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895中外音乐史之西方音乐史简编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帕萨卡里亚
【答案】来源于西班牙的一种舞曲体裁,17世纪后成为重要的器乐音乐体裁,特点为庄重缓慢、3/2节拍,多为小调,结构为基于固定低音的复调变奏,帕萨卡里亚既有独立作品,也有套曲作品,在歌剧和键盘组曲中都被广泛运用,巴赫的《c 小调帕萨卡里亚与赋格》是这一体裁登峰造极的作品。
2. 拉索
【答案】文艺复兴时期佛兰德乐派最后一位作曲家代表,文艺复兴音乐的集大成者。创作极为多产,留存超过2000部音乐作品,包括弥撒曲、经文歌、牧歌、尚松、利德、圣母颂歌、诗篇
,包含了经文歌、牧歌和歌、赞美诗等。他的弥撒曲多为大段借用宗教或世俗旋律的“模拟弥撒”
尚松的音乐特征; 经文歌显示了他多样化的表现手法,《西比尔的预言》甚至使用了半音化风格; 他的牧歌、尚松和利德选材广泛、风格迥异,极富表现力。音乐技法上,拉索将复调织体与主调手法相结合,其和声思维远远走在时代前列。
3. 科雷利
【答案】巴洛克时期意大利小提琴家和作曲家,学于博洛尼亚,后半生服务于罗马的红衣主教。他是意大利小提琴学派的创始人和近代小提琴演奏艺术的奠基人,创作虽不多,共72部作品,但他的三重奏鸣曲和大协奏曲,为巴赫和亨德尔等人的奏鸣曲和协奏曲创作打下重要基础。
4. 门德尔松
【答案】浪漫主义德国作曲家、指挥家和音乐教育家。主要交响音乐创作有《“苏格兰”交响曲》《“意大利”交响曲》《仲夏夜之梦》序曲、《e 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等,始创浪漫主义钢琴小
,还写有清唱剧、艺术歌曲等。作为音乐教育家,创办了德国第一所专业音乐品新体裁“无词歌”
学院—莱比锡音乐学院。
5. 六人团
【答案】1920年成立于法国的青年作曲家团体,受到萨蒂和科克托的艺术理想的影响,反对印象主义,强调音乐的简朴理性明快,为日后新古典主义音乐的基本特征。成员包括米约、奥涅格、普朗克、奥里克、杜雷和塔耶弗尔,其中前三人尤为重要,代表作有米约的歌剧清唱剧《克里斯托夫·哥伦布》和奥涅格的交响诗《太平洋231》等。
6. 五人团
【答案】1860年前后形成的俄罗斯作曲家群体,包括巴拉基列夫、居伊、鲍罗廷、穆索尔斯基和里姆斯基一柯萨科夫五人。他们高举格林卡旗帜,采用俄罗斯民族民间文学和历史题材,运用民族民间音乐语汇,写作富于民族特性的音乐作品。
7. 流浪艺人
【答案】流浪艺人(minstrels )是出现于13~14世纪,在欧洲四处流浪的音乐艺人。他们常常在村头街巷与杂技艺人混合表演,也常为民间红白喜事助兴。表演的音乐大多是即兴性质,与民间音乐有联系。
8. 卡农曲
【答案】卡农(canon )是一种复调音乐形式,以连续模仿为基础,当一个声部还未结束时,
,模仿的声另一个声部就以模仿的形式开始。在卡农中,最先出现的声部称为“主句”(propoata )
部称作“答句”(risposta )。卡农通常由二至四个声部组成,模仿的声部以各种音程或各种顺序进
14~17世纪赋格, 狩猎曲,入。早期的卡农体裁有罗塔舞曲(rota )(caccia )和追赶曲(catch )(fuge )
成为卡农的称谓。
二、简答题
9. 为什么说古罗马是古希腊音乐财富的继承者和发展者?
