政治
体系和政治发展等政治生活各方面现象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其具体表现为人们对政治关系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等等,而这些因素的综合,构成了社会成员的政治人格。作为特定精神现象的政治心理具有如下特点:
(1)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对于社会政治现象的感性认知。
作为社会精神现象,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在社会政治生活和实践中对于政治现象的精神反映。这种反映通常是经验性和感受性的,其中的政治情感、情绪、意愿、动机、习俗和兴趣等,都是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政治现象的直观感受和感知。
(2)政治心理显不着特定利益主体的利益倾向。
作为特定的精神现象,政治心理显示着社会成员对于自己利益的关心,对于自己通过政治途径实现的可能和要求的关心。
显然,政治心理的利益倾向与社会成员身处其中的利益关系具有高度的相关性。社会成员所处的社会利益关系,规定着社会成员感觉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现象的角度,规定着社会成员认知社会政治现象的动机,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成员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
(3)政治心理反映着直观政治现象。
作为社会政治现象,政治心理是对于社会政治现象的感觉性认知。这就是说,政治心理与其他的社会心理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对于所有社会现象的心理感知,而仅仅是对于社会政治现象的心理感知。
(4)政治心理具有潜在积淀性。就其存在和表现形式来看,政治心理具有潜在性。政治心理和其他社会心理一样,在特定的环境和时间范围内,没有明确的外在形式,而是潜在地积淀于社会成员的内心。这就是说,政治心理是潜性的政治文化现象,它以零散的、感性的形式隐秘地存在于社会成员的内心深处,因此,是一种深层次、较为隐蔽而难以把握的政治文化现象
3. 简述学术界关于政治学的四种代表性定义。
【答案】政治学的含义从最一般的意义上来讲就是研究政治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可是,由于人们对于政治的含义的看法不同,因而对于政治学含义的确定也各不相同。其中有代表性的四种定义包括:
(1)政治学就是研究国家问题的科学。其研究对象应该是“国家”或“国家活动”。如认为“政治就是国事,政治学便是以国家为研究的对象的,或竞可称之日国家学”。或认为“政治科学以国家为研究的起点和终点”。
(2)政治学就是研究政治权力的获得和运用的科学。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政治权力。如提出“正是社会中的权力一一权力的本质、基础、前提、范围和结果一一是政治学主要研究对象”。哈罗德·D. 拉斯韦尔则从心理和行为的角度进一步发展,提出“政治学是对权势和权势人物的研究”。
(3)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公共事物,政治学就是对众人之事的管理和研究。如认为“所谓政治学,就是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出关于管理众人的事的原理原则,造成一种精密的有系统的理论,和能够实地应用的政策”。
(4)政治学是对公共决策和政策的研究。其代表性观点,如戴维·伊斯顿认为:“政治学历来自行
规定的任务是了解社会政策应当是什么,那个政策应当如何被制定出来并付诸实施”。
4. 资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特征。
【答案】资产阶级政党是指代表资产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并为其利益而斗争的政治组织。资产阶级政党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标榜“超阶级性”。资产阶级政党以“全民党”自称,它有意模糊自己的阶级性质以获取尽可能多的选民的支持。资产阶级政党在其政纲里都竭力标榜自己是社会公正的代表,是全民利益的集合。尽管它实际上是阶级或是阶级中某个阶层的代表,但是它必须尽力淡化这种性质,以取得社会上各个阶级、阶层、集团的广泛支持。这是其政治目的以及特定的选举制度所决定的。
(2)围绕议会和选举开展活动。掌握政权和参与政权是所有政党的直接目标。在代议民主制中,议会是国家权力的核心,参加选举是政党合法取得政权的唯一手段。因此,资产阶级政党的大量活动是围绕议会和选举而展开的。资产阶级政党有时被称为“选举党”,因为最早的资产阶级政党就是在选举组织的基础上产生的; 同时,选举结果又是衡量一个政党实力及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的重要尺度。一次选举败北可能使传统大党沦落为无足轻重的小党,甚至分崩离析不复存在,造成国家政党格局的重大变化,发生所谓“政治地震”。在选举中获胜的政党主要在议会中活动,通过议会的立法活动,将自己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和意志以国家的利益和意志的形式获得实现。政党在议会中的活动主要表现为议会党团的活动。
(3)组织特征上的两极分化。资产阶级政党的组织结构存在着核心领导圈的内部集权和普通党员纪律松散并存的特点。在西方许多国家里,党的组织是对每一个公民开放的。在美国,选民投票支持某个政党,该选民就被认为是某个政党的党员; 在英国,一个公民要想成为保守党的党员,只要宣称支持保守党的目标并每年交纳大约两英镑给当地的保守党选区委员会就可以了,党组织对普通党员的控制力有限,不仅缺少约束,而且可以随意改变党籍。但在政党的核心圈里,职业政客和职业党棍是专职的。他们处理日常党务,其中的少数人决定着党的主要政策。
(4)党内派系斗争合法化。资产阶级政党大都允许“党内思想自由”,使政党的生活表现为党外有党,党内有派。以党内派系斗争的方式协调党内各集团间的利益和权力之争。如,日本自民党内部一直保持着田中派、中曾根派等七八个重要的派系。许多资产阶级政党只是地方政党组织的选举联盟,党的全国组织不能要求地方政党组织的绝对服从,而为了寻求在全国大选中的暂时的统一,只能靠党内派系斗争合法化的方式来解决。
(5)资产阶级政党奉行“公平竞争”原则。资本主义的政党政治是多党竞争的政党政治。这在理论上符合资本主义宪政原则的基本精神; 在现实政治中,它表明了资本主义政治所具有的竞争、反对与妥协、宽容相结合的特点。在选举的过程中,各政党都通过各种手段,千方百计地争取选举的胜利; 一旦选举结果形成之后,各个政党都必须接受现实。当然,执政党还必须依法允许反对党的政治反对。这里的合法和公平,都具有其特定的含义,它们要在资本主义政治环境下来理解,在资本主义的政治框架下来进行。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