,【答案】古罗马包括三个时期:罗马部落时期(前753年~前509年)罗马共和国时期(前509~
前27)以及罗马帝国时期(前27~75年)。但是,通常所讲的古罗马时期的音乐,是指前146年罗马征服希腊,文化中心西移到罗马之后的音乐时期。
(1)说古罗马是古希腊音乐财富的继承者,是因为古罗马人崇尚武力,贪图物质享受,在政治上有建树,他们征服了古希腊,同时也继承了古希腊遗留下来的音乐传统。
(2)说古罗马是古希腊音乐财富的发展者,是因为他们在继承古希腊遗留下来的音乐传统的同时,又发展了一些音乐形式,主要表现在实用性与享乐性两方面:
①实用性:由于征战的需要,军乐得到了发展。在军乐中,大音量的铜管乐器使用得很普遍,如大号(tuba )等。在一些大排场的表演中,乐队甚至会达到百余件管乐器编制。
②享乐性:古罗马人在观看角斗时,常常用一种水压风琴(hydraulis )作伴奏,它是最早的管风琴,音量大,可增加角斗气氛。
10.早期复调音乐的发展及特征。
【答案】(1)奥尔加农的发展:
奥尔加农是西方有记载的最早的复调音乐,9~14世纪,奥尔加农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五种形式,分别为平行奥尔加农、平行奥尔加农的变体、自由的或反向的奥尔加农、花唱式奥尔加农以及狄斯康特。
①平行奥尔加农(parallel organum)
在圣咏旋律的下方附加一个完全平行于它的声部,通常以相距四度或五度的方式平行,这个声部被称为奥尔加农声部,而这种形式也被称为平行奥尔加农。
②平行奥尔加农的变体(modified Parallel organum)
从11世纪开始出现了平行奥尔加农的变体,它同样也是以圣咏的旋律为基础,不同的是,附加声部与圣咏从同音开始,然后进行斜向运动,达到四度之后开始平行运动,最后又通过斜向运动汇入同音。
③自由的或反向的奥尔加农(free organum)
约盛行于11世纪,这种形式的奥尔加农把原有的圣咏作为定旋律,置于低声部,上方的附加声部除了与低声部构成平行进行或斜向进行外,还常常构成音对音的反向进行。
④花唱式奥尔加农(melismatic organum)
12世纪左右,奥尔加农又出现了新的变化,原来只出现在下方的附加声部运动到了上方,与低音声部形成一音对多音的关系,低音的圣咏曲调中的单个音被拉长,减弱了旋律感,而上方的附加声部则成了主旋律,具有跳跃性和即兴性,与下方庄重、肃穆的圣咏旋律形成鲜明的对比。于是,具有花唱式风格的华丽奥尔加农便形成了。
在这种奥尔加农中,上方的附加声部变成了旋律声部,而缓慢的圣咏旋律则成为衬托上方旋律的低音进行,被称为“持续声部”(tenor )。
⑤狄斯康特(discant ):
当华丽的奥尔加农产生后,定旋律圣咏的每一个音符被越拉越长,圣咏的歌词被肢解,拉丁文原有的节奏感也荡然无存,在这种情况下,教会音乐家们开始将音阶分为长(扬)短(抑)格的六种节奏模式,用它来组织华丽奥尔加农的上方声部,以增强旋律进行的律动感和规律性。当定旋律声部也依靠节奏模式来组织时,上下方常常会构成几乎同时进行的音对音的对位织体,这样的织体写作风格被称为狄斯康特风格。狄斯康特在发展中有几种解义,但通常把它与奥尔加农联系在一起的解释居多。
(2)圣母院乐派复调中孔特克图斯的发展:
在13世纪左右,圣母院乐派为复调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此时出现了一种新的复调形式
,它的主要特点是: —孔特克图斯(conductus )
①采用分节歌形式,不再依赖圣咏,它放弃圣咏的定旋律,以自创旋律为基础;
②包括二至四个声部,常见为三声部,一般采用狄斯康特的节奏型;
③每个声部都采用拉丁文演唱;
④孔特克图斯的歌词内容较自由,包括宗教、道德、政治、历史等世俗内容。
(3)从克劳苏拉到经文歌的发展:
①克劳苏拉(clausula )
,它是礼拜中的一个音乐片段。创作经文歌的前身。克劳苏拉一词的原意为“句子”、“段落”
克劳苏拉的最初目的是在礼拜仪式中用它来替代同样圣咏的单声或多声片段,因此也有“替换